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乐队歌曲《舍赫拉查德》调式调性研究
2017-07-08欧吉询
欧吉询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拉威尔乐队歌曲《舍赫拉查德》调式调性研究
欧吉询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乐队歌曲《舍赫拉查德》(Shéhérazade)是拉威尔的早期作品,总共有三首歌曲组成,分别为《亚细亚》(Asie)、《魔笛》(La flǖte enchantée)、《陌生的人》(L'indifférent)。本文将从和声分析的角度,对作品在调式与调性运用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总结拉威尔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调式与调性运用方面的相关特点。
拉威尔;舍赫拉查德;乐队歌曲;调性;调式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音乐发展的脚步,调性与调式的呈现也随之复杂与多样。自古典主义时期开始,调性的发展轨迹是从单一到分散再到最终瓦解的一个过程。而调式的发展也呈现出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轨迹。本文从调性与调式的呈现方面在探寻拉威尔乐队歌曲《舍赫拉查得》在这两个方面的应用特点。
一、调性的确立与呈现
(一)调性的确立方法
作品以功能进行为和弦序进的主要方式。在功能进行中,属主进行确立调性。因此,调性确立的主要方式也是以此而确立。除此之外,依靠低音(低音乐器或乐队中音色较为突出的乐器)来暗示调性也是一种重要的调性确立方法。
例1 《亚细亚》97-101小节的圆号、大提琴与低音提琴部分
在《亚细亚》中,当音乐进行到第97小节时,作曲家的“亚细亚之旅”即将结束,从97小节开始正是这次旅途中的最后的一个驿站。从整个作品的调性布局来看,之前的两个小节由低音的属主进行完成了“C”调性的“旅程”,因此,从97小节开始的“B”调性的旅程首先是由“圆号”所吹奏的“bC”的大三度音程而开始的,直到第100小节低音开始呈示“B”低音时,圆号才开始演奏其他的乐音。
由此可见,通过低音(低音乐器或乐队中音色较为突出的乐器)来暗示调性,是作品在调性上除传统的功能进行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确立方法。
(二)双调性
当两个调同时叠合时我们称为双调性,亦称二重调性。作品中,双调性技法的使用多发生在第一首《亚细亚》中。因为,第一首《亚细亚》是矛盾冲突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而双调性手法正符合这一意境特点。
下例位于《亚细亚》的呈示部分,也是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段落。在例中,不难发现人声旋律的调性很清晰的在D和声大调上呈示,而和声层却通过两次属主进行确立了bB的调性,形成D与bB的双调性呈示。由于乐队歌曲的这样的一个特殊的体裁,要求人声旋律与乐队和声层不能有太大的冲突,否则不利于演唱。在例2中的双调性,无论是任何一种情况,两个调性都互为近关系调。因此,所形成的冲突不大。但是,在上例中的双调性却是远关系调,会不会引起人声旋律与和声层的冲突,而导致不利于演唱呢?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人声旋律虽然存在于D和声大调,但所有的乐音都存在于bB和声大调。这种巧夺天工的安排,即表现了乐曲呈示段落的矛盾冲突,又与乐队歌曲这一体裁的特殊性不相矛盾,可见作曲家的高明之处。
例2 《亚细亚》7-10小节
双调性的使用说明了拉威尔在借鉴与使用晚期浪漫主义技法的同时,也开始寻求打破传统的一些新方法,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特点。
二、关于作品的调性布局
在有转调的作品中,各个调性出现的先后次序称为调性布局。18、19世纪的西方音乐,调性布局的一般规律是以乐曲的主调为核心,通过其他副调的变化与对比,最后回归主调。在拉威尔的这部作品中,三首歌曲都存在着主调与副调的变化与对比,最终又回归主调。
第一首歌曲《亚细亚》在整个作品中,是篇幅最大的一首。音乐描述了去东方长途旅行的一个个中途停靠站,富有异国情调的群岛、国家和海洋的一种画一般的意境。作品的调性布局与诗歌意境相结合,根据中途的各个驿站的变化而变化,形成调性运动上的东方之旅。调性布局图如下。
从下图表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首歌曲《亚细亚》除已论述过的调性确立方式的特点以外,还有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调性的总体布局呈“三部性”特点,即存在主要调性的呈示与再现以及副调与主调的对比。第二,调性的展开呈半音线性状态,即从主调开始半音线性布局,有目的性的发展到主调的属调(和弦),以此引出再现,使这首结构庞大的歌曲通过这一线条很好的完成统一与协调。第三,每个调性中心都与诗歌意境紧密结合。
表1 《亚细亚》调性布局表
三、关于调式
有若干高低不同的乐音,围绕某一有稳定感的中心音,按一定的音程关系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称为调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思维主要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以及调式音列的三个方面开始复杂化。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两个方面已经在前两章中详细论述。关于调式音列的复杂化主要表现于印象派及以后的现代派作曲家的作品之中,在以瓦格纳为代表的晚期浪漫主义作品中体现不多。在拉威尔的这部作品中,调式的运用既有传统的大小调式即单一调式的运用,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调式的综合运用。
(一)单一调式呈现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和声是在古老的多种调式的土壤上产生的,并逐步发展成熟。直到19世纪后期,这样的和声在逐步复杂的道路上,已经发展到自我膨胀的极限,接近调性瓦解的边缘。此时,去寻找另一条新的和声发展的渠道是极为正常的。这种面对“尽头”,另辟“蹊径”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对自然调式即古老的教会调式的回归使用。拉威尔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完全摈弃传统的大小调式。另外,对古老的教会调式的回归使用是作品在调式运用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例3 《魔笛》4-7小节
在克劳德·罗兰德-曼纽(Claude Roland-Manuel,拉威尔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之一)1947年出版的传记《莫里斯·拉威尔》指出,拉威尔旋律写作的通常使用多利亚调式与弗里几亚调式,更多的是多利亚调式①。上例中,和声层通过变格进行确立了b的调性。在调性明确的前提下,人声旋律的调式就变得尤为清晰即b多利亚调式。
(二)调式的综合呈现
在一段旋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调式的交替、融合,称为调式综合。调式的综合运用并不能算作为一种新的技法。实际上,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已经在创作中运用调式综合,以寻求明显的调式彩色对比。
自然调式基础上建立的19世纪和声新风格也将继续面向未来进一步发展、完善自己。这种发展与完善的一方面内容就是调式的综合。这种建立在自然调式基础之上的调式综合,在作品中也比较普遍,如下例。
例4 《魔笛》10-16小节的人声旋律部分
结合和声,此段人声旋律的调性在e。因此,不难发现这是由三种不同的自然调式交替而成的人声旋律。通过临时变音给予的暗示,人声旋律分别经历了多利亚、艾奥里亚、伊奥利亚三种自然调式。是自然调式基础上建立的19世纪和声新风格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四、结语
在调性方面,其确立的主要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方式。其次依靠低音来暗示调性也是一种重要的调性确立方法。从调性布局到调性确立的方式来说,拉威尔在作品的调性运用方面是传统的。在调式呈现方面既有传统的大小调式,也存在具有19世纪和声新风格的自然调式。同时,普遍存在着不同调式的综合呈现现象。这是作品在调式方面的呈现特点。因此,从调式运用方面来说,作品在总体上的晚期浪漫主义基调的前提下,融入了如印象主义等的20世纪音乐的新风格,具有一定的混成特点。■
注释:
① 郭新.模糊的调式与清晰的调性——拉威尔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旋律与和声的相互作用.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1] 彭志敏.音乐分析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 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 [美]库斯特卡著,宋瑾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 施詠康.管弦乐队乐器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5] 喻宜萱.关于法国艺术歌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2.
[6] [德]瓦尔特,基泽勒著.杨立青译.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