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分析
2017-07-07段丽芳段聪丽
段丽芳+段聪丽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德宏 678400)
摘 要: 近年来,基于新媒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实施和推广,以云南省西南地区德宏一所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为例,对基于新媒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对新的教学形态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等进行调查研究,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提供参考和佐证。
关键词: 新媒体 英语学习态度 少数民族 网络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少数民族学生复杂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特殊认知特点,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滞后。在此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通过多种政策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新媒体时代不仅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还变革少数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基于新媒体的教学创新模式引入民族地区教育领域,既给少数民族教育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本文以云南省西南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所高职院校英语课堂为例,对基于新媒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产生的影响,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对新的教学形态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等进行调查研究,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提供参考和佐证。
一、基于新媒体的创新教学理论和背景
互联网络技术是催生21世纪新媒体及新新媒体的主要技术。国内外对新媒体的定义意见不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蒋宏,徐剑,2006)
新媒体的发展历史始于计算机的应用,“保罗·莱文森将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称为新媒介(New Media),如电子邮件、亚马逊网上书店、报刊的网络版、留言板、聊天室等;将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称为新新媒介,如博客网(Blog)、维基网(Wiki)等”(涂涛,李文,2015)。到了20世纪90年代富媒体时代,基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促进了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媒体的应用改变了学习者,催生了“数字原生代”新型学习者(涂涛,李文,2015)。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基于新媒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体现在几个方面:1.远程传递课堂:为帮助偏远地区和落后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教师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远程传递课堂为薄弱学校因缺师少教而无法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2.网络空间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将线上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并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互补;3.异地同步教学:以网络直播为主,在教学条件相当而教学优势互补的两个班级之间开展同步教学活动,实现校际之间、班级之间“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4.翻转教学:对课内课外时间如何运用进行重新安排,从而把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5.校园在线课程:学校通过开发或选用符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在线课程,将这些在线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体验;6.引导式移动探究学习:通过移动设备在课堂上展开内容探究,也支持学生在非正式学习情境中开展探究学习等。
二、民族地区基于新媒体教学的调查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及大专院校的教育领域,学校开展网络课程建设,从教学设备、教学形式、教学资源、教师角色、学生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重新定位和调整,对适应了传统课堂的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来说,需要从心态、教与学的方法上都重新接受和适应。以云南省西南地区德宏一所高职院校外语课堂为例,对基于新媒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对于少数民族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展开调查。
(一)研究问题
1.基于网络媒体的外语教学形式对少数民族学生是否产生积极影响?从哪些方面产生作用?
2.少数民族学生对新的教学形态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如何?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受试为云南省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一所高职院校“基础英语4”课程两个教学班的120名学生。
(三)研究工具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辅以访谈和随堂听课。学生调查问卷包括选择、填空和问答题,共15题。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7份。其中4名英语教师参与了访谈和被随堂听课;1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
(四)调查结果和讨论
1.基于新媒体的教学形式转变
研究显示,该校新媒体教学一直以来主要是基于網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堂内使用PPT,网络链接资源、音频视频的播放进行英语授课,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在课堂内进行,课外学生英语学习和作业完成主要以书本为主,教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支持受限,基本没有互动交流。近年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学校开展网络课程建设,教学形式也在发生积极的转变:
(1)70%以上的教师曾经使用或经常使用微信、QQ等应用型软件支持的社会网络交互平台辅助英语教学,主要作用为学生答疑、教学资源分享、布置和批改作业、教学讨论等。以QQ、微信平台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目前未能达到使用微信、微博和QQ等网络平台实现翻转课堂,或利用平台达到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型教学模式。
(2)学校使用学习通网络课程平台进行教学和管理,并在师生中推广。对于英语这门课程,80%以上的英语教师都参与了网络课程建设、精品课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学生可随时随地点播音频、视频课件、查阅电子教案等教学内容,完成在线作业等;系统支持虚拟教室、即播即录、聊天工具、BSS讨论等师生互动功能。
2.新媒体教学的学习效果
问卷数据显示,在“你认为网络媒体是否促进了英语学习?”问题上,80%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媒体教学对英语学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86%的学生认为“接受”新媒体形式的教学方式,其中98%的学生赞同使用QQ平台辅助教学,82%的学生赞同建立微信公众号,把微信作为教学辅助的教学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微信和QQ在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的高使用率和受欢迎程度,以及手机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广泛受众特征,99%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微信1次以上,平均时长20到50分钟,每周至少3次以上。几乎所有学生每天使用QQ,除了高使用率和手机持有率等原因外,还包括该程序符合年轻人个性化需求的轻娱乐化特征、個人空间、海量文件上传和存储功能、视频时长、邮箱、在线使用人数等扩展社交功能与优势。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QQ、微信,仅有46%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学习,主要原因有三个:(1)网络课程平台内容和资源枯燥,不感兴趣(58%),基本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照搬。(2)网络课程是被动学习,受制于学校课程要求,学习没有主动性(54%)。(3)校园网络卡,手机性能不好(47%)。
另外,在“你会使用课程网络平台的师生交互讨论工具和老师沟通交流吗?”和“你会使用课程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吗?”问题上,78%的学生回答“不会”和“很少会”,认为师生交互系统在线人数少;受制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学习管理和网速等因素,课程教学平台资源利用率低。
3.网络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方向
在“如果在网络课程平台开设英语课,你希望满足英语学习的哪些需要?”问题上,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课外教学资源(如图像、音视频、阅读材料、听说材料、题库等)的扩展;72%的学生认为英语以“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为主,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线网络学习无法满足技能学习需要,尤其是说的技能;86%的学生认为“相对于学习通的网络英语课程学习,更喜欢到英语课堂上课”;90%“赞成”和“非常赞成”在线与老师沟通、答疑和教学指导。
三、结论和启示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媒体教学既有和内地汉族地区的共同之处,又有独特性。移动媒体在教学上应用相对于网络教学平台似乎更具优势。这既是主观上的原因,又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主观上,移动媒体教学更符合当今年轻人,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对个性化和新技术前沿性体验的追求,移动媒体关注用户体验,不仅包括交互体验,还可根据用户获取信息的偏好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式的移动学习环境使学生不再适应大量文字的阅读,养成了微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新阅读习惯;互联网汇聚的海量信息及其搜索的便捷性促使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更愿意直接到互联网上搜索答案。
客观上,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地处边疆,因为师资水平、教师能力和校园网络建设上的一些问题,网络课程平台未能合理充分利用,英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没有发挥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应有的教学优势。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手机客户端的移动媒体学习比基于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人性化。
2.在英语教学方面,语言由于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需要,无论是移动媒体的学习形式还是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英语课堂教学仍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地位。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辅助教学,应优先满足课外知识资源的扩展、即时交互、课外指导及作业批改布置等的需要,教师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优化课堂设计,提高对新媒体的教学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发挥新媒体的最大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Martin Lister, Jon Dovey, Seth Giddings,et al.New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M]. Routledge,2009.
[2]涂涛,李文.新媒体与未来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9-132.
[3]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7-69.
[5]傅伟.富媒体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终端上的应用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4):95-102.
[6]张学波,林秀瑜.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传播实践应用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