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分析
2017-07-09覃奠仁
覃奠仁
[摘 要] 知识改变命运成为当代的箴言,很多农村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都会向农村孩子灌输这个理念,使农村的学生更加有拼劲、有毅力,充满对知识与智慧的渴望。但是,由于农村教育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分配稀少,导致农村小学教育师资水平普遍偏低,即便有心培养学生却缺少实力。为了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可以通过创新共同体教育路径,建立“U-G-S”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共同体,为农村小学培养优秀的全科教师。
[关 键 词] 农村小学教育;全科教学;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009-01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应当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能够同时具有多门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强烈的农村教育情感、坚守农村教育的毅力,这是发展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育的基本,也是核心内容。本文阐述当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育参与创新共同体的意义,然后提出了教育共同体的实践和运行,旨在助力培养优秀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一、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实践的意义
为均衡城乡小学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小学教学水平,应当向农村小学输送本科层次全科式小学教师,以此来完成农村小学全科教学的教育目标。纵观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情况,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不达标、教师缺乏农村教學思想和情感,导致现阶段农村小学校内全科目教学内容缺失严重,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的配置不能满足基本教育需求[1]。而通过创新共同体运行模式,借助师范院校、重点小学和政府教育部门,共同建立起“城市重点小学、农村小学”的教育共同体,利用社会资源和教育部门的鼎力支持,来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全方面素质,帮助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打破在农村单兵作战的困境,能够在教育共同体运行过程中获得滋养,拥有更强大的教育力量。让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教育之中以饱满的农村教育情感培养农村孩子性格、观念,发挥教育真正的作用,真正改变农村学生的命运。
二、创新教育共同体,塑造优秀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一)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实践开展
教育共同体是将教育体系下涉及的主体联系起来,形成科学循环式的培养机制,针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应当充分利用师范院校资源和城市重点小学经验培养基地,为农村小学创建便捷的全科教师培养园地和进修学习的平台。在“U-G-S”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框架下,农村小学教师不再是最末端的教育力量,而是成为共同体中最基层的一线教育者[2]。让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去师范院校进修学习,通过再教育加强自身学习,强化自身全科知识底蕴;让师范院校学生进入城市重点小学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理念,通过见习和代班提前了解课堂实践的重要性,优秀教师在旁指导师范生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创新教育共同体实践分析
农村小学教育相比城市小学教育面临更多困难,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全的专业课知识,同时需要兼备优良的农村教育情感,能够在实际教学与班级管理过程中尊重农村小学生、爱护农村小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不但为他们讲解课本知识,更要灌输给农村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与自豪感,培养小学生坚强不息、奋斗向上的积极品格。在新形势下,应加强课程改革,从传统课程结构转为模块化课程结构,如开设模块教学有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学科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等。加强实践教学,从依附课程变为综合性集成课程,如进行大学三或四年一体化综合实践课程,“U-G-S”三位一体化实践模式,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育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在构建教育共同体期间首先要求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进行师德师风的塑造和考验,共同体内农村小学教师进入师范院校后不仅是接受专业知识,更是不断接受职业理想信念,农村小学教师重新步入院校的那一刻应当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大家是背负着重大责任而进入这里,越是享受到师范院校轻松、愉悦的校园生活,越要铭记自己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而锤炼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农村小学教师要深化自身的农村教育情感,回到农村基础教育一线工作岗位后要更加尽心尽责,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小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创造优秀课堂,推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农村小学教师通过师范院校学习经历,能够加深对小学各科目内容的掌握,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之外,在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上也会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再回到农村学校教学课堂上,会为农村小学生提供更多学科知识,改进农村小学教育课堂的单一性。
新时代,农村小学教育不容忽视,要不断提高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育水平,以发展农村小学教育。因此,有必要创新教育共同体,通过互融、互通的方式提升农村全科教师素质能力,保证农村教育主体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增田,彭寿清.论教师教育共同体的三重意蕴[J].教育研究,2012,33(11).
[2]翟楠.教育共同体的类型及其道德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