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短打武生的表演风格
2017-07-09谢涵
谢涵
摘 要:京剧艺术中的"武生"行当是一个有特色的行当,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大类,一代代京剧人为"武生"行当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张云溪先生对短打武生技艺的丰富与发展有特殊的贡献。张云溪先生创作的剧目里的人物形象既生动又新颖,从人物出发,妙用程式,开打套路别具一格,创新意识极其强烈,给后人留下了一批极具时代感的经典剧目,是新一代京剧人应该继承与发扬的,它对京剧的振兴与发展具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武生;张云溪;短打武生
京剧艺术中的“武生”行当是一个有特色的行当,是传统戏曲行当中生行的一支,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长靠武生一般都身穿盔甲,脚登厚底靴,背插四面靠旗,盔上双插雉鸡翎,此类人头一般饰演大将,高官等职,讲究身段端重雄伟,从容不迫,优美大度,稳健敦实,给人以大将风度和雄壮威武的美感,如:《挑滑车》中的高宠、《长板坡》中的赵云、《雁荡山》中的孟海公等人物。短打武生一般多扮演身份不高的江湖豪杰、侠义英雄,身穿紧身衣裤,脚登薄底靴,在跌、扑、翻、打的同时还要求“武戏文唱”,短打武生一般都要求表演技巧娴熟,动作轻快敏捷,武功勇猛矫健,反映出人物机敏、活泼、潇洒、灵动的性格特征。短打武生是穿短衣裤,用短兵器,内行的说法是要漂,率,脆,看起来干净利索,打起来漂亮,不拖泥带水。按照所穿服装来看,短打武生可以分为戴硬罗帽(穿抱衣抱裤或箭衣),戴软罗帽(穿抱衣抱裤,快衣快裤或箭衣),戴扎巾(穿箭衣)等几种。如《恶虎村》、《骆马湖》、《连环套》等剧中的黄天霸,都戴硬罗帽。如《打店》、《打虎》、《狮子楼》等剧中的武松,《三岔口》的任堂惠,《四杰村》的余千;《夜奔》的林冲,《武文华》中的万君兆等,都是戴软罗帽的短打武生,还有戴扎巾,穿箭衣的戏,如《一箭仇》的史文恭,《独木关》的薛礼等,这类角色介乎长靠与短打之间,看武功,重工架,还重表演和唱、念。孙悟空一般也由短打武生应工。但亦有由武丑扮演的。短打武生也有不同的流派,但影响较大的只有盖(叫天)派和张(云溪)派。盖叫天继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表演艺术,结合个人的条件加以发展,形成南派短打武生又一个重要流派,世称“盖派”。 他曾习武术,将武术的功底作为武打技艺的基础,又博采前人之所长,融会于自己的表演之中,故盖派的武打独具一格。中年以后,风格有所变化,讲究武戏文唱,于稳练从容之中兼有脆率利落。表演方法根据剧情及人物性格而各自不同,善以丰富变化的武打和造型表现不同的人物。同一人物在不同剧目中的塑造方式也不相同,如武松在《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蜈蚣岭》各剧目中的神态、武技都有所区别,比较清晰的勾勒出了武松思想变化的脉络,树立了可信的英雄形象,有“活武松”之誉。盖叫天在剧目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早年曾创演一批独有戏,如《乾坤圈》、《劈山救母》、《伏虎罗汉》、《乌江渡》、《普陀山》、《四大金刚战悟空》等,并对剧目的兵刃、武打技巧。在《乌江渡》中还改革了项羽的服装与扮相。张(云溪)派也是短打武生的一个重要的流派,他博采南北和关东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其表演和武打注重传情,技巧强调干净、利落身段边式,他对短打武生有杰出的贡献。擅演剧目《三岔口》、《四杰村》、《武松打虎》、《獵虎记》、《三盗令》、《五鼠闹东京》、《十一郎》、《高亮赶水》、《凤凰二乔》等。
一、京剧武生的形成
在京剧诞生的初期阶段,还没有“武生”这一行当,像《八大锤》中的陆文虎、《乾元山》中的哪吒、《探庄射灯》中的石秀等这类角色都由文武小生扮演;《长坂坡》中的赵云、《麒麟阁》的秦琼、《凤凰山》中的薛仁贵之类的角色则由文武老生扮演,由此可见那一代艺术家很多都是文武昆乱不挡的。当时虽然还没有出现武生行当,而武生行当所需的技术却随同京剧的兴起也在不断地丰富,否则晚一代杰出的专职武生演员也不会随之脱颖而出。
二、短打武生的表演风格
在传统老戏中,有多数走边的动作大致同起霸一样,然而具有多种内容的走边与单一内容的起霸却泾渭分明,从不混淆,如哑边和混合边。哑边有一最明显的特点,在人物出场以前,除堂鼓外其它乐器一律暂停伴奏,先由鼓师缓慢地打出“咚咚”鼓声给人以夜深人静之感,然后用滚奏手法使鼓声从轻缓到急骤,与人物疾步出场的亮相同时静止。然后,不论动作繁简,只要是黑夜潜行,基本是鼓声伴奏。如《四杰村》有余千、鲍金花、濮天鹏和冯洪每人单独表演后又合在一起的多人哑边,这一哑边的特点是动作简化,技巧突出,犹如各显不同行当身手的技巧汇演。这是一出由短打武生主演,武旦、武丑、二武生共同合作的武戏,技巧上不突出也就演不出《四杰村》的火爆特色。混合边中有一种是用大锣等乐器伴奏的,它与《三岔口》的边挂子有区别。载歌载舞的走边是混合边,舞而不唱的走边是边挂子。《大破铜网阵》是黄月山先生首创,后由张云溪先生改编的一出短打武生戏。剧中白玉堂有一场极为精彩、最要功力的走边表演,常被呼作哑边,其实是混合边的一种。它的内容是黑夜独行去探“冲霄楼”铜网阵。在人物尚未出场时先响起单一的鼓声,当出场亮相时改为大锣等伴奏,亮相后一切乐器暂停,演员表演“飞天十响”(从摔跤中移植而来的一组拍打带响的动作)之后在大锣等乐器伴奏下再次亮相。这时鼓声响起由轻缓到急骤,演员到台中表演“圈旋子”。张云溪先生在谈到表演经验时曾这样总结:“我在表演连串旋子技巧之前,一方面要储足气力,一方面要借助于鼓声轻重缓急的变化,表现出夜晚细察地形及警惕被敌袭击的神情,多用两耳凝神静听的身段,便可两者兼顾。继而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蹑足潜行,缓步到台中线时,一眼发现不远处有敌方巡逻人员迎面而来,惊觉下如脚踏弹簧,那旋子即刻腾空飞起,尽量做到速度快、姿势美、落地无声,这一连串的转圈旋子似闪转移动,远离原地。当末一个旋子落地亮相时要在下场门一边,仍以警惕神情回顾凝视。与发现巡逻人员时视点相同,这样才有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此后,边舞边唱一曲[折桂令]。这一场奇妙多变的特殊走边是张云溪先生改编这出戏后重新设计的,它既新颖又不脱离程式,对技巧的应用,对程式的妙用,是值得我们后辈人虚心学习的典范之作。
京剧,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发展之路,饱含着我们民族的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性,率真热情,乐观向上。从“徽班进京”到“同光十三绝”。从“四大名旦”到“四大须生”。京剧发展到今天,凝结了无数艺术家的毕生心血。它必将以蓬勃的姿态继续走下去,没有任何一种别的艺术可以取代它的位置。我想说的是,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索。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该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