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应用

2017-07-09魏娟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7年1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魏娟

[摘 要]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贯彻、执行、落实,从课后实践作业设计和应用出发,让学生在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之后,回归到现实生活,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发现、学以致用、探究实践、践行感知,从而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特色与魅力,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实践作业;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025-01

从2017年秋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国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让学生在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之后,回归到现实生活,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笔者认为,课后实践作业的设计和应用对课堂知识的内化和生活实践的外显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探索发现,学会学习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具体到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堂内的活动开展只是情景模拟或假设,而只有课后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应用才能提供给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景。在学习初一道德与法治第一课内容时,谈到中学阶段的价值和意义时,我要求学生采访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对中学时代的回忆,这类实践作业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二、学以致用,学会做事

核心素养要求从以“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然而,在知识本位的思想影响下,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弱化了由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所以就一定要在把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为能力与素养上下足工夫。

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活动作业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親身经历与现场体验,主张学生“身、心、灵”合一,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现场考察”“实践操作”“实验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展研究是实践作业的基本实施方式,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过程中,常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资料搜集、调查、访谈、考察参观、观察、记录、反思、测量、实验、制作、服务、辩论、交流展示等。

三、探究实践,学会合作

设计课后实践作业,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规则与秩序”时,为学生布置了关于《文明有序的赣州》实践课题研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是调查赣州还存在哪些不文明和规则缺失的现象;然后制作小报,提出或列举一些文明城市创建的宣传措施;再开展实践活动,为文明城市创建做力所能及的事。最后社会实践,借雏鹰小队活动,宣传遵守城市规则理念,开展文明城市创建行动。通过合作,不但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习困难或能力偏差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而且,开展小组合作将个人独立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四、践行感知,学会做人

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时间有限,他们在课内学习的知识、技能、态度若不向课外、校外、家庭及社会迁移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辨别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素养。

例如,第一册中“正视自我,成就自我”,课后的实践类作业设计要求学生学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要求学生每天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能力,又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形成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品质。又如,在教学“我们受到的保护”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受到哪些保护?哪些人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方便?通过实践调查,学生了解到了自身的成长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司法等各方面的保护。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