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与改革初探
2017-07-09胡霞刘宝军
胡霞 刘宝军
[摘 要] 环境微生物学这门学科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能力。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考试方式的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討,为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提供少许理论依据。
[关 键 词] 环境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044-01
环境微生物学是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化学和微生物学基础。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是面向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给排水等专业所有学生开设,同时辐射农业、生态学及食品等专业的学生。因此,学好该门课程可能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需求,更是为学生毕业或科研深造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柱。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效果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的高校课时安排较为紧张,而本学院亦不例外。所以,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较高效地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是重中之重。当然,这也给老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基于此,我们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材选择以及考试方式等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教材课本是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所以教材的选择成为教学内容的关键问题。虽然目前市场上关于环境微生物学的教材琳琅满目,但是质量良莠不齐。而比较有特色的是任南琪教授主编的《污染控制微生物学》,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理解环境微生物学;杨汝德教授主编的《现代工业微生物学教程》,更注重突出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诸葛健教授主编的《微生物学》主要是突出微生物基础理论和技能,但是基本思路大同小异,只是侧重点不同[1]。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优化教学理论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传授环境微生物课程知识。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以板书等形式介绍各类微生物的形态及作用机制等在教学过程中虽有基础的作用,也给教师提供了少许的自由,但是教学信息量有限,特别是一些图像资料难以完美地展示出来,所以很多情况下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该门课程的学习中,结果就是课堂信息量增大,出现了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基于上述教学方法优缺点,将多种手段合理运用,比如每节课的脉络知识点,可以用板书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并且帮助学生从整体掌握,进而使基础知识系统化;但讲授具体内容细节时,特别是一些难点的问题时,如微生物细胞的分裂机制、蛋白质的合成原理等内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影像资料,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可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内容。
(二)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该门课程理论知识内容丰富,环境微生物实验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是理论课的延伸。所以需要设计一些实验课程,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综合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理论与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加深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变传统被动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掌握。
三、考试方式的改革
通常情况下,传统考核方式是用一张试卷来判定成绩,然而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唯成绩论,为考而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考试的方式进行改革很有必要,其中包括实验动手能力的成绩(30%)、平时的成绩(30%)以及最后期末考试成绩(40%)。当然,平时成绩主要包括文献检索、课堂学习和讨论、实验报告及作业、上课出勤等方面。总之,必要的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改革考试的方式之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
四、结语
通过环境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关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永无止境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为培养合格的环境微生物学类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解秋菊,张春云,闫培生.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1):54-56.
[2]丁林贤,黄芳,王方园.提高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