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根出发,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2017-07-08许碧娥

学周刊 2017年22期

许碧娥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到:小学一二年级识字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事实上,学生对识字压力大,兴趣不高,方法单一。原因在于教师识字教学机械化,浅表化,枯燥化。因此,笔者努力践行以文化为纲,从根出发的识字教学。

关键词:汉字的根;挖掘意象;归类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2-01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75

汉字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儿童能较早地接触、理解、感悟汉字文化,不仅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而且为其今后学习汉语打下扎实的根基。

通过向片区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问卷反馈的数据中,教师清晰扫描汉字教学现状:1.教师识字教学理论匮乏;2.识字方法单一;3.内容局限于教材。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汉字不能进入自主能动的享受状态。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实践将汉字和汉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探索从根出发,以形为本、以法为径、以韵为魂的汉字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效率。

一、追溯汉字的“根源”

陈寅恪先生在评论沈兼士先生的一篇文章时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事实上,汉字就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外显形式。从字形看,汉字是一种表示或展示思维过程的书写、视觉符号,因此汉字一般具有以形表义的特点。以形表义的文字,主要包括象形、指事和会意字,它们都是通过刻画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意义。随着汉字的发展衍生假借和形声,这两者虽然没有直接以形表义,但也仍然遵循“以形表义”的原则。不论哪种构字法,都是原始的基本象形符号构成的。那些原始的象形符号,就像是化学周期表中的基本元素一样,是所有汉字构成的基础部件。据统计,小篆字系里的近万个字形是由大约400个字符组合而成的。其中80%以上的常用字仅由50来个字符构成。

这些象形符号不论是单独成字,还是作为其他合体字的组成部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基本上是稳定的,所表達的概念也基本上是统一的。例如以肉月旁为偏旁的字,字义大致在两个范畴中,或和月相关,或和肉相关。如:肝、胆、肺、肠、胃等,字义都和肉相关,表示身体器官的一部分;如 阴、朝、朦胧等字义都和月有关。隶化过程中字形讹变,一些本来与“月”无关的字也变成了月字旁。如“青”源于“丹”,如“朕”源于“舟”, 这样的象形文字“月”可以被看做是汉字的“根”。

目前为止,汉字的字根到底有多少,还没有确切的统计。学者宋金兰认为有400个左右的基本字符,而唐汉先生认为当今汉字由大约300个基本字根构成。教师经调查,在小学一二年级常见的字根有80个左右。可见,汉字的基本字根的数目不会太多。

由此得出,字根的数量相对于汉字的总数量、汉字部件的数量来说都是少得多的。这样,字根在教学上具有了显而易见的应用价值,短期内让学生掌握300个左右的字根,并通过一列的组合策略和规则,将这些字根组合成现有的汉字也就成了可能。

二、溯源追根巧识字

(一)归类字根,发现规律

以确定的字根为基础,根据“据形索义”和“因声训义”的原则,将包含同一字根的汉字归为表意字系,将与字根发音相同或相似,并且意义上存在联系的字归并为一个表音字系。这样可以根据字根归并不同字系,进行集中识字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

例如,学习“手”部字根,先从原始的正手形“手”字根入手,“手”是手正面形象的描摹,字根多为“手”“扌”,如有“手”在左的“提、打、拜”等字,有“手”在下的“拿、擎”等字。由于汉字的演化,由正手形的“手”,演化为覆手形的“爪”字根,形似张开五个手指从上往下持物,一般意为采集、抓拿等意,如“采、受、舀、妥、爱、孚、觅、爬”等,这些字充当声旁加形旁又组成了很多形声字。后来“手”从小篆到楷书,慢慢演化出省手形的“又”字根,如“寸、支、皮、攴、殳”等,这些带“又”字根的汉字往往含有“把控、把持”之意。“手”的字根还有一类特别少的双手形的“廾”,表示双手并排向上举,目前能查到含有字根“廾”的汉字大约13个,如“升、弄、异、奉、承”等。

仔细分析,这些含有“手”的象形字、指事字、假借字或形声字,尽管读音有所不同,但在意义上基本与“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将这些以“手”作为声义旁的汉字,按照字根“手”“扌”“爪”“又”“廾”,进行汉字分类,或集中讲解,或随文归类字串识字,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这些字的读音,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它们蕴含的共同意义。

如果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都能如上文以“手”为例,首先建立某个庞大的、有语义联系的字根网络,再顺藤摸瓜,溯源追根,分化出几类旁支字根,帮学生归类字串、字群,进而发现同一旁支的字系,在语音上、语义上的密切联系,学生就能高效识记汉字,又能体会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正是本文探究的“从字根出发”的识字教学模式的核心。

(二)继承传统,挖掘意象

溯源追根是识字教学的基础工程,教师建立好字根基础工程,就可以根据汉字的意象,选择相应的策略实施教学。

1.象形入手,活化内涵

首先从象形字入手。在教学象形字时,一般先展示字的演变过程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学生兴趣盎然。只要文字画一出现,学生很快就写出了相应的汉字,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学生从中体会到汉字的优美与有趣,激发了儿童对汉字的热爱。教师也可以课堂信手拈来字配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致更高。

例1.沈老师执教二上《风娃娃》,教学“夫”字如下:

(1) 什么是纤夫?

(2) PPT出示:

(3) 解说:夫,大就像一个人字,在古代男子成年才能束发,插上发簪。

(4) 出示“夫 ”生字卡

2.指事会意,直觉感知

汉字中有许多指事字和会意字,面对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教师可恰当用动作、表情等体态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如教学“串”字,小朋友一眼就看出了两个“口”是两块羊肉,当中的一竖是穿羊肉的铁签。多么生动形象,充满童趣呀!

例2.沈老师执教二上《风娃娃》,教学“示”字如下:

(1) 师描述:船在水面上飞快地行驶,纤夫们笑了,一边收起纤绳,一边向风娃娃表示感谢。

(2) 出示课件:

(3) 解说:示,甲骨文上面一横指事符号代表“天”,是朝天祭拜,祈求天神显明天意。

(4) 出示生字卡片 “示” 。

(5)启发想象:在纤夫最艰辛的时候风娃娃帮助了他们,纤夫们会怎样感谢风娃娃呢?

再如例3.黄老师执教二下《守株待兔》,教学“此”字。

(1) 出示“此”字的演变:

(2)古人“此”同“趾”,看,字的右边原是人形,左边是一只脚“止”,它的本义是“人所站的地方”——“这里”“此处”。现引申为表示脚下所站的地方,故为“此”。

(3)書写指导:左半部是“止”,最后一笔是“乚”。

3.归并形声,举一反三

据有关资料统计,汉字中的形声字约占汉字80%以上,低年级形声字占得比重较大。首先鼓励孩子们结合字的意思认识字的形旁,而大多形旁都来自于象形字,学生易接受。读准字的读音再读声旁,形象地了解什么是“形旁”和“声旁”,逐步渗透“声旁表音”和“形旁表义”的功能。

例4.黄老师执教《“红领巾”真好》,教学形声字“羽”字:

(1)出示“羽”字的演变:本义就是覆盖在鸟身上的,具有防水、保暖功能的翎毛。

(2)“羽”字也是一个部首。你能想到哪些字是羽字部的?出示:翅膀、飞翔、扇子、翠鸟。

(3)小结:“羽”字部的字多与羽毛有关。

根据字根的概念对汉字进行重新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既抓住了汉字的本质性特点,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符合学生汉字学习本身的特点。

例5.陈老师生字教学形声字“叽、喳”,举一反三认识其他形声字:

(1)听老师读后生再读“叽叽喳喳”jī ji zhā zhā(轻声、像这样读得急促一点儿)

(2)一二三四组分别读“叽叽喳喳”。

(3)它们是形声字,你能当小老师教大家怎样记住它们吗?(口字旁表示与嘴有关,右边是读音)结论:形旁与字的意思有关,声旁与字的读音有关。

(4)举一反三猜字:这里有一些字,请小朋友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比一比谁能正确读出来(机、肌、饥;渣、楂、揸)。

挖掘汉字的意象,分析汉字字理,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汉字记忆牢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育。但贵在用得精当,尽量做到贴切、浅显,形象,易于为儿童所接受;切勿深奥、晦涩、离奇、牵强,令儿童费解。

参考文献:

[1] 谢飞东,聂晖.读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 李乐毅.汉字演变500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