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小学生孝道教育研究
2017-07-09张璐
张璐
[摘 要] 在新形势下,孝道教育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已经渐渐走进人们的教育生活,而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继承者和接班人,而对于小学时期正是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佳时期。然而,目前的小学生的孝道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实效性还是存在一些偏差。对孝道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应注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才真真正正地让孝道教育“活起来”。
[关 键 词] 小学生;孝道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094-01
随着社会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在改变人们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领域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理念与思维方式,也包括关于孝道的价值观念,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在他们还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固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良好的道德教育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且孝道也是我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对孝道的重视就是以义之首,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知孝顺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又怎么会知道尊敬和爱护他人。针对小学生孝道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有效性对策。
一、提高对小学生孝道教育的重视程度
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孝道进行分阶段教育。将思想品德课中的孝道教育内容充实丰富,不让小学生仅仅学到的是片面的知识,而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框架。保证小学生在德育打基础阶段对孝道德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用一个比较量化的标准去加大学生和老师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为评价学习结果制定一个衡量考核的标准,可以在学生边角余料的时间里习得有关孝道教育的小故事或者一些身边的弘扬孝德文化的小事情,让小学生在不占用大量时间的基础上感受学习孝德文化的良好氛围。必要时可以与之探讨孝道的深层内涵与精神实质,使他们在完全认识到孝道的重要性之后,愿意把孝道当作提高自身修养的最佳手段和目标。
二、使孝道的内容与理解与时俱进
孝道,是中国伦理体系的起点和道德之首,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新时期的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也就包括了在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来习得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使教学内容以迁移的方式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对于孝道主义教育来说,其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包括小学生在社会中的实践经历,让他们自己学会独立思考,明白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这才能真正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才是尽孝道,怎么样做才是尽孝道。丰富和完善孝道教育的教学内容,对传统孝德文化要去粗取精,结合小学生自身的已有经验,使其内化为小学生的自觉性。
三、改善孝道教育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应该将教学方法
的创新点转移到开展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课外体验孝道文化的魅力,按照不同年龄段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些比较灵活、新颖并能突出孝道思想内涵的课外实践活动,将室内的课堂转移到户外去,加强学生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中得到更好的熏陶,提升了自身的德育素养,促进了自身道德建设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加强课内外孝道教育的联系
首先,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对孝道教育实施的整体联系。家庭作为孩子出生以后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自身素养与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在尽孝道的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自己父母的所作所为孩子都看在眼里,写在心上,孩子长大后也会模仿自己家长的做法去尽孝道。学校中的孝道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开展有关孝道主义教育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感悟到孝道教育的意义所在。社会是一个学习的大环境,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应仅仅存在于学校以及家庭,孝道本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各个传统节日也充分展示出我国对孝的重视程度。小学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多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说在社区内举办的敬老院帮扶活动,在活动中体悟怎样去孝敬老人,体会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快
乐。并在活动的最后让他们对活动进行总结,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对孝道教育的理解。
其次,加大对孝道教育隐性作用的重视。小学生德育过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孝道教育作为德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范围也是广泛的。教育各级部门提高对孝道教育的重视程度,多多注重其孝道教育的隐性作用,而全社会重视程度的提高势必也会影响小学生孝道的学习。而说到隐性影响,更要注重要深入去研究其隐性教材,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进一步去探讨、去钻研隐含在教材中的更多关于孝道教育的内容,细致入微、循序渐进地渗透到每个小学生的头脑中去,以此来提高孝道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嘉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124-128.
[2]刘宪英.中学生孝道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