APP下载

丁日昌在潮汕

2017-07-10郑少斌

客家文博 2017年2期
关键词:潮汕地区揭阳潮州

郑少斌

丁日昌在潮汕

郑少斌

图1 丁日昌像

丁日昌(1823—1882年),字禹生,又字雨生,号持静,我国近代开明的政治活动家和清末洋务运动的实干家。1823年7月(道光三年六月),生于广东丰顺县汤坑圩(今属梅州市),落籍于揭阳;1859年10月(咸丰九年),出任江西万安知县,后任苏淞太道、江西布政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等职,钦赏总督衔、节制沿海七省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以老病力辞;1877年7月(光绪三年)起,回揭阳养病,致力于著书立说和发展家乡文化教育事业;1882年2月27日(光绪八年正月初十),丁日昌在揭阳逝世,终年59岁,葬于絜园,后迁榕城区仙桥镇桂竹园。其藏书著述亦称于世,著有《丁禹生政书》《百兰山馆政书》《百兰山馆古今体诗》《持静斋书目》等。丁日昌是梅州八贤之一,也是近代著名的爱国革新政治家、洋务运动实干家。同时,丁日昌也是与潮汕地区关系最密切的客籍名人,除任政在外,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寓居揭阳,在潮汕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近代潮汕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2 丁日昌旧居丁氏光禄公祠

一、落籍潮州的客家人

道光三年(1823)六月初一,丁日昌出生于广东丰顺县汤坑圩。由于丰顺当时属潮州府管辖,所以经常有人也把丁日昌列为潮州人。据记载,丁日昌的先祖是原籍嘉应州长乐县排岭乡(今属梅州市五华县)的客家人,清初顺治年间为避“九军之乱”移居丰顺。祖辈以务农为生,父亲丁贤拔在汤坑圩开设药店、盐铺,家境开始殷实。丁贤拔在《丰顺县志》有传,为人慷慨好义、敬礼儒士、怜恤孤贫。其娶妻袁氏,生五子;继室黄氏,生二子。丁日昌为黄氏所生,排行第六。

父母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丁日昌八岁时随三兄丁达夫到丰顺县太平寺的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丁日昌聪慧好学,九岁能作诗文,因此有“神童”之誉。后来丁日昌故地重游,回忆起童年的读书往事,题联曰:“古佛又来参,五千里外初归客;旧题何处觅,四十年前此读书。”十三岁时,父亲病逝,家里靠母亲纺织为生,生活日益贫困,丁日昌只得一边读书,一边从事农业劳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贫寒的家庭出身,对丁日昌的成长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受到父亲崇文重教思想的影响,丁日昌也很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他曾在家乡丰顺汤西设帐授徒,有诗云:“不如息万缘,兀坐乌皮几。高声呼门徒,讲大学章旨”“今年弃犁锄,翻就砚田辟。学作村夫子,俸钱月四百。”(《百兰山馆古今体诗》卷一,丁自注:时余设帐蓝田书屋。)此外,丁日昌还在丰顺倡建蓝田、鹏湖书院,其中蓝田书院建于1847年,《丰顺县志》(1943年版)记载:“蓝田书院在汤坑南门内,原为丁日昌和各乡绅耆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倡建的德政祠和旌善祠以及左右横厅厢房。” 蓝田书院位于现丰顺县汤坑镇米街尾,至今仍保存完好。

二、潮汕行迹寻踪

按现行的地域划分看,丁日昌在潮汕地区的经历,除公务外,比较集中的主要有如下三个阶段。

(一)1842年至1856年寄篱潮州

1842年,丁日昌赴潮州参加考试,中秀才。应试途中,丁日昌因饥饿昏厥于揭阳新圩树下,被一位农妇救活,从此视其为漂母。1843年,丁日昌补廪生,饶于庠。1844年,经潮州府教谕冯奉初推荐,延入潮惠嘉道李璋煜幕中任事,开始了在潮汕地区的幕僚生涯。尔后,又曾在揭阳、惠来等县当幕僚。1848年,丁日昌定居揭阳,曾在榕城梅林巷、县署石鱼斋居住过。

寓潮期间,丁日昌曾三次到省城广州参加乡试,均未考中。正当科举之路屡受挫折之际,1854年的一场农民起义却使丁日昌意外地走上仕途。受太平天国起义影响,陈娘康、郑游春等先在潮阳县陈店圩起事,吴忠恕、陈阿十等在海阳县(今潮州市)起兵响应,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包围了整个潮州城。其时在潮惠嘉道府中当幕僚的丁日昌,“募汤坑勇三百人,颇精悍,扎桥东宁波寺及韩山书院,守东路”,同年十一月潮州解围。1856年,丁日昌因为“潮州军功”,得到了琼州府学训导的官职。1857年离潮赴任,后升任江西万安县令,从此正式开启了政治生涯。

1842年8月,潮州发生水灾,河堤决口,丁日昌作《决堤叹》:“楼头顷刻被水覆,百万生灵齐一哭。”对受灾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这也是迄今所见丁氏最早的诗作。

(二)1871年至1874年息影林泉

1870年11月26日,丁日昌母亲黄氏病逝,享年90岁。当年12月,丁日昌离任扶柩返乡,葬母于丰顺。路过南京时,曾国藩冒雪专程前往凭吊。随后,丁日昌在揭阳榕城度过了四年“息影林泉”的生活,其中居丧守制三年,乞假养病一年。期间,丁日昌在揭阳城东筑建草堂,名为絜园,把丁氏光禄公祠、百兰山馆也置其中,作为居住、藏书、会客地,这就是现存的丁日昌旧居(俗称“丁府”)。该府第于1875年建成,是祠、住综合建筑,布局为传统的“四马拖车”格局。值得一提的是,“絜园”原是丁日昌任上海道时,在道署西所建住所的名字,“取洁白戒养之意”,名士何绍基作有《絜园记》。

在这四年时间里,丁日昌积极支持和参与潮汕地区家乡文教、水利等建设。主要活动如下。

一是振兴文教。1871年,揭阳知县周士俊倡建榕江试舍(俗称考院),两年后落成,位于古揭阳县署东侧(今思贤中学内)。建成后的考院,东、西两廊座位2000号,厅屋合计32间,作为士子考试和平日讲学授业之所。丁日昌对此举十分赞赏和支持,并专为撰写了《榕江试舍记》,文中提到:“余世居蓝田十图,本揭人也,今侨遇于此复三年,故于邑中兴衰利弊,知之颇详。”丁日昌强调,要振兴文教以培植人才,要正经界、抑豪强、扶良儒,才能“家给人足,弦诵复兴”。丁日昌还亲自在府第絜园举办文课,当地士子300多人云集应课,可谓极一时之盛。他曾为此作诗纪盛,如“兼收好采葑及菲,报恩或有屠与沽”,“树人如树木,佳士任题品”,“咀经复茹史,含任兼吐沈”等,表现了重视从下层士子中选拔人才的思想,以及对家乡文人志士的关怀、鼓励和期望。在潮期间,丁日昌还曾募款扩建金山、韩江和榕江等书院,重视知识和教育,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推动家乡的文化教育发展。

二是关心潮郡水患。1873年,潮汕地区暴雨成灾,韩江下游河堤决口,灾民流离失所,凄苦万状。丁日昌向来关心民生疾苦,对老百姓的境遇深为忧虑和同情,先后撰写《复潮城局绅论治水书》《代拟呈复潮州疏通海口情形书》《复张寿荃观察论水患书》三封书札,与惠潮嘉道张铨、署潮州镇总兵方耀等反复商议,提出全面治水方略。他认为治理韩江根本之计在于疏浚河道,提出采取给发下游海口与水道沙田、渔塭执照与鼓励捐输开河经费相结合的变通方法,令原业主“捐输此项开河经费,给发执照”,以解决藩库空虚无法支付治河经费的难题。在丁日昌的支持下,1874年方耀等疏浚了韩江下游的梅溪河段,并开通了韩江从澄海下蓬至汕头入海直道,缓解了韩江水患。

三是诗文创作。《广东通志•列传稿》说丁日昌“少即喜为诗古文词,而诗境尤深”,其善作诗文,历来为世人所称道。饶宗颐曾这样评价:“日昌诗,行神如空,有一泻面川之概,惜为吏治所掩。”他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誉,读书过目成诵,九岁能作诗文,可以说诗文创作伴随终生。遗憾的是,丁日昌早年的诗作并没有留存下来,现见最早的是前文所述的《决堤叹》。《百兰山馆古今体诗》较为完整地收录了丁日昌一生的诗作,共计诗631首、词14首、楹联41幅。1871年至1874年居潮期间,丁日昌完成了《枪炮图说》《地球图说》二书,增编校印《持静斋书目》(莫友芝编),还创作了大量诗文,直率地反映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可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这期间写的《揭阳新乐府》六首,即秀才牙、新郎锁、寡妇簪、老农水、估客肠、远方药,《百兰山馆古今体诗》没有收录,收录在温丹铭编纂的《潮州诗萃》、饶宗颐编纂的《潮州志》里。饶宗颐介绍说:“其时揭阳令周士俊虽有政声,而粮差衙役相继肆虐,日昌观感所得,谱斯乐府,盖实录也。”这组新乐府正是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晚清时期潮汕地区社会的黑暗、封建官场的腐败和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同情受压迫的下层民众和要求澄清吏治、革除封建积弊的善良愿望,是历代潮汕诗歌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三)1877年至1882年离职乡居

1877年秋,丁日昌获准回籍养病,翌年四月准请退休,直到1882年2月去世的五年时间里,丁日昌几乎都居住在揭阳城东的絜园。丁日昌虽在揭阳乡居,仍心萦家国大事,他在絜园大门题联:“闲云野鹤无寻处,魏阙江湖只此心。”

期间,洋务思想家王韬曾前往拜谒丁日昌,后来追述道:“往谒丁大中丞于揭阳,下榻絜园,一住十日。中丞挥麈纵谈,极论时事,日讲指画,朝夕罔倦。”丁日昌尽其所能,为国家做了募捐赈灾、办理乌石山教案、向朝廷防务进言等有益的事情。同时,继续致力于著书立说和发展家乡文化教育事业。

丁日昌生前酷爱藏书,解官返籍时,就将全部藏书运到揭阳絜园,藏书楼名为百兰山馆(丁日昌以前藏书楼曾名“持静斋”)。早在1848年,丁日昌就曾购书藏于揭阳县署石鱼斋内,至中年任政后更是广泛搜集图书。十余年间,丁氏所藏书籍有十万卷之多,且藏书质量很高,多为宋元版本、抄本等古书善本。乡居期间,丁日昌再次修订《持静斋书目》,并刊刻《百兰山馆藏帖》,也常邀请当地及外来学者、文士到絜园观书交流。遗憾的是,在丁日昌去世后,因家道中落,二十年间藏书散佚殆尽。丁氏藏书,不仅对近代潮汕、乃至岭南文化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1882年2月27日(光绪八年正月初十),丁日昌在絜园逝世,终年59岁,葬于揭阳,后迁榕城区仙桥镇桂竹园。

三、潮汕影响余论

潮汕地区现存的丁日昌遗迹较多,也很重视丁日昌研究,挖掘和发扬丁日昌文化,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化遗产

这可能跟丁日昌发迹后大多数时间在潮汕地区生活有关。他在潮汕地方的事迹要比梅州更加翔实厚重,留下的文化遗产也要丰富得多,如揭阳的旧居丁府恢宏大气,保存完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而丰顺的故居都转第,早已面目全非,现状堪忧。

(二)政府重视

1989年,梅州市将丁日昌列为“梅州八贤”之一,雕铸铜像立于梅州人民大会堂以永志纪念,这旗帜鲜明地树立了丁日昌的正面形象。但是,此后便少有推进。潮汕地区后来居上,持续发力。1991年,揭阳市政府重修丁日昌墓园,石牌坊上刻“一代名臣”和“潮郡之光”,1993年将丁日昌墓列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将丁日昌故居辟为“丁日昌纪念馆”和“揭阳市民俗文化博物馆”,2013年丁日昌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2016年和2017年的揭阳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推进丁日昌旧居修缮工程,守护好文化遗产”“启动丁氏光禄公祠修缮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这些都对推动丁日昌祖祠、故居、墓园的保护利用起到不可替代的组织保障作用。

图3 丁日昌纪念馆

图4 丁日昌《百兰山馆古今体诗》书影(宋凯摄)

(三)文化研究

1986年,广东历史学会、丰顺县政协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丁日昌学术讨论会”,随后出版《丁日昌研究》《丁日昌生平活动大事记》《丁日昌评传》,这可以说是中国内地系统研究丁日昌的开端,并对丁日昌给予了较为公允的评价。三十年来,潮汕地区有关挖掘研究和传承发扬丁日昌文化的工作不曾中断,可谓“全面开花”。1987年,汕头大学副校长李时岳发表了《刘铭传与台湾建省》,文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丁日昌的对台事功,推许丁日昌“抱着图强御侮的爱国情怀,以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和不辞劳苦的务实作风”“是精通洋务的第一流人物”。2000年,揭阳孙淑彦出版《岭东人文考论》,收录《丁日昌交游考》,并附《丁雨生先生简谱》。2003年,揭阳郑智勇《丁日昌论》出版。2006年,孙淑彦《丁日昌先生年谱》出版。2008年,汕头黄赞发、陈琳藩《丁日昌》出版,列入“岭南文化书系•南粤先贤”丛书。更加难能可贵的是,1989年,由陈作宏、陈鸿辉联合编写的潮剧《丁日昌》,首次在文艺作品中和文艺舞台上展现丁日昌的正面形象,全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剧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剧曾赴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地演出,近年仍长演不衰,在海内外有较大的影响。1995年,二十集电视连续剧《丁日昌传奇》摄制成功,通过影视文艺作品的创作推广,丁日昌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1]丁日昌.百兰山馆古今体诗 [M].广州:广州古籍书店,1987.

[2]张磊.丁日昌研究[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3]邓亦兵.丁日昌评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4]江村.丁日昌生平活动大事记[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5]孙淑彦.丁日昌先生年谱[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6]黄赞发、陈琳藩.丁日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郑少斌,《客家人》杂志执行主编、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潮汕地区揭阳潮州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潮汕地区『营老爷』:与神同乐的全民狂欢
潮州手拉壶“潮韵”的文化意义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潮汕地区太极拳发展现状探析
揭阳市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及机理分析
揭阳·黄岐山
潮汕家庭教育中的榜样教育
从揭阳楼看中华文艺复兴
潮州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