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博士生培养的特色及其经验借鉴
2017-07-07甄贞李继红李凤日
甄贞+李继红+李凤日
(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博士教育遭遇一定屏障,但是经过一系列改革与发展,美国博士教育依然是当今国际社会成功的精英教育之一。作者以在美攻读森林资源管理学博士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分析美国博士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并详细阐述这些理念和特色是如何在博士教育中实施的,同时提出美国博士教育对我国博士教育的启示,为更好地改进国内博士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 美国博士教育 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经理学 经验借鉴
国际上,比较公认的研究型博士培养方式主要有两种:“欧洲模式”(又称“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1]。它们都要求博士生完成一篇在知识上具有原创性贡献的博士论文,但是,“欧洲模式”没有正式的课程设计,博士生是独立的研究者,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掌握学科方法、文化及规范[1];而“美国模式”在借鉴和移植欧洲模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增添大量课程训练,如今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成功的精英教育之一。然而,经历两次繁荣期(1961-1971,1986-1998)的美国博士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遇到屏障,如完成时间过长、辍学率及损耗高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如今的美国博士教育有多少改善?是否仍然是成功的精英教育之一?能否仍然给我国的博士教育带来启示?在这篇文章中,以第一作者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简称SUNY-ESF)攻读森林资源管理博士学位的亲身经历为基础(2010—2013年),介绍美国博士教育的办学特色、教育理念,并分析这些特色和理念对我国博士教育,尤其是森林资源管理学(即森林经理学)博士生培养的启示和经验借鉴。
一、纽约州立大学教育系统及留学所在学院
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SUNY)创立于1948年,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简称SUNY系统。这个系统由64所不同类型的学院或“校区”组成,位置遍及整个纽约州,不同于我们所谓的“分校”称谓,因为它们各成体系,均是一所相对独立的高等学校[3]。正如《纽约州教育法》第351条所规定的,“纽约州立大学系统”正在通过提高最广泛的入学机会,以一系列学术性、专业性、职业性高中后教育,为纽约州、美国以及世界提供正规的和非正规的高质量教育服务[3]。
位于纽约州中心地带锡拉丘斯市(Syracuse)的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简称SUNY-ESF)是纽约州立大学系统里最具特色的学院之一。该学院在锡拉丘斯市的校园占地面积为12英亩,并在纽约州中部拥有大约25,000英亩的实验林场。SUNY-ESF具有22个本科专业和26个研究生专业,能够授予环境科学方向、环境政策、环境工程、森林资源管理、景观规划等多个学科的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位。SUNY-ESF共拥有9个系(Department)。笔者攻读的博士专业隶属于森林和自然资源管理系(Department of forest and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研究方向为监测、分析与建模(Monitoring, analysis and modeling)。
二、美国博士教育的特色
1.博士教育的资助制度
一般来讲,美国学校对博士教育的资助有三种:全额奖学金(fellowship)、助研(research assistant)和助教(teaching assistant)。全额奖学金对于国际学生是比较难得到的一种资助,各州、各学校的资助力度各有不同,一般发放给成绩极其突出、有特殊贡献或资历的学生,以本国学生为主,这种资助不要求被资助人做任何额外工作,资助一年所有的生活费用和学费。对于国际学生,资助的主要来源是做助研或者助教,两者均免学费,助研是由老师的项目发放每月生活费,助教是由学院或系发放每月生活费。助研和助教均要求被资助人每周为某项目或某课程工作20小时以上,并保证每学期至少选择9学分以保留全日制学生身份。每学期期末,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为课程、主讲教师及助教们进行评分,因此,助教作为教学服务的先锋队,是美国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助教平时的工作更繁忙,但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为今后走向教学岗位做充分的准备。相比之下,助研没有繁重的教学服务,所有服务对象都是教授指定的项目,每周向项目负责人汇报项目进展,商讨下一步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每月对被资助人表现进行简单评价。如果项目负责人是自己的导师,研究内容就很自然地成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这样省时省力,成为国际学生最喜欢的资助方式。助研和助教均是一种双赢的资助方式,学生得到资助,项目或学院也得到学生的服务成果,但是,资助的获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助研或者助教均需要每年重新申请,由学生上一年的表现及学院相关资助委员会决定下一年的资助对象,这是保证助研及助教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博士教育的系统性
美国博士教育的第二大特点是系统性,这个特点不仅表现在博士培养方案中,而且体现在某一个课程的训练中。一般来说,导师会要求学生每周例会,汇报研究进展,定期组织学术报告与学生、教师及同行交流,拓展思路。博士生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或者第三学期,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建立由五六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不同背景和研究方向的教职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指导、监督和服务学生的学术研究,要参与学生的选课、论文开题及答辩等。当研究过程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要求和委员会成员会面探讨,从不同方面得到指导,而不是局限于导师的意见。这种系统性更体现在博士教育中的循序渐进,博士学习过程可以分为“高级学习者”(senior learning)、“培训中的同事”(colleague in training)和“初级同事”(junior colleague)三个阶段[4]。“高级学习者”阶段要求博士生完成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参加课堂讨论、阅读大量专业文献、熟悉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学科前沿问题,掌握各种研究方法,并训练专业沟通能力,例如课堂讲演、组织小型学术会议等。美国教育非常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教育,学校运用演讲、采访等各式各样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往往是中国学生缺乏的。笔者所修过的80%以上的课程都设置了课程讲演,包括解读一篇学術论文、陈述期末项目(final project)的开题、期末项目研究成果的口头陈述(oral presentation)、主持学术会议等。在“培训中的同事”阶段,博士生开始承担学术及教学任务,以教师合作伙伴的身份深入学术生活的具体工作情境中[4]。这时的博士研究往往处于起步阶段,导师的任务更多的是指导和引领。在“初级同事”阶段,博士生一般已经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有能力独立进行学术研究,能够和导师探讨学术问题,有独立的见解。他们开始学会如何站在教师的位置利用学校、学院、实验室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开始学会在学术会议上以研究者的角度阐述见解、观点和实验的结论[4]。在美国,博士教育的三个阶段并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线性发展过程,例如第一、第二阶段可以重叠进行,阶段与阶段之间会有一定的重叠期,但是,循序渐进的系统式培养观念却是博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3.博士资格考试制度
很多西方国家的博士教育包含博士资格考试制度(PhD candidacy examination or qualify examination),其目的就是评定博士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评估学生对科学过程的理解程度。广博性是美国博士教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和完善的一个教育理念。由于美国的博士研究的“精”和“专”的特点,导致博士毕业后知识面窄,就业存在困难,逐渐形成了要求加强博士训练、增加专业知识面的趋势[5]。因此,今天的美国博士教育更加强调博士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SUNY-ESF的博士生入学第二学期,要根据论文研究方向及所学课程建立自己的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由三名教授或副教授组成,经过本人同意后,委员会成员有义务指导学生学习及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参与博士资格考试出题及最终答辩。博士资格考试委员会是由指导委员会成员(3名),一名审查人(examiner)及学校随机指派的考试委员会主席(chair)组成,主席需要组织、监督并维护委员会成员及学生的双方利益,保证考试公平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博士资格考试制度的时间设置比较自由,一般要求博士生修完主要课程,可以在入学后第三个学期至第六个学期进行,至少提前于博士答辩一年,具体时间要由博士资格考试委员会及导师决定。博士资格考试一般分为笔试(written exam)和口试(oral exam)两个部分,形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针对主要课程的考试,笔试由四位考试委员会成员自由命题,四张考卷分四天完成,每张考卷的答题时间为8小时至13小时不等。每个教授均有不同的出题风格,但大多数是以开卷考试为主,但是考试范围涉及多个课程内容,试题以开放性大题为主,例如,给考生一些实验条件要求考生设计科学实验并解决某个科学问题,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二种考试形式是委员会商定一个具体科学问题,并提供数据,要求考生设计并具体实施整个科学实验,写出包含文献查阅、实验方法、结果、结论与讨论的正规学术论文,整个笔试期限为一个月。考生提交笔试试卷两周后,考试委员会各成员提交笔试成绩,决定是否通过,并给考生反馈结果,这些结果是考生参加口试的重要复习资料。如果通过笔试,进行两个小时口试;如果未通过,委员会决定延期口试还是直接取消考生的博士资格。经过笔试和口试,委员会通过投票决定考生是否通过考试,每位教授都有一票否决权,如果通过考试,考生就正式成为博士候选人,即所谓的“PhC”(PhD Candidate);如果未通过考试,委员会将商定再给考生一次考试资格还是将学位改为硕士学位程序。
以个人经验而言,博士资格考试是在美留学生必须攻破的第一道难关,甚至难于最终的博士答辩,因为考生需要熟悉掌握四位教授毕生的所学精华、复习大约8门或更多课程,领会课程精髓,并灵活运用到科学实验中。一般来说,学生需要一学期较集中的精力认真准备,并在准备过程中积极向教授提问、沟通复习近况。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博士资格考试,认为是对博士思维历练的必经关卡。考试中的很多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是教授们多年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他们期待考生的答案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科学问题”,这是博士资格考试考察的重要方面。
4.博士论文答辩制度
博士论文的答辩(dissertation defense)是美国博士教育中的最后一道关卡,是由论文答辩委员会严格把关的。论文答辩委员会跟博士资格考试委员会成员有所不同,是由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两名审查人(examiner)和學校随机委派的委员会主席(chair)组成。博士候选人需要在答辩前两周将论文提交到答辩委员会,并在答辩前举行45分钟至一个小时的论文核心报告(capstone),邀请答辩委员会成员及所有感兴趣的老师和学生参加。在SUNY-ESF,核心报告是博士答辩很重要的一部分,报告将记为一个学分,报告会由博士候选人的导师做介绍,结束后所有观众均有权向博士候选人提问,答辩委员会也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建议。核心报告之后,就进入两个小时紧张而关键的博士答辩环节。
原则上,在博士生通过博士资格考试一年以后就可以申请博士论文答辩,但是,申请答辩的具体时间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成果各有不同。答辩的主要内容会围绕博士论文进行,但是会穿插论文涉及的课堂内容及对论文的延伸。美国博士答辩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关卡,它要求博士候选人以各种科学的理由“保卫自己的科研成果”(defend yourself)。答辩委员会成员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论文内容,寻找论文中的薄弱点向博士候选人提问,博士候选人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因,捍卫研究成果;委员会成员会从候选人的答案中评价其是否具有博士水平。
三、对我国博士教育的启示
1.回归学术能力的培养
当今中国的博士教育应当是吸引和培养学术型人才,而不是满足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正如一些学者提出的:“博士教育的首要功能,一定是学术功能,即培养学术研究人才。”[6]这需要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点的共同努力。首先,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博士之前需要有学术愿望,对研究科学问题感兴趣,即具有正确的求学动机,而不是被就业的压力、升职压力等社会因素牵引。其次,博士生导师需要在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将学术能力的培养置于首位,即培养博士研究生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第三,博士点需要对博士生的培养具有正确的导向、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并提供必要的经济和政策支持。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使我国的博士教育真正转向学术研究人才的培养道路。
2.鼓励“小而专”的独创性研究
知识信息时代,中国博士教育应当注重在技术上“大而广”、研究内容上“小而专”的培养模式,尤其鼓励独创性研究。某些国内博士论文定的题目过于“宏大”,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而研究内容往往重在应用研究,即重复前人已有的研究方法,缺少独创性。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的目标来说,博士研究生应该专注于某个明确的科学问题,利用各种可能的技术手段解决科学问题。广泛学习技术的同时,也会大大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就业率。以SUNY-ESF森林资源管理学(监测、分析与建模方向)博士为例,为了完成一个博士论文,需要涉及统计学、地理信息科学、遥感、林学等多学科,学习掌握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Matlab、ArcGIS、ERDAS、ENVI等多种软件。但是,这种广泛的技术学习仅仅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最终目的是寻找一种新的方法解决科学问题。因此,“小而专”的独创性研究配合“大而广”的技术支持将是国内博士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3.注重与国际学术界接轨
本文提到的鼓励研究生与国际学术界接轨不仅仅是通过学术会议、短期出国考察、长期访学等传统方式实现,而是强调通过“任何一种有意义且有较地”国际学术交流方式。它可以是需要付出高成本的“面對面”式,如出国考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专家来华交流;也可以是方便快捷的“线上”式,如通过email、Skype、GoToMeeting、ResearchGate等网络工具进行学术交流合作。同时,无论利用哪种方式,一定要保证学术交流的有效性,例如,鼓励博士研究生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oral presentation)、海报报告(poster presentation)或提供志愿者服务;邀请国外专家来华交流、组织网络会议等需要有明确的学术议题;学习使用国外学术界常用的网络工具如ResearchGate等宣传自己的学术成果并与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在网络信息极其发达的今天,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并不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而是需要选择正确的交流方式。当今的国内的博士教育大多没有注重培养博士生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能力或还局限于传统交流方式中,造成博士生对本专业的国际前沿了解不够,缺乏捕捉前沿科学问题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渐渐与前沿科学脱节。因此,在我国博士教育中需要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与国际学术界交流的能力,将这种能力渗透到其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不仅有利于个人学术发展,而且对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美国教育虽然遇到经济危机带来的各种挑战,但仍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特色成为世界上的精英教育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博士生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我国的博士生教育经验还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7],如何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特色融入当今中国的博士生教育中,需要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点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博士教育而置身于世界精英教育行列。
参考文献:
[1]王东芳.美国博士生培养的理念与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9):54-60.
[2]何逢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博士教育的问题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4):90-94.
[3]王定华.透视美国教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9-250.
[4]肖美良.美国博士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0-23.
[5]郭丽君,吴庆华.试析美国博士生教育为学术职业发展准备的社会化活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6-70.
[6]熊丙奇.博士教育应当回归学术功能[N].文汇报,2008-10-15(005).
[7]沈文钦,赵世奎.西方博士生教育研究的主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3-61.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在线课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课程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