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的审查史,是一部大写的奋斗史 | 壹读百科
2017-07-07
最近壹读君的朋友圈儿被“狼叔”的英雄迟暮(《金刚狼3》:殊死一战)刷爆了!感动到哭的同时,这些死忠粉们纷纷对内地的删减版表示不满。鉴于大陆的影片要符合“老少咸宜”的宗旨,不少国外影片在引进时都逃不出“剪刀手“的魔爪。
并不是只有我们有电影审查,现今称霸电影工业的好莱坞也有过被“剪刀手”操纵的“黑历史”。今天壹读君带你们扒一扒美国电影的审查历史。
坐等看完整版“狼叔”的壹读君|花花爱吃草
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的美国电影
电影最初只是一种娱乐消遣方式,并没有承担太多的社会功能,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它并不被社会主流所认可。在1905——1907年中,美国电影行业正值繁荣期,其中镍币影院特别流行。镍币影院放映的内容浅显易懂,而且价格只需要5美分,正好是一个镍币的价值(镍币影院也因此得名),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社会下层人士去观看,其中不乏儿童、青少年和妇女。
镍币影院
当时美国的上层阶级包括建立美国文化的清教徒和社会进步势力,他们一致认为良莠不齐的电影内容对社会下层人士来说是有害的,特别是未成年人和妇女,因为这些人大多没有接受过教育,并没有能力对电影内容进行辨别,尤其是那些充斥着大量性和暴力的不良镜头。所以社会上层人士认为电影应该像商品那样受到政府的统一把控。
1903年电影《火车大劫案》充满了暴力和惊悚等内容,却吸引了当时众多的下层人士去观看,这个时期的电影都本着“娱乐至上”的目的。
面对这样的情形,1907年11月4日,芝加哥城市政府首先通过了“电影审查法案”,之后其他州都先后进行了类似的州立法。从此美国电影进入了州立法审查阶段。
审查的大致流程是:州政府授权警察当局为即将上映的影片颁发许可证,如果电影没有过审,制片方可以向市长提出复议,但是市长的裁决被视为最终裁决,即使对结果仍有异议,制片方也不可以提起诉讼。
最初的美国虽然是个移民国家,但各个区的移民来源都比较单一,因此各个州的审查标准是按着当地居民的主体文化来制定的,但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比如这个州对“暴力”宽松些,那个州对“色情”严厉些。
另外各个州的审查标准在细节上模糊不清,还经常随着事先审查官员的喜好随意变动,这样就造成了某部影片在这个州热映,在另一个州却被禁的情况。这时期电影只能在审查标准大致相同的几个州放映。
电影片方一想,这不是“双标”吗?同一部电影,还不一样的待遇?不堪忍受这种政策束缚的制片方,决定反抗。
1915年,“共同”影院公司的一部电影遭到俄亥俄州政府禁映,于是该公司向地方法院起诉俄亥俄州政府,并认为电影同报纸和言论自由一样,都应该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然而地方法院不予支持,“共同”影院公司上诉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认为把电影放在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之下是错误的,因为电影有作恶的可能。这就是电影史上著名的“共同案”。
电影来了,好可怕!
美国电影业第一次抗争以失败告终。
处于《海斯法典》管理之下的美国电影
尽管电影诞生之初就不被社会主流所接纳,但这种新鲜的娱乐消遣方式仍然在不断地吸引大量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但只在单个或少数几个州放映既不能满足制片商逐利的要求,也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电影需要更广阔的放映范围,这个诉求显然与各个州的“审查规定”相悖。
备受争议剧情长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功,让资本家看到了电影的商机。在这部电影之前,电影制作不但规模小,投入的资金也有限。而《一个国家的诞生》让人们知道拍剧情长片可以赚大钱,加上一战后美国经济萧条,华尔街资本看准了时机进军电影业。掌控华尔街的摩根和洛克菲勒家族间接控制了当时的好莱坞八大制片厂,分别是:派拉蒙、米高梅、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雷电华、环球、哥伦比亚和联艺。
而当时的八大制片厂早已完成了对电影行业的垄断,叫做“垂直整合”垄断模式,就是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都掌控在八大制片厂手里,其他公司根本沒有插手的可能。好莱坞的工业体系逐渐形成。
根据小托马斯·迪克逊小说《同族人》改编,由D.W.格里菲斯执导。该片因涉及种族、三K党、南北分裂等诸多敏感的政治话题,有长达数十年的禁映史。
好莱坞有了雄厚的资本,面向更广阔的市场就成了可能。但各个州的审查规定仍然像一根卡在嗓子里的刺,浑身不舒服。这时候各大公司为了招徕观众花样百出,电影内容也越来越不受控制,这招来了当时反电影势力的猛烈抨击。
1921年的“阿巴尔克案”把电影业和反电影势力的矛盾激化到了极致。当时的喜剧明星阿巴尔克被怀疑强奸名模并导致其死亡,虽然这位演员最后被当庭无罪释放,但反对电影的声音越来越高,好莱坞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被认为是个滋生邪恶的地方。
那时的电影犹如过街老鼠
反电影势力要求加强对电影行业的管理,电影业内部也希望能够突破州审查规定的束缚,同时也需要挽救好莱坞在公众眼里的形象,建立行业性的电影审查法案的需求迫在眉睫。
这时的电影业不再是当初弱小任人宰割的模样了,好莱坞工业的日益繁盛都在不断地证明着它对整个社会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文化上的重要作用,当然好莱坞也不希望新的行业法典交给联邦政府来建立,那无疑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最后只能像以前一样落得个“任人宰割”。
迅速反应的好莱坞成立了行业性组织“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MPPDA),进行行业性自我审查。好莱坞请当时的美国邮政部部长、基督教长老会长老、共和党人威尔逊·H·海斯担任该协会的会长,希望凭借海斯强大的政治关系扭转明星丑闻等一系列不良的影响,重新树立好莱坞的形象。
“美国电影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成立于1922年,1945年更名为“美国电影协会 ”endprint
经过长时间的交涉和妥协,代表好莱坞的海斯和宗教势力代表于1930年共同出台了《好莱坞制片法典》,也叫做《海斯法典》。
《海斯法典》统治美国电影行业长达34年之久,直到1968年的电影分级制度的出台。尽管这是部电影行业自己出的法典,但是法典审查之严厉,历史罕见。影片一旦违反法典的具体规定,不但会要求整改,情况严重时可能会直接被禁映。这时期被删减的影片数不胜数,《海斯法典》也被称为著名的“剪刀手”
这时期的电影业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有实力和反电影势力叫板,虽然最后仍然要受《海斯法典》的束缚,但毕竟这部法典里有好莱坞自己的意志,这一场算是平局吧!
漫漫长夜里酝酿出的分级制度
虽然电影最初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大众,但经过几十年的深入发展,电影工业承担的社会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而直接受华尔街控制的好莱坞极其可能会承担“金主”的意识形态,操控大众舆论,那政府当然不干了,随即对电影行业的垄断进行调查。
最著名的是“派拉蒙案”。1938年,政府责令好莱坞放弃电影放映环节出让影院,意图打破好莱坞垂直整合的垄断模式。面对政府的要求,八大制片厂内部争执不断,难以达成统一的意见。1946年,政府判决好莱坞构成垄断并对此做出处罚,八大制片厂不服判决诉讼至最高法院。1948年,最高法院维持原判。面对既定事实,各大厂纷纷放弃院线。
好莱坞垄断模式被打破,这意味着之前好莱坞自行出台的《海斯法典》就不合时宜了,垄断模式期间,制片、发行、放映各个环节都自己说了算,钱都进了自己的腰包。现在没有影院了,把蛋糕分出去给别人吃,自己还带着"镣铐",收入肯定会减少。
而此时电视工业的崛起导致更少的人来电影院看电影,加上《海斯法典》对电影内容的限制,电影对观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为了挽回流失的观众,电影业逐渐倾向于拍摄那些能够刺激感官的内容,这时期有大量的影片開始涉及成人题材。
当时票房大热的电影《七年之痒》有大量关于性爱隐晦的镜头,这张照片是不是很熟悉?
收入减少以及内容的限制导致了电影业与《海斯法典》的矛盾越演越烈,终于在1952年的“《奇迹》案”达到了顶峰。
当时的宗教势力认为美国国内引进的意大利影片《奇迹》是对神明的亵渎,该片在纽约上映时受到了阻拦,随后其他城市纷纷效仿。1951年10月,《奇迹》发行人将纽约政务委员会(该协会撤销了《奇迹》的放映许可证)诉讼至法庭,要求纽约政务委员会撤销对《奇迹》的处罚,但法院维持了纽约政务委员会的决定,驳回了上诉。不服判决的片方,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1953年,最高法院法官撤销了纽约政务委员会的决定,并认为电影应该和艺术及其他出版物一样享有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