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区域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7-07-08杨林
杨林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已经达到10.64%的水平,于2011年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城市化。但是从全国各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文章以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藏族自治区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西南五省(区、市)城市化发展现状、存在的区域性特点,并提出该区域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西南五省(区、市);城市化; 工业化;产业带动
一、前言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201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1.27%,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城市化国家。但是城市化水平整体提高的背后,东西部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现象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带来的诸多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比如一、二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巨大,大城市病,农村劳动力流失等问题。诸类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为此,中国亟需加快解决区域间城市化发展不均问题,实现各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一)城市化的衡量指标
关于城市化内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学科都从各自角度进行了解释。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更加注重生产要素(人口、生产力)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指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生产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或者原本的农村区域变为城市区域,使得城市人口所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也称为城市化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常用指标是人口指标法,即用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来作为衡量城市化的标准,用公式表示为
城市化水平=■×100%
(二)中国西南区域的自然与经济特征分析
中国西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藏族自治区,因此也被称作西南五省(区、直辖市),以下简称西南五省区市。西南五省区市面积总共25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67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4%。其中农村人口为10666万人,占西南五省区市总人口的54.2%,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17.2%。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我国西南五省区市土地广阔,自然资源富集,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矿产、旅游等资源禀赋经济的先天优势。但是复杂的地形结构制约了该地区交通及通信的发展,也因此阻碍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从人文环境来看,该地区民族众多,人口分布不均衡,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人口密度比较大,云贵高原、西藏高原人口密度比较小。同时受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西南地区贫困人口比较多,尤其是在边远的山区,受教育程度相对发展落后。
二、我国西南区域城市化的特征
(一)城市化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南五省(区、市)城市化整体偏低,除了重庆市,其他三省一区的城市化水平均明显低于我国城市化平均水平。以2015年为例,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城市化率分别为 47.69%、43.33%、42.01%、27.74%、60.94%,其中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比全国城市率分别低8.41%、12.77%、14.09%、28.36%,重庆城市化率比全国城市化率高4.84%。
(二)城市化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西南五省(区、市)城市化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城市化水平的增长速度,与全国城市化水平之间差距逐渐缩小。2015年,西南五省(区、市)城市化率分别提高了1.39%、1.60%、1.99%、1.95%、1.33%,除重庆与全国平均增长率持平外,其他三省一区城市化率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增长率。
三、我国西南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的分析
虽然中国西南五省(区、市)中重庆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从整体来看,城市化水平滞后,而且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制不合理
当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变时,农业部门将会出现剩余劳动力,并且剩余劳动力将会向工业、服务部门流动,推动农村人向城市聚集,從而加速城市化发展。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西南五省(区、市)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多山地丘陵,制约了大规模农业发展,阻碍了机械化在农业中的应用,使得农业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效率低下,束缚了较多的人口从事农业,阻碍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二)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不协调
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在西南五省(区、市)工业化发展并未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建国后,由于资源优势及特殊的战略地位,西部地区成了我国推行以资源开发产业和国防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发展布局重点。
(三)区域经济总体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高低的最根本原因。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原因,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贫困人口多、连片贫困地区集中。2015年,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221元、15223元、136967元、12254元、20110元,为全国水平的78.4%、84.5%、64.7%、72.2%、92%。人均GDP分别为36693元、28930元、29757元、31682元、52112元,为全国水平的74.5%、58.77%、60.45%、64.36%、105.68%。
(四)地理特点和基础设施水平
西南五省(区、市)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以公路和铁路为例,西南五省(区、市)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6%,公路总里程占全国公里总里程的20.65%,铁路总里程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8.33%。西南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也制约城市化发展。
四、加快我国西部省市城市化发展的路径
(一)调整产业结构使之布局合理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但是由于西南地区重工化比较严重,所以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为此西南地区需要加快调整工业结构。首先调整工业轻重比例,西南地区轻工业占比少,这导致工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引能力十分有限,为此需要加快轻工业的发展,减轻工业轻重比列失衡。其次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优化工业布局,加快淘汰高污染产业和产能过剩产业,提高工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二)以集约化方式推动农业发展
西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为此,一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西南地区主要的农耕区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西藏的一江两河区域,每个区域气候、土壤都不相同,根据每个地区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形成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二是依靠当地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积极发展大旅游,依靠旅游农业带动周围餐饮、商贸、交通、通讯业以及乡村建设的发展。三是加快改变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构建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中二三产业发展。四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要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林种植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工程。
(三)以扶贫为抓手促进城市化发展
自从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成为一个难题。西南五省市区应该把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顶层规划,加快建设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后发优势,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贫困地区脱贫提供物质基础。做好扶贫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培养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点,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而不是仅仅一味的通过财政补贴给予补助。一方面加大贫苦地区的科教投入,提高贫困人口文化水平与科学技能,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另一方面,根据贫困地区的优势构建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建立“一村一品”格局,探索脱贫致富新路子。
五、总结
西南五省(区、市)是我国重要经济板块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业重工化严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落后,从而导致了西南五省(区、市)的城市化滞后于全国水平,与东部地区更是相差甚远。为了尽快缩小与全国乃至東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西南五省(区、市)应该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带动力。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工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精品线路,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提高服务接待能力。再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打赢扶贫攻坚战,为城市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军.加快城市化应是结构转型头等重任[J].财经界,2016(10).
[2]周瑞刚,吕昭河.中国西南地区山地城市发展路径思考[J].思想战线,2015(06).
[3]许芳.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J].上海经济研究,2015(10).
[4]王勇.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时空变化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01).
[5]欧名豪.城市化内涵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