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尊重需要”在中职教育领域中的结构与特征

2017-07-09韦萍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育领域师生关系师生

韦萍

[摘 要] “尊重需要”其核心在于渴望自己的人格、能力和成就能够获得他人的承认和尊重。教师将知识体从“授”向“受”的转移,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为浓厚,学习成效才会更高,才会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尊重需要;师生关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016-01

“尊重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中较为高级的社会性需要,其核心在于渴望自己的人格、能力和成就能够获得他人的承认和尊重。

在中职教育领域内,教师尊重的需要通常被设置在突出的位置上,并将其贯穿在学生思想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然而其教育的效果确实难尽如人意。笔者认为,中职教育领域中对尊重需要在认识上的严重局限性,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职业教育的今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生中与尊重需要相关的心理特征

中职生与中小学生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正处于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临界线上,中职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生或肆读生,一部分是来自社会青年,这些学生多数年龄小、社会阅历浅、文化基础差、自主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较低,有的学生还存在心理问题。因而,他们更关注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乃至时时处处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并为此奋力抗争。他们的身心发育也更趋成熟,对他人的评价也开始具有多方位、多角度的色彩,产生崇拜偶像的条件更为苛刻,也更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教誨和教导。

二、顺序性、双向性是中职师生关系中尊重需要的表现形式

在中职领域,知识是师生间接触最重要的媒体,并通过知识的转移来启动师生间的沟通过程。因此,知识从“授”向“受”转移的方向决定了师生交往伊始的关系,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教师在这一阶段所体现的主导作用的优劣,直接影响以后师生关系间彼此信任和尊重关系的形成。

毋庸置疑,尊重是获得,更是给予。给予越多,获得也会越大。对学生而言,尊重学生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之中,渎职只能被看作是对他们最大的不敬。教师付出的越多,代价越高,说明对学生就越尊重,学生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越高。曾有调查显示,部分学生把教师对他们的尊重视为头等重要的事,对此,我们曾武断地认为这是学生虚荣心的反映,事实上,学生心目中随时装着一杆秤,对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热情所下的结论也最为客观。对教学漠然处之,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欺骗。平心而论,我们教师队伍中的确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尊重教学、不尊重学生的怪现象,于是才有了学生见到科任教师行同陌路,上课时混沌大睡,拖堂时拍桌、跺脚等大不敬的行为。由此可见,不尊生,哪来的尊师,不尊已,何来让人尊重?与此截然相反,一些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却获得了学生普遍的尊敬和爰戴。学生不但把这些教师的辛勤劳动看作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而且把对这些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转移到所教学科、所学知识的兴趣与信心上,从而走上了彼此信任和尊重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情感交融是满足师生尊重需要的温床

情感交融、相互理解是建立新型尊师关系的基础,只有宽松的师生关系,才能发展彼此之间由远及近、由疏到亲的人际关系,消除已存在的隔阂与误解,为彼此尊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情感交往中,教师处于主导位置。教师只有承认学生的独立人格,民主治学,并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意见和要求,才能通过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来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教师也只有在学业上给予学生亲切的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为浓厚,学习成效才会更高,师生的情谊和教师的威望才会得到进一步增强。需特别指出的是,教师情感的变化也能直接左右情感交融的效果。理想的教师情感应该是热情而不失平静,庄重而不失友善,认真而不失亲切,尤其是在特殊的情形下,“心平”才能令其“气和”,“心悦”才能令其“诚服”。如果教师脾气暴躁,不善于控制自己,则只能引起学生惧怕或激起学生的反感及抵触情绪,从而大大地削弱教师的感召力。

平等、融洽的交往是师生间相互了解和理解、相互尊重和支持的有效途径。通过交往,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及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完成心理上的过渡,并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成才道路和人生道路;通过交往,学生可以领略到教师的学识和才能,体会到教师身上卓越的个人道德品质,从而将对教师的尊重升华到更为高尚的境地。

四、小结。

职校学生正处于孩提与成人的临界线上,因而特别关注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而言,教师获得的尊重则更多,也更为广泛,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异以及知识体从“授”向“受”转移的方向,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伊始中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并在思想上给予学生亲切的引导,在生活上给予热情的关怀,才能走向彼此信任和尊重的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师生关系师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