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2017-07-07潘玉峰
潘玉峰
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的班级文化自然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小学阶段,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培养学生的习惯都离不开班级文化的促进作用。班级文化既是班级外在的精神面貌表现,又是其独特的班级个性内涵的外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氛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那么,如何建设小学班级文化呢?
一、建设班级物质文化
任何文化的呈现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同样,班级文化的构建也离不开物质支持。这里的物质就是指班级文化设施。班级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场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建设班级文化,首要进行的就是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有人对此抱有怀疑态度,甚至举出历史上许多寒窗苦读也能功成名就的案例对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加以反驳。且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解释,单单从实际效果的角度就足以表明班级物质文化的构建是多么的重要。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自己创造的环境里接受教育是教育中一件微妙的环节。他意在说明,班级物质文化会在无形当中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产生微妙的作用。
有鉴于此,教师应当重视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带领学生参与到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当中,一起打造一个具有文化气息的教室环境。當然,班级物质文化并非一味地追求高档,其根本目的依然在于服务班级教学。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可以分为两个区域。一是规范区。以后墙黑板为中心,制作精美又富有教育意义的黑板报,将班级的教学目标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写在上面,供学生们随时参照。二是阅读区或图书角。以书报栏为中心,摆放上一些与同学们学习息息相关的书籍、报纸等,供学生们随时翻阅。
二、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集体的存在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学习理念,只有这样班集体才能焕发出合力,促使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积极向上。这些价值追求、学习理念就是班级精神文化。与班级物质文化相比,班级精神文化是更为深层次的内容。班级精神代表着这一班级共同的信念,是潜在的集体精神支柱,它能通过班级物质、制度、行为等文化外显出来,但它对班级的影响却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虽然容易被忽略却影响深刻,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本质。为此,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建设班级精神文化,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配合,因为一个集体的理想信念需要这个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表达心声,这样才能引起所有成员的共鸣。如果任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很难达成所有学生的认同。因而,在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集体参与。建设班级文化可以简单地采取两个步骤。第一,形成班训。校训是一个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同样,班训也应当成为班级精神文化的载体。在确定班训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寻求共同的价值理念。第二,开展活动。班级精神文化并非空谈,要落实到实处,这就需要通过开展活动来体现。
三、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在一个班集体中,为了维护班集体的学习秩序,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措施”。这种以强制力约束和规范班级的文化就是一种制度文化。为了使得班集体长久而良性地发展,就必须抓好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制度文化以强制力为核心,对所有的学生起到管理和约束的作用。班集体为什么需要构建制度文化呢?举例而言,画好的黑板报不能随意擦除,书报栏上的书籍不能随意破损,班训也要得到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遵守。这些仅仅靠学生自觉是靠不住的,必须有强制力保证实施。换言之,班级制度文化的存在是为了保障班级物质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的推行。因此,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实际上,虽然班级制度文化以强制力为核心,但并不意味着班级制度文化就会对学生形成强制力。相反,在有些方面,班级制度文化正是对学生正确行为的维护。例如,保护好黑板报、书报栏正是对所有学生的劳动成果的保护,也是对所有学生善良行为的引导。因此,所有学生都应该参与到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当中,并自觉维护班级制度文化。
总之,班级文化的建设对于班级的整体发展是极为必要,也是极为重要的。通过班级物质文化以加强班级文化设施的建设,通过班级精神文化以加强价值理念的追求,通过班级制度文化以保障前两者的运行,构建了小学班级文化。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龙门县龙田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