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课堂 提升核心素养
2017-07-08陈增春
陈增春
摘 要:核心素养引领着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方向。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应该反思的问题,值得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2-01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65
当前,核心素养已经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如何顺应课程改革新形势,落实培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已然成为我们一线教师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立足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围绕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的思考。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载体。教师要从课堂教学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现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一、引入生活热点,升华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育高中学生对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尤为重要,是促进高中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也是完成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要求。
高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比较少,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探究与体验生活中了解政治生活,培养政治认同感。例如,在教学《政治生活》中“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知识时,我结合2016年7月9日“尼伯特”台风对我县造成巨大冲击的背景,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我县政府部门抗台救灾的视频,生动地展示了县委县政府在抗台救灾中进行的一系列强有力抢险救灾的措施,政府和群众重建家园等感人的场面。“尼伯特”台风对我县的巨大冲击,我们的学生都亲身经历过,相当一部分学生还积极投身抗灾救灾工作。在课堂上通过对抗灾救灾场面的再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层面,深刻体会到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教师无需多言,就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指的是对理性的追求与坚守,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独立、辩证、批判的品质和行为特征。理性精神能使人客观地看待人和物,冷静地思考问题,全面地观察事件发展,做出明智的选择。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培养理性精神就是要培养具有思辨理性的公民。
问题产生于情境,生活情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辨、综合,形成理性认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例如,在教学《文化生活》中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识点时,我利用了社会热点材料:2016年7月17日上午,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部分民众围堵肯德基店门,并打出横幅“你吃的是美国的肯德基,丢的是咱老祖宗的脸”。市民赵大龙发了两条视频质疑此行为,认为民众爱国要理性。结果,赵大龙遭到当地部分群众的殴打。围绕这一生活热点设问:如何看待这种“爱国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爱国的内涵,要理性爱国。与其违反法律围堵闹事,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不如理智些,把爱国的理念化为行动,立足自己的岗位做好工作,脚踏实地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这才是务实有效的爱国。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我们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热点,例如,如何看待国人抢购日本马桶现象?要不要扶起跌倒的老人?在公共场所要不要给乞讨者零钱等?通过课堂思辨,让思路在舌战中变得清晰,智慧在碰撞中悄然生产,真理在争辩中越辩越明。
三、运用生活案例,增强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有关法律情感和法律观念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涉及人们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行为是否正当的法律评价、对法的功能和本质的态度、对现行法律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对形成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素养,还是对国家法治进步、法治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教师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平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法律,并将法律知识和情感内化,从而提高法律素养。
四、引导生活体验,引领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当前,高中生已经初步具有公共参与的意识,也具备一定的公共参与知识,然而在公共参与过程中,由于中学生个人对公共生活的疏离,缺乏公共参与的常识,也暴露出了情绪化、无序化等问题。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平台,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积极的社会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就要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例如,在教学《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的知识时,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了解身边的村民自治——居委会和村委會,并结合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体会村民自治的发展。
构建思想政治课活力课堂,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魅力和品质,必须架设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利用社会知识和应用能力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参与生活和感悟生活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陈友芳,朱明光.核心素养本位的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的策略与指标[J].中国考试,2016(10).
[3] 罗华莲.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7).
[4] 刘平.在思辨性话题中提升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