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教学改革相关内容及实践策略
2017-07-09叶秋红
叶秋红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普遍提升,对自身追求美的要求开始提高,因此社会对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增加。而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作为我国中职院校常设的专业之一,其发展不断受到社会审美变化的影响,推动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立足于现实分析教学改革对中职院校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相关内容的变化,以及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中职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人才提出可行策略,以期促进中职教学的进步。
[关 键 词] 中职;美容美发;形象设计;改革内容;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059-01
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当今时代,人们对精神需求越来越严格,传统的剪发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们审美的需求,因此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正在不断向成熟期过渡,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职院校作为培养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创新,期望走在时代的前沿,甚至引领时代的审美观。市场是中职院校对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改革的重要导向,不断探索出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必须以市场为指向。
一、中职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教学改革内容
首先,中职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必须走在时尚的前沿,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使学生更加注重时代审美与艺术设计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形象设计时考虑现代审美观的需求,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充分发挥时尚潮流和艺术创作的魅力,让教师的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性、原创性,提高学生对流行元素和形象设计的感悟能力。
其次,对中职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实施系统化教学工作。在整个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系统有序地进行教学工作,立足于学生专业的需求,确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加强学生全面的综合技能和专业的服务意识,在教学中贯穿丰富的社会因素和多元化因素,改革传统教学内容中的不适应部分,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
最后,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高职院校有所区别。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时间比较短,正处于起步教学探索阶段,这就要求在对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教学改革时充分吸取和借鉴高职院校的教学经验,加入中职学生对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专业操作技能占据形象设计的重要地位,但也不能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对形象设计的定义都把握不清,何谈对时尚的掌控。
二、中职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教学实践策略
实践教学是中职院校在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让学生脱颖而出,教师必须进行实践教学和增强创新能力。
(一)中职院校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
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是立足于社会审美需求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因此中职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社会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學活动,让在校学生到企业进行观摩学习,了解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导向,找出自身的不足。学校邀请企业成功设计人士进行讲座介绍,不断了解形象设计行业的现状,营造良好的学校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把握,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职业岗位角色,方便就业。
(二)学校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比赛,提倡实践教学
时代的发展使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更新速度变快,学校教材的改革不足以满足学生对流行元素和潮流趋势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办法完全掌握当下的流行发型、形象,因此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才中变得尤为重要。学校要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开展职业技能比赛是学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的表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技能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学校在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时要注意以时代审美需求为导向,邀请著名设计人士作为参赛评委,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更好地激发学生在行业学习的兴趣,不断追求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促使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学习更好地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虽然中职院校在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但对教学改革内容仍然不能松懈,必须根据时代审美的需求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教学内容创新,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发展的立足点,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做好学生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激发出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和潜力,为今后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静.推动中职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教学创新发展的措施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23):94.
[2]单钰晶.中职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教学改革的解析[J].时代教育,2013(12):58.
[3]张建钗.浅析中职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创岗实训”的实践和体会[J].青年时代,2017(9):169.
[4]金碧瑶.中职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教学改革的解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