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教“3+4”体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衔接课程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
2017-07-09吴东华
吴东华
[摘 要] 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3+4”衔接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因素,以期提高基于职教“3+4”体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衔接课程的教育质量。
[关 键 词] 职教;“3+4”體系;土木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124-01
为了满足当前建筑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土木工程专业“3+4”教学模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在推行该模式时存在一些问题和影响因素,现就“3+4”衔接课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土木工程专业“3+4”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中职教育文化基础差,不能满足高等教育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培养能够在建设工程中独立工作的高素质劳动人才。而本科院校,通过教学使学生成为掌握高层次工程理论和设计的人才。两种培训目标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文化基础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选拔出来的优秀高中生,然后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深层次培养。而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文化要求不是很高,通常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技能的学习,相比本科院校文化基础要求比较低。在这种存在差异性的教育背景下,当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本科院校进行学习时,势必会出现阻碍学生顺利接受教育的问题。这就不仅对教学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导致内心出现了自卑感,最终造成学生出现厌学和弃学的情况。因此,推行“3+4”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要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让“3+4”中等职业大学生衔接培训成为成功的教育改革[1]。
(二)课程衔接不顺畅,教学内容和课程重复
在推行“3+4”教学模式时,确保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良好衔接是其关键,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比较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时安排方面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比较多,而在本科教育院校中其重心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就容易使在推行“3+4”教学模式时,出现文化基础脱节的现象,同时还容易造成专业教学内容的重复性,比如本科教育中所涉及的理论力学、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课程属于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重点内容,而本科教育中所设置的施工图纸和土木工程建设等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已经进行了教学,这就造成了中职和本科教学内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和重复性,甚至有的连教材都是相同的,上述问题在中职和本科课程衔接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而有些教师对中职和本科教学材料的区别没有进行研究,不了解课程内容重复的现状,致使学生的本科教育出现浪费大量时间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效率严重降低。这样就会使“3+4”教学模式专业课程衔接缺少连续性,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3+4”结合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综合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也拥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中,中职和本科院校的一些老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比如本科院校的教师多数为博士毕业后直接参与教学工作,并没有参与任何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工程建设,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多为照本宣科,而中职院校的教师通常是一边参与教学,一边参与校外的实际工程建设,有很多参与现场施工的经验和机会,这是一些本科院校教师所缺乏的,但是从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知识掌握比较浅,这就出现了重实践、轻知识的情况,对学生综合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对土木工程“3+4”专业衔接课程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课程方案的自身因素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如,课程方案的合理性、改革方案的必要性等。
2.学校和教师的水平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作为课程实施的具体执行者,教师的课程准备、态度、能力、合作等多方面对课程的实施产生影响。而学校作为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者,对课程方案的管理、领导和行政支持,是课程实施成功的重要条件。
3.地区发展水平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各地区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的适应过程、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对教职工队伍的培训、时间的安排与信息交流等这些方面[2]。
总之,为了使建筑行业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推动建筑企业更好地完成转型升级,缓解就业难,就需要加强土木工程专业“3+4”的专业课程衔接建设。另外,通过“3+4”教育模式能够为中职生继续深造提供通道,使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能更好地培养规格多样化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刘凤,傅毓海,蒋洋,等.3+4土木工程专业基于模块化的“专本衔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5).
[2]储华平.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的“3+4”分段培养“七年一贯制”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7):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