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讨论成为学生真正的需求
2017-07-08杨浩
杨浩
摘 要:教师在课堂上应把握好讨论的度,让讨论成为学生真正的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讨论的难易;讨论的时间度;讨论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2-01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76
如今,在新课改理念促进下的语文课上,我们发现,教师们特别喜欢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求知识,特别是公开课、优质课上。执教者为了让课题气氛活跃,讨论式教学更是充盈整个课堂,每堂课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而且形式多样: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全班讨论、男女生讨论……似乎该用的讨论方式都用上了。教室里同学们你吵我嚷,你争我辩,热闹非凡……看着执教者一脸的满意,观摩者颔首的赞许,我却陷入了莫名的思索之中。一堂课竟有十几次的讨论,而且,部分学生也是人云亦云,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甚至部分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基本的要求都没有搞懂,导致学生完全没有静心读书,独自体验感悟的机会,效果会怎样?一味地合作讨论,如果不加以引导,势必会本末倒置,我认为课堂中的讨论既要体现探究、合作的理念,又要真正成为学生渴求知识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把握好讨论的度,让讨论成为学生真正的需求。
一、讨论的问题“难易”上要有度
讨论是对所提出的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问题的优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特别要考虑它的难易程度。问题过于容易,则激不起学生的思维火花,会使讨论流于形式,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自己完全能独立解决,再拿来讨论,一则浪费了时间,二则激不起兴趣,讨论形同虚设。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过难则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畏惧情绪。这就需要教师们精心研究教材,悉心了解学生,善于站在学生角度去设计问题。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学识经验等,让学生在讨论方面有方法可循,有资料可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后,跳一跳能够摘到讨论的果实。正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名著导读学习中,给大家出了一个辩论题:“猪八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提出后,教师鼓励学生可查阅手中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先讨论几分钟后,后展开辩论。这个问题设计得就非常好,它既源于课本,又高出课本,还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后思想认识有了飞跃,收集到了更多更广的信息和说服对方的依据,讲得头头是道,而且方方面面俱全,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这才是真正的讨论。
二、学生讨论的“时间上”要有度
在安排学生讨论的时候,“时间度”也是个艺术问题,现在的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讨论时间过短,四五个问题,学生刚刚转过身去,问题还没有展开,讨论就结束了;有的教师还常常用时间去限制:“大家讨论一分钟。”一分钟是什么概念?“一分钟”学生到底能干些什么?更有不少教师,只要一讨论,就会说“大家要热烈一些”,不热烈就不叫讨论吗?这种种讨论完全流于形式,也完全是演戏似的讨论。当然也有不少教师,讨论时间又过长,一个问题讨论起来没完没了,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讨论时间的长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去灵活处理。问题没有讨论深刻,学生们正在兴头上,就不要轻易去打断,有些问题再讨论也没什么进展,那就不要再讨论了,需要教师的帮助、引导,提示学生可以换个角度试试。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新途径,讨论出新的结果。对问题的解决,应有一定的层次,哪几个问题需要一次讨论解决,哪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讨论需要留给足够的时间,下去再查阅资料,找机会再处理。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给学生合适的时间。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使用讨论法
讨论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其优点在于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大力提倡“开放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今天,讨论法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探究性学习”等时髦标签,却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讨论,这就会使讨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成了“放羊式”的讨论,表面上看去,学生七嘴八舌,课堂沸沸扬扬,这实际上漫无边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时一两个争来争去,喋喋不休,大部分学生成了旁听者,不能正确进行辨析并加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讨论的问题意见不集中,讨论缺乏目的性、针对性,缺乏深度和广度,同学们心里仍然是模糊一片。倘若在讨论时老师适时引导、正确点拨,学生就不会走进讨论的死胡同,也不会信马由缰,漫无目的。相应地来说,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完美合作的过程。学生的讨论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讨论更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另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有如下看法:第一,有些教学内容不必要讨论。比如,文学知识、词语积累、汉语知识,就没有过多讨论的必要,不妨直接用科學的方法进行传授为好。第二,讨论时间不宜过长。因为“讨论”只是课堂教学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应确定重点问题进行讨论,不宜盲目地什么问题都拿来讨论。而且讨论的方式也应灵活多样,比如:有时候可让学生以查阅资料的方式来明确讨论的答案,有时,可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明确问题,有时,采用辩论的方式,使道理愈辩愈明。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应该及时进行最后的陈述、总结,在教师的总结中使大家基本形成共识,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达到讨论的目的。第四,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有组织者,有记录者,而且在组织者的引导下,大家能够你一言、我一语进行交流。通过大家议一议,论一论,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防止少数同学垄断课堂的不良现象发生。
四、讨论要鼓励学生质疑评价
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来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存在。让学生的思维有创新,有独到的见解。如果一味地追求统一,用“不对”“错了”对学生的质疑予以否定,甚至用“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不要乱说”等话语刺激、评价学生,这样往往会抑制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让他们的思维开出创新的火花。例如,《筏子》一文,关于文章的主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并说明理由。大多数学生主要是谈及对艄公的热情赞美,讨论的时候这部分同学说了很多理由。但个别学生却谈到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神奇力量的赞美,对黄河雄伟壮丽景色的赞美。而且谈得有理有据,最终也得到了学生、老师的认可。综上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创设课堂质疑的条件,保护学生乐于质疑的思想,以求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琪.语文课堂讨论要把握好四个“度”[J].素质教育论坛,2010(16):65.
[2] 黄圣香.浅析讨论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