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和疏导
2017-07-08张君芳
张君芳
摘 要:学生心理问题时常困扰着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是无数专家学者经常研究的重大课题。通过调查,逆反是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不仅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对小学生的学习非常不利。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形成了一些预防方法和疏导策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逆反心理;疏导;预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2-005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2.031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已经成为其最为常见的不良心理,在实践中,它不仅影响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还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嚴重的影响,如若不能够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会对学生的人生造成严重的影响。那么,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学生因素
新时期背景下,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呈现日益增强的趋势,他们往往较为反感成人将自己作为“小孩子”对待。如若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仍旧一味地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就会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不良的情绪,从而极力挣脱师长的管制、束缚,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叛逆”的惯性。另外,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就会增强,甚至会出现“越禁止,越感兴趣”的心理。如若教育工作者,不能够给予疏导和引导,而是一味苛责、训斥,就会使学生反感,进而越发逆反,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二)家庭因素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数量呈现增长的趋势,而当前留守儿童主要以“隔代监护”为主,往往都较为注重学生的温饱问题,而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更不可能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和防止。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压抑、任性等问题,如若不能够加以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当前,小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而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形成“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心理。反之,有的家长过分严苛,使学生形成“家长最大,唯有听命”的心理。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是极端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三)学校因素
当前,教育工作者就教法来讲,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满堂灌、一刀切等,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还会使学困生厌恶、烦躁,进而产生逆反心理。还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往往主观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进而使学生的心理得不到满足。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客观、科学地对待,而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出言苛责,甚至会采用体罚、辱骂等一些过激的措施,导致学生的内心产生不良的情绪,进而形成逆反心理。另外,教育工作者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而有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的言行,甚至出现严重的言行不一,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怀疑,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四)社会因素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且接触的信息量过大,导致大量无加工的信息闯入到学生视野范围内,如学生兴趣浓厚的港台片、网游、漫画书等充斥着抛离、反叛、血腥等不良信息,而小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同时自我控制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辨别是非能力都还不够,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受到侵蚀,进而形成不正确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最终形成逆反心理。
二、防治、疏导逆反心理的策略
(一)丰富内涵与修养、不断地完善自身
教师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榜样,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美、真、善。日常中,教师要注重完善自身的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在学生面前,要树立一个敬业、博学、自律、诚实、可信的良好形象,不仅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还能够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及时疏导,更能够防止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灌注无声的师爱,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最好能够让学生无时无刻都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这就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放下高高在上的身份,走入到学生中间,深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奉行“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指责”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将心里话告知教师,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及时宣泄自己情绪的场所。这样一来,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能够得到平衡,自然而然地就会改正自身的不良行为,甚至是错误的行为。
(三)创建良好的班级,发挥集体的护卫作用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时,班主任不要采用“高压”政策,而是要采取“科学、民主、自由”的管理方式,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约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班级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约束自己的行为。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逆反心理的防治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甚至还要受到教师的重视,从而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育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反思与创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无论教师选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时刻、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理念,使学生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角”位置上。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语言,开口讲话尽可能采用“商量”“鼓励”等充满“爱”的语气,有助于挖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重视家校配合,发挥共管效应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但是也不能够忽视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因此,要积极做好家庭、学校协作教育的工作,使家长、教师都参与到教育中,且产生良好的互动。如,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将逆反心理的危害、成因告知于家长,使家长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影响。
三、结语
逆反心理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且非常深远,因此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影响,且能够防治和疏导逆反心理,进而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巴黎.小学生自卑心理成因及干预策略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240.
[2] 马颉.浅谈小学生厌学心理[J].校园心理,2009(2):119-120.
[3] 周英,桂守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