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创新研究
2017-07-09叶晓婷
叶晓婷
[摘 要]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是整个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中枢,教学秘书工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高校秘书工作特点和创新途径等方面对高校教学秘书工作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 键 词] 高校;教学秘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135-01
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高等教育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只有优化改革教学管理,才能追赶时代步伐。而高校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其工作的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高校教学管理的成败。因此,教学秘书必须根据自己工作特点,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提高工作水平,才能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
一、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
(一)综合性
从教学秘书工作的内容看,教学秘书工作涵盖了整个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协助领导处理工作,又包括自己的各种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各种信息汇总和上报,还包括档案等各种资料的管理工作。可谓事无巨细,都要面面俱到。
(二)服务性
从教学秘书工作的职能看,教学秘书工作是“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服务是教学秘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学秘书既要当好院系领导的助手,又要急教师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自觉树立服务意识,从而保障自己的工作顺利开展。
(三)及时性
从教学秘书工作的责任看,教学秘书工作要将上级有关部门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时传达给院系,要将师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传达给领导,还要及时准确地下达各种通知,比如考试通知和考试安排、调课通知、选课信息等,时效性是教学秘书必须注意和坚持的原则。
(四)协调性
从教学秘书工作的方法看,教学秘书工作时时刻刻离不开协调、沟通。教学秘书本身就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是联系院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要勤于协调、善于沟通,才能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二、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创新途径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是一项长期、繁重、复杂的工作,若想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就必须进行创新,才能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找出头绪,做到事半功倍。
(一)理念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若想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理念。新时期对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教学秘书只要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对教师、学生硬性传达行政命令就完成工作的传统观念,树立服务理念。要以教师、学生为根本,以满足教学、教师、学生的需求为方向,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服务在教学工作第一线。教学秘书在处理各种日常的事物时,要勤于、乐于同教师、学生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寻找大家都能接受的辦法,不僵化保守,不一意孤行。教学秘书在进行教学、教务管理时,应该做到细心、耐心、热心,甘于奉献。
(二)知识创新
高校教学秘书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改革发展,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教学秘书作为高校基层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提升综合素质,创新知识水平,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教学秘书不仅要随时更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提升文化素质;还要储备辅助的各种管理知识,如公共关系学、法学、哲学等,增加管理能力;更要与时俱进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比如操作系统、文字和数据处理软件、教学管理软件,熟练处理文字,掌握各种公文写作知识、公文制作以及档案管理知识等,提高业务水平。另外,积极参加各种关于教学管理的培训班、座谈会,与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有助于个人管理知识的创新。
(三)手段创新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传播格局,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新一代的大学生正在伴随新媒体成长,教学秘书应及时发现这一现状,调整管理手段,在运用传统管理手段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果。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建立教师和学生管理的各种微信群,把它变成资源共享和沟通交流的平台,既可以多渠道发放通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及时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建议反馈给相关领导,不断改进教学和管理。
高校的教学秘书工作系统、繁重、庞杂,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教学管理的创新,有赖于教学秘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种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教学秘书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工作的特点、职责和责任,不断学习,认真实践,增加新的知识储备,开阔眼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管理,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荀立波.改进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兰台世界,2008(18):45-46.
[2]杨扬.浅谈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及创新能力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