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理论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挑战
2017-07-09李根坤
李根坤
[摘 要] 目前,“微课”这一教学形式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这一形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将信息传递到学生脑海中。国外对于“微课”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相对广泛。对国内外“微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并为高职体育教育转型提供理论指导。
[关 键 词] 微课;高职体育;应用;挑战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227-01
一、微课教学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这一教育形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代表了未来教育转型的新方向。由于原来教育形式存在很多缺陷,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改变教学形式,使课堂环境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同时,由于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专业课程必然要借由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具体来说,“微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某一单一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微课理论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用性
通常,国外对于某一教学形式的合理性总是根据其实用性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如果某一教学形式在相当程度上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求,那么这一教学形式的实用性就高。也就代表着这一教学形式是合理的,有价值的。
(二)时代性
与时代共同进步是社会对任何国家、机构、个人的基本要求。如今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只有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世界局势中站稳脚跟。
(三)网络性
根据过往成功经验,“微课理论”倡导了一种终身学习的思
想。举个例子来说,澳大利亚就采取相关措施来鼓励就业的高职生再次步入校园,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未来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高职体育教育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改革,必然要将“微课”融入到当前的教育课程中来。为了向教育强国看齐,我国必须及早进行改革,清除掉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环节。根据目前的教育环境,我们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正在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必然会进入课堂教学中。
(一)重视职业理论
学校教育中的每一学科都重视理论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得是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前提和基础,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这门学科。澳大利亚政府提倡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互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高职院校目前大都提倡这一做法,因为它确实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部门调控
我国对于体育教育的转型越来越重视,做好改革工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实践证明,政府出面调控教育发展是必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应性的教学发展方法将会受到重视。
(三)专业知识划分过于细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过于细化,会阻碍学生未来在体育领域的综合性发展,使学生只埋头苦攻自己的专项领域。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增加新课标内容
高职院校总是通过新课标来对其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因为它的内容较为新颖、先进。它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倡教师作为客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成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教育内容和方法。因而,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于新课标的分析,让学生更多地学习新课标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二)加强实践内容
新课标鼓励学校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提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师生之间互帮互助。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不再感觉自己是在被逼着学习,而是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显著提升,独立自主能力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化水平能够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重视学生专项知识的获得,而否定非专项知识的作用,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保证在不影响学生获取专业技能的情况下,重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获得。同时,鼓励教师摒弃落后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各种有用资源,不断更新其教育方法,逐渐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稀缺人才。
“微课”是当今教育学界正在逐渐兴起的教学形式。由于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所欠缺的一些优点,比如实用性等。同时,它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传统教育模式,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显而易见,微课的作用是巨大的。虽然它的发展还不成熟,存在一些缺点。但是随着教师在实践中对它的不断改进、完善,相信未来这一教育形式终会发挥它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梁生强.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意义探寻[J].知识经济,2017(6):157.
[2]吳雅彬,张博恒,王改翠.微课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知识文库,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