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前教育师范生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
2017-07-09王彩霞
王彩霞
[摘 要] 学前教育师范生将来的职业对象是一批具有独立思想、独特性格,但又性情各异的儿童。而学前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心理发展特性,如吸收性、发展性和直观性。那么作为学前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谦卑、博爱等核心的职业道德品质。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道德品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225-01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对幼儿教师来说,职业的特点是通过与幼儿及环境建立互动关系而完成教育目标,因此关系就构成了他们帮助和支持等行为的焦点。优质关系的建立取决于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那么教师作为心理环境的准备者,其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就为这种关系上了“底色”,所以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着重阐述几种核心的职业道德品质。
一、学前儿童发展主要特性
(一)吸收性
学前儿童的学习过程不同于成人的学习,成年人学习的目的性很强,他们会有意识地、有选择性地记住环境中的事物并对其加以思考。但是学前儿童却不同,由于他们的学习是无意识的,是一个构建大脑、构建自我的过程,所以儿童主要是用感官对环境进行吸收,不仅记住周围的事物,而且这些事物还形成了他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儿童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大量的信息,对周遭的人、事、物充满了惊叹、好奇、欣赏和喜爱。他们吸收那些基本的、精确的、具有集中表现力的部分,而不仅仅是对的部分。所以在这个时期幼儿很容易受周围重要人物的影响。
(二)发展性
人生来就具有潜在生命力,它是儿童自我成长并形成独特心理的内在源泉和基本动力。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儿童无时无刻不与所处的环境进行互动,不断地积极努力,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他们对外界环境既感陌生又感到好奇,喜欢提问,他们可塑性很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学习潜能。
(三)直观性
学前儿童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阶段,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用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耳朵傾听这个世界,用味蕾品味这个世界,用双手触摸这个世界,总之,他们用一切感官去认识世界并和世界发生关系。
二、学前儿童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学前儿童教师的职业对象是处于0~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时期是最重要最快速的身心成长时期,奠定了一个人的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习惯等基础,后期的任何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头6年的经历。如前所述,学前儿童具有自身发展特点,这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地引导和教育,帮助儿童创造自我。儿童的理性思维和言语系统还没有发展成熟,他们学习的途径就是吸收性心智,所以教师身教的影响远远大于言传的作用,而身教的核心就是教师的综合素养,突出表现在其职业道德品质上。
三、学前教育师范生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
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教师的职业特性,我们可以看出学前儿童在与教师交往过程中必然会具有很高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这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更高示范性,所以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职业道德品格。
(一)谦卑
学前儿童具有自我建构的能力,只要有准备好的环境,他们就可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儿童的创造性足以让我们谦卑。所以教师要对人性产生兴趣,要对大自然的法则充满敬畏,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孩子本身的样子,看到个性、智力、兴趣等各异的孩子,进而尊重每一个真实的生命个体,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发现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不断完善自我,成为脚踏实地的儿童教育者。
(二)博爱
博爱,就是无私的,广大的仁爱之心。这种爱可以让人心胸广大、包容、仁慈。在这种大爱的感召下,再暴躁的人也可以变得柔和平静。教师影响儿童最有力的途径就是无私的爱。爱是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儿童是敏感的,只有感觉到安全才会自由地展现自己,教师作为儿童正式进入社会后亲密接触的第一人,直接决定了他对人的感受。如果教师像妈妈一样毫不吝啬地给儿童怀抱、温暖和信任,那么儿童就可以顺利地适应环境,进而完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三)有情趣
有情趣的人不一定必须会作诗、画画,多才多艺,但必须有情感丰富的心灵,有诗和远方的情怀,有对生活的挚爱。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直观性与发展性使儿童感性丰富并充满着好奇心,他们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新刺激来构建大脑神经,只有有情趣的教师才能为儿童创建出丰富、有趣、生动的环境。教育说到底是一个人的灵魂影响另一个人的灵魂,只有感情丰富、充满激情的教师,才能对儿童的心理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才能想方设法地满足他们不断探求的好奇心,才能不知疲倦地对学生幼稚而美好的一面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1]刘景忠.做一个有情趣的人[J].河南教育,2016(1).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1.
[3]张文哲.论师范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