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自组织模式研究
2017-07-09陈金拳韩加如端木传真
陈金拳 韩加如 端木传真
[摘 要] 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指标之一,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构建“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自组织”的实际运行方案。提出研究概念“多酚类化合物与材料表面形成粘膜”,并记录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自组织模式有助于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自组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049-01
自组织最早是作为一个哲学上的概念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伴随着复杂科学的诞生,自组织受到高度关注,出现了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等自组织理论。
刘菊等探讨了自组织理论及其教育研究应用前景,他们认为,自组织理论为数字化学习理论——关联主义,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协同学习、协作学习提供核心理论支撑,并对整个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阳泽等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组织机制。刘春艳等依托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耗散结构特征,并阐释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机理。程强等基于自组织理论,研究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演化机理。项杨雪等以协同学为基础,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分析了高校系统创新能力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规律。
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成果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也是评价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教学与科研从理论上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教师承担各种任务,专门用于培养学生的时间相对较少。本课题以此为契机,研究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自组织的影响因素和条件。既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一、实验过程
(一)准备阶段:耗散结构的建立
1.教师提出科研课题的研究概念:多酚类化合物与材料表面形成粘膜,邀请参与课题的学生参与讨论。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鼓励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任务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通过文献阅读设计技术路线,激发他们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热情,筛选和探讨可能的方案。
2.对学生进行基本科研训练指导、建立联系用的工作群,上传毕业论文要求和历届相关毕业论文。布置与课题相关的文献。
3.教师只提供课题思路下的各种可能方案和单个实验模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甚至可以另选方案进行。
(二)实验阶段:学生在自组织过程中的协同和竞争
1.毕业设计自组织学生针对课题的理解,选择适合做的每个组块,并查阅文献,确定要具体进行的实验材料、方案,填好毕业项目的开题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协同和竞争的因素开始产生。
2.观察学生开展课题分组情况:独立进行,相互合作,先合作后独立,先独立后合作
3.其他各个观察点包括:毕业设计自组织学生开始开题报告,选择具体实验项目和组合,联系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购买实验物品,预实验准备,实验过程,科研实验进展汇报,原始实验数据获取和分析,管理,汇总,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状态。
二、结果和讨论
根据自组织理论的耗散结构模式,我们通过各种知识、信息、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建立科研课题的耗散结构,引入自组织理论的协同和竞争模式,进而研究参与课题的2014级生物制药技術(3+2)专业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的自组织情况。耗散结构无法直接获得,只能通过创造必要条件间接地获得。
(一)不足之处
由于各种事情的干扰(如升学考试,四级、六级考试等),学生投入研究中的实际时间没有预期的多。
(二)需改进之处
需要教会学生更便捷地查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以及文献翻译的方法。提前选好实验小组学生,且是主动要求加入实验小组的学生,这样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学生会有更强的主动性。
总之,学生在完成科研实验期间的能力得到提升,基本做到独立思考和执行实验方案,有一定的自主意识。自组织意味着学生把毕业课题看作他们自发、自觉的组织性行为,而不再是被驱动依赖式的刺激反应,这是自在、自为、自有序的发展,它有利于学生摆脱对“他组织”的依赖,有助于唤醒学生内心的创新潜能,通过组织性行为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与协同效应,帮助学生完成所学专业。
参考文献:
刘菊,戴军,解月光.自组织理论及其教育研究应用前景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2(1):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