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社会管理思想探析
2017-07-08王建涛
内容摘要:老子的管理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便试图对老子的社会管理思想进行研究,起首探究了其产生背景,然后对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者具备的素质、管理方法、管理目标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对老子博大精深的管理之道有所体悟。
关键词:老子 社会管理 无为而治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其经典著作《道德经》蕴蓄着深厚的思想内容,其中的社会管理思想更是对后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下文就主要致力于对老子社会管理思想进行深入地梳理和探析。
一.社会管理思想的产生背景
春秋之际,各诸侯国的管理者任意妄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首先,土地的兼并现象日趋严重,加剧了贫富差距的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就是当时社会的残酷写照。其次,各诸侯国为扩大领土、掠夺财富肆意发动战争,频繁的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另外,诸侯国各领导阶层为满足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频繁的对外战争,而“厚征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这横征暴敛更是加深了老百姓饥寒交迫的生存苦难。《左传》中就曾记载齐景公“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夺于市。外宠之臣,僭令于鄙。私欲养求,不给则应。民苦病,夫妇皆诅。[1]”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真正的哲学家总是身处时代的前列,老子就是那个时代的先锋。正是因为老子以批判的眼光看到了当时混乱的社会局面,体察到黎民百姓因统治者的肆意妄为而遭受沉重的伤害,所以他才用智慧凝结成了代表时代精神的博大思想,其中他的社会管理思想就是典型代表。
二.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
老子社会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乃是“自然无为”,即“无为而治”,这是基于当时统治者“妄为而治”而提出的。“自然无为”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无所作为,而是具有深层次涵义的“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主要包含两层内涵,一方面,在社会治理中,管理者并非消极地不干任何事,而是要在顺应自然规律地情况下实事求是地办事情。《道德经》中讲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常以无为的行为而达到无所不为的目的,“道法自然”,“道”取法于它自然而然之下的本真状态,万物遵循“道”而自然运行,王侯等管理者若可以守住大“道”,治下的黎民百姓都将自然顺化而生存。另一方面,管理者在治理社会时不可任性妄为。正如《道德经》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3]”管理者要是做到了“无为而治”,百姓就会变得自然顺化;管理者内心要是能处于宁静状态,而非勾心斗角玩弄政治,百姓自然会端正思想德行;管理者不任性妄为地用政令或战争坑害人民,百姓自然会自立自强而走向富裕安康;管理者若不骄奢淫逸地任意放纵自己的欲求,百姓便自然地变得敦厚、朴实。种什么样的“因”便会得什么样的“果”。
三.管理者所需具备的素质
老子从管理者角度出发,以水喻人,阐明了管理者应该具备水一样的品格。“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德经》中正这样揭示了管理者所要具备的七种素质。
“居善地”,水避高而趋低,善于选择适合的处所,此处是要阐述管理者应具备谦逊的素质。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树大方能招风,水满则溢。管理者不可将自己摆在众人瞩目之处,唯有谦逊才不会招人嫉妒与非议。“心善渊”,比喻人要心思沉静,要有包容万物之胸襟,这里阐明了管理者要具备包容之素质。这恰与“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是同一道理,襟怀宽广的人往往内涵深邃而不浮浅。“与善仁”,与人交往要善于仁爱,此处言明了管理者应具备仁爱的素质。孔子说:“仁者安人,智者利人。”[4]也即是说,管理者要把仁爱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还要把仁爱作为自己成就事业的良方。“言善信”,人无信便无法立足,这里便道出管理者应具备诚信的素质。一个管理者理应做到诚信,言而有信才能使集体凝聚团结起来。“正善治”,此处讲明了管理者要具备公平公正的素质。管理者唯有坚持公平正义,社会才能被治理好。“事善能”,管理者在处事时应善于发挥才能,治理社会时更应如此,所以这里在告诫管理者应该具备卓越才智的素质。“动善时”,管理者在行动之时要善于把握时机,以不变应万变,即是告知管理者要具备审时度势之素质。
四.社会管理的基本方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上层管理者的“妄为”酿成大祸,给老百姓带来了沉痛的灾难,正因老子体恤黎民百姓,他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原则的社会管理基本方法。
首要方法是“简明政令”,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就是因为天下的法规禁令太多,百姓被干扰到不能安心劳作生存,所以人民的生活才会变得贫苦;法令过于严格苛刻,百姓的生活会被严重束缚,天下盗贼就会变得越来越多。老子在《道德经》指出:“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社会管理者“无为而治”,在政治上采取宽松政策,人民就能够安定生活,其内心自然淳朴。反之,社會管理者如若在政治上采取严刑峻法,导致人民饱受煎熬难以忍受,百姓心中自然生出狡诈愤恨。第二个基本方法是“减轻赋税”,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5]在这里老子揭示了人民遭受饥饿与统治者征收赋税的因果关联,百姓被各类赋税折腾到难以生活,社会自然就会产生动乱难以治理。第三个基本方法是“亲民”,即是走群众路线,社会管理者不可高高在上搞特权。老子主张:“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社会管理者虽身居高位,但是在百姓面前也应该谦逊,不要盛气凌人而给百姓施加压力,还应处处以人民利益为先,不能损人民利益而利己。
五.社会管理的目标
老子社会管理的目标便是形成“小国寡民”的美好社会。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节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而不相往来。”在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中,国家安定没有战争,百姓生活安乐而不会被骚扰,生活上吃得饱穿得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极大的满足。
在当今时代,我们理应辩证的看待老子所确立的“小国寡民”的目标,一方面,这是老子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饱含了他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关怀,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国与国、民与民不相往来则不符合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世界各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彼此交流合作,才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左丘明.春秋左传[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社,2011:2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121.
[3]老子.道德经[M].武汉:崇文书局,2015:120.
[4]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5.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327.
(作者介绍:王建涛,四川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