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断式专业评估在中职汽车工程专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17-07-09王效金宋大明曹中山韩炳章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7年11期
关键词:职教实训评估

王效金 宋大明 曹中山 韩炳章

[摘 要] 以汽车类专业为样本,通过引入“第三方”团队,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估,进而建立诊断性专业评估体系方案,有利于减少客观因素影响,找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把好脉、开好方”,指导各专业“对症下药”,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关 键 词] 专业建设;诊断式评估;汽车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166-02

一、开展诊断式专业评估的背景

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建设评价机制是提高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基本保证。目前,国内外对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评价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和高职教育相比,中职教育有自己的特殊性,专业设置比较综合,专业方向单一,地域特色明显。当前对职业院校的评估往往面向整体办学水平,以学校为评估对象,涉及面广,指标分散,力度与深度不足。因此,从当地中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专业为评估对象,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进行诊断式评估,可以更好地排除客观条件的影响,找准发展瓶颈,改进短板,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促进中职学校的快速发展。

2012年3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联合签署了《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协议》,确定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创新试验,实现实质性突破,取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经验,带动“蓝黄”两区乃至山东全省域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跨越,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国家职业教育制度顶层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

二、评估方案的构建过程

(一)组建第三方专家团队,制定评估方案框架

专家团队由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专家组成,其成员既有理论学术专家,又有知名中、高职院校长,专业构成、研究专长符合工作要求。

专家团队事先通过资料对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各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解,又深入全市10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调研考察,对5个样本专业的主要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结合前期资料信息,进行重点调查和访谈,经过研讨、调查、讨论,初步构建出了由7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评价指标内涵的评估方案框架体系方案。

(二)借鉴台湾职教经验,邀请台湾专家进行访问评价

在专家团队评价的基础上,邀请台湾原台中高农校长郭孚宏教授等台湾资深职教专家团队进行了诊断。台湾的职业教育起步早,与国际接轨,民众认可,呈现出规模大、设施好、师资强、水平高、特色亮的特点,尤其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台湾职教专家利用台湾的职教评价经验,重点围绕培养目标、专业师资、课程架构、教学组织实施、专业类科图仪设施、行政管理、教学绩效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评估诊断,形成了评估诊断报告。

(三)构建形成诊断性评估方案

在综合上述第三方专家团队和台湾职教专家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协议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认真把握5个专业的“特点、特质和特色”,结合《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统筹考虑各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制定了评估流程,编制形成了《潍坊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方案》(草案)。

三、以汽车专业为样本进行适用性验证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潍坊市机动车保有量为3 671 964辆,居山东省第一,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全市各职业学校均开设了汽车专业,具有典型代表性。

为验证方案的适用性,我们以汽车类专业为样本,分别对开设该专业的寿光职教中心、临朐职教中心、潍坊商校、诸城福田汽车职专、青州民族职专等5所学校进行了评估。过程如下:

(一)专业自我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学校经费及专业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各校的在校生數量、基本经费、生均定额、项目经费、学费收入、行业企业投入、社会培训收入及其他收入等。

2.专业相关材料。主要包括专业发展规划、人才需求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教师信息、企业实践、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实训等相关的支撑材料。

3.专业自评。主要针对评估指标体系的7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分析学校本专业的优势与特色、问题与差距等。

(二)第三方评价

聘请第三方,组建评估团队,确定评估内容。

1.评估团队由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专家、知名中高职院校长和台湾职教专家组成。

2.审阅各学校提交的自评报告,了解基本情况,制订评估方案。评估方案由专家团队讨论制订,力求简洁明晰、突出重点,既反映职业教育的共同规律,又体现专业建设的不同特色,根据地方实际确定诊断性评估的重点内容。

3.实地调研考察。专家团队深入各校,根据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内容,采用座谈、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情况,现场听取学校专业负责人的自评报告,对疑惑、重点问题进行咨询、质疑。

4.考察专业实训基地。着重了解实训基地装备水平和环境建设、实训基地运行机制、设备利用率以及在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技术服务中的功能。

5.查阅档案材料,佐证专业建设的定位、运行机制、企业参与程度、课程体系构建、质量效益等。

6.随堂听课,评估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运用、特别是实训教学的教学方法等,评估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

7.校内、外成员访谈,分别听取学校领导、专业主任、任课教师和用人单位负责人、毕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办学情况。

8.撰写专业诊断报告。

9.汇总形成市评估报告,为市级层面的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提供依据。

四、评估结果分析

这次对我市五所中职学校汽车专业进行的诊断性评估,对三个方面进行了肯定:(1)该专业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高,有职业自豪感;(2)校企合作模式多,成效突出;(3)学生管理有特色,效果显著。

(一)存在的共性问题

1.信息化建设与国际合作方面差距较大,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建议各校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增加信息化教学设施,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动画、图片等直观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的汽车结构、原理,提高效果。同时,大力开展订单班教学,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的水平。

2.普遍存在“以赛代课”、为“赛”而“赛”现象。各校应充分理解政府举办大赛的初衷,走出理解的误区,强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将大赛标准融入日常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大赛成果,锻炼技能,发挥大赛的激励作用。

3.激励机制不足,绩效考核不到位。建议各校加强政策研究,建立健全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

4.教师企业实践落实不到位。建议各校结合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把教师的企业实践和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聘任等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机制,学校要创造条件调动教师企业实践的自觉性,把企业实践落到实处。

(二)存在的个性问题

1.专业定位方面,由于地域产业发展不同,有的学校毕业生大部分进入汽车制造行业工作,从事焊接、组装等工作,有的学校毕业生从事汽车维修、汽车板喷、汽车营销就业比例较高,因此建议在学生进入学校一年后,各学校要针对不同地域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方向不同,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分类培养,满足地方汽车制造业、汽车维修、汽车板喷、汽车营销等人才需求,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2.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的学校老教师较多,年龄偏大,汽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有的学校专业教师多由基础学科或其他专业改任,专业素养不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有的学校专业教师学历、工作经验、结构不合理,对新知识、新技能了解掌握不够;有的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欠缺,动手能力不足。建议各校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提高。

3.实训设施建设方面,个别学校存在着实训场地小、设备数量不足、设施结构不合理、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4.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有的学校实训场地狭小,设备套数不足,工位率不能满足实训教学需要;有的学校实训室不配套,没有汽车维修基本技能训练、电工电子实训室等;有的学校实训设施投入不足,偏重理论教学,实训课开展不够,设备利用率不高。

五、优势与不足

1.诊断式专业评估评价体系更加全面科学。该体系拟定的7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涵盖了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既抓住了关键因素,又重视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它以质量效益为目标,以诊断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核心,全面检测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手段运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校企融合等支撑性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整个评估体系科学、完善、指导性强。

2.操作方法更接“地气”。诊断性评估的主要环节是入校调研考察,采取的形式是问卷、访谈、观察、查看有关资料等,接触的人员多是一线教师、企业骨干力量、优秀毕业生,诊断的问题、提出的改进方案更具针对性,更有利于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

3.该评估是针对同类专业进行评价、比较,区别于传统的学校评估、检查等,可以排除地域、规模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不进行排名,更容易发现真实问题,学校也更容易接受意见和建议,增强专业建设的自觉性。

4.诊断式评估,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校与校之间),相互借鉴经验,弥补不足,改进短板;也可以进行纵向比较(专业发展过程、提升计划等),理清专业建设的思路,明确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需要。

5.作为一种评估形式,诊断式评估如同病人求医,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诊断结论,开的药方也不同。因此,如何组建评估专家团队以及团队专家的水平、能力是制约评估结果的关键性因素。只有高水平的專家团队,才能使其诊断结果更有权威性、可行性。同时,诊断效果的显现有一个滞后性,“药方”是否“对症”,要经过一个实施周期后才能检验,因此,诊断性评估应该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要定期对被诊断单位进行“再诊断”或者“循环评估”,以推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闵敏,张夏雨.高职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2(31).

[2]张俊青,彭朝晖,杨筱玲.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诊断与改进的理论思考[J].高教论坛,2017(4).

猜你喜欢

职教实训评估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