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勤政廉政故事
2017-07-08施权新李福金王长文
施权新 李福金 王长文
1.读书好学——西晋广汉郪县人王长文自小家贫,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读书好学,年轻时才学知名川内。
2.任用蜀人——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朝廷下诏用蜀人为蜀地官吏,“弘纳梁益,引援方彦”。王长文出身下层,性喜自由,不愿受拘束,多次荐举都被他推辞。
3.单衣出走——州里征召他做别驾,他十悄悄奂上简单衣服出走,躲在成都的街边上啃胡饼,连家里人也不知道。回家后仍闭门谢客,认真读书写作,著有《通玄经》四卷。人们将此书与扬雄的《太玄经》相提并论。
4.县衙放人——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289年),蜀地受灾,粮食欠收,政府开仓贷粮。王长文因贫穷而贷得多,后来无力偿还,被县政府押送到衙门。州刺史徐干早闻其名,把他释放了。后来,成都王司马颖又征召他为江源县令时,穷得实在没有办法的他,为了供养父母,便答应了司马颖的安排。
6.回家守孝——母亲去世,他离开江原回家守孝。后来又任中书郎、关内侯、洛阳令,升蜀郡太守,未到任便去世了。
5.自觉向善——他深知百姓疾苦,实施宽厚仁爱政策,着重于教化。他把监狱内的囚犯逐一提问,动员教育,引导他们改过自新。腊月将近,放他们回家与亲人团聚过年。过完节,囚犯全部回来了。后来朝廷颁布大赦令,这些犯人自觉向善,不再作恶。后来唐太宗放死囚三百九十人还家,无一人逃亡,就是仿效王长文的做法,成为中国历史上“贞观之治”的美谈。
韩洄
1.少年入仕——唐代汉南颖川人韩洄为宰相韩休之子,自幼熟读群书,博涉经史,尤长《诸子》《春秋》《诗》《礼》之学,常常付诸实践。不到二十岁便进入官场,署任章怀太子陵令。
2.手足共济——天宝末年(公元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韩家叔侄七人死于战乱。韩洄逃到江南,过着布衣蔬食的贫苦生活,与弟兄共同度过艰难。
3.为官各地——安史之乱结束后,历任汉中、江陵二府功曹,大理司直,苏州司马等,所到之处均有政绩。他甘于俭朴粗疏的生活,将薪俸节约下来,安葬死难亲族。因为有很强的治理能力,被拜为监察御史来监察官吏。
4.廉洁勤政——后来,在蜀州当过刺史的李岘任江淮选补史,将他召为判官。大历初年(公元766年),任屯田员外郎兼待御史、升郎中,掌管财务,操守清肃,清正廉明,财政国用不匮乏,经费开支有依据、合理法。后被排挤,于公元781年11月调出京城任蜀州刺史。
5.访贫问苦——蜀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韩洄上任时,令简事时。州内贫苦农民多住低矮的篱笆草屋,常发生火灾。百姓无力修复住房,良田荒废,韩洄十分痛心。
6.改善民居——他发动闲着的州兵,给他们一定的劳务费,从行政開支中节省费用,把百姓的茅屋改建成土墙瓦房。经过三年时间,州内漂亮房屋相望如云,两千逃户回乡,三千顷荒芜的土地重新耕植。
7.劝客农桑——他利用屯田和经营管理财政的经验,将其他地区的种植经验传播给蜀州农民,让他们进一步掌握种植、立业的本领,蜀州人受益良多。直到唐代末年,人们还对他怀念不已。
8.朝廷嘉奖——韩洄在蜀州的作为很快得到朝廷认可,历年考核他都名列第一。三年后被召回京城任兵部侍郎。他研究纪律,依法办事,将条例详细上奏给皇帝,颁发全国严格执行。宰相权德舆总结韩洄的一生时说,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宽厚待人,急百姓之所急,是他人格中的最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