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的层次性研究
2017-07-09田中华
田中华
小语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教育中深切地感受到,读是有层次性的,绝不是机械地重复多读。
一、感知层次的读
具体做法:1.上新课前布置学生预读课文,借助拼音和上下文意读准字音。2.再放声自读,要求看清文字,听清自己的读音,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防止“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3.上课时老师要通过抽读或齐读来检查预习情况,学生读不通读不顺的地方要反复读。4.对那些儿童比较生疏的书面语言,由于得不到口语经验的支持,可能出现读破词语、句子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的具体指导;对于才起步不久的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接触书面语言少,生活经历有限,理解能力差,遇到不认识的字扫视拼音来帮助阅读,因此,读起来常常出现一字一顿的现象,不利于课文的理解,所以,老师要视情况进行教读、范读和领读。5.让学生带着课后有关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有关问题,边读边想,边勾画边议论,读后提问检查,答不出或答不准确的问题,让学生再读再想再议,直到读懂为止,摒弃繁琐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自读理解能力。
二、感悟层次的读
具体做法:让学生带着课后有关思想感情方面的问题,细读慢品,体悟语文的思想感情,把好朗读的基调,再用有声语言把它读出来。如《乌鸦喝水》中,乌鸦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可是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表明乌鸦在动脑筋想办法,所以要读得轻而慢,方能体现乌鸦在动脑筋。接下来“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这句话中“一个一个”要读慢些,才能表达出放石子的过程。“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中的“渐渐”二字要读得一字一顿,让学生好像看着水在一点一点地上升。这样,让文字描绘的意境在脑中浮现,从而加深对文句的理解。再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的首句“下雪啦,下雪啦!”的轻声“啦”要读长,读出兴奋之情。本文的结尾,要读出儿童的情趣:“(咦)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哦)它躲在洞里睡着啦。”尽管文中没有“咦,哦”两个语气词,但在读中可能读出这个语势,读出这个情态,使学生有“文语即我语,文情即我情”之感,从而激活语言,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这一层面应紧紧把住“扣读导悟,以读现悟,读出感情”进行,即紧紧围绕读书,感悟、想象、联想,理解其语言,进入其情景,体会其感情,然后再通过读来检查他们对课文是否有所感悟。因为朗读和感悟是相生相伴的。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自然会以声传情,感悟于心,诵之于口,口心相应,声情并茂,相得益彰。
三、积累层次的读
具体要求:对精彩的篇章、片段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精妙语言,要训练学生读得出神入化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使这些语言在学生头脑中随时都处于呼之欲出的状态。有的教师搞短时突击,死记硬背,这样会把蕴藏在语言之中的特定表象和思想感情抛到一边,这样做不仅削弱了背诵训练的价值,而且也不能形成有效的积累,这是因为进入学生头脑的语言,必须是真正构成可视可感的表象,只有这样的语言才可以成为他们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供他们自由地驱遣。因此,背诵的过程要让学生一边轻轻地吟诵,一边展开想象,必要时还要辅以挂图、录像等,视其形象。总之,积累层次的诵读,应是对所学课文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立体的审美体验和全方位的语言积累。
我以为:以上这种教学,突出一个读字,紧扣语言的理解、吸收和运用,牢牢把握住语言就是发展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个根本,把书声琅琅的生动景象,重新换回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能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感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