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蒲松龄传说的价值及其传承与传播

2017-07-07罗旭

蒲松龄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播传承价值

罗旭

摘要:蒲松龄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关于他的传说,数量繁多。这些传说基本涵盖了蒲松龄的一生,具有史料价值、教育价值、旅游价值等多方面价值。此外,蒲松龄传说经过三百多年,不仅在其家乡——山东淄博传承至今,还广泛传播至其他省市乃至国外地区。

关键词:蒲松龄传说;价值;传承;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以所著《聊斋志异》闻名于世,故世称聊斋先生。顺治十三年(1656)冠冕童科,之后屡试不中,康熙九年(1670)南下江苏宝应县,做了一年幕僚,其余时间都在本县缙绅家中坐馆教书,康熙四十八年(1709)撤帐归家,次年补岁贡生。虽然蒲松龄终生未博得一第,但他耗费大半生所创作的小说《聊斋志异》在其身后却为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这部小说集在艺术上代表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此外,蒲松龄一生著述颇丰,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戏本3种,俚曲14种,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药崇书》《伤寒药性赋》等多种杂著。

蒲松龄以其才学赢得文名,又因其关心民生而深得百姓尊崇。因此,时至今日,很多地区广泛流传着有关他的传说、轶事。蒲松龄传说可见于各类民间传说故事类资料中,据笔者统计约有百余则不同的传说。笔者根据蒲松龄传说的主题,将其分为七大类:蒲松龄的出生与离世、蒲松龄的才智、蒲松龄的为人、蒲松龄科场蹉跎、蒲松龄设帐教学、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蒲松龄与鬼狐。这些传说基本涵盖了蒲松龄的一生,包括生平际遇、满腹才华、机智过人以及性格品质等内容。蒲松龄文学地位之高、传说资料之丰,引起了笔者对蒲松龄传说的研究兴趣。目前,笔者还未见对蒲松龄传说进行专门研究的学术成果,然而,蒲松龄传说所具备的多方面价值及其传承之久、传播之广的现状都对足以说明,对蒲松龄传说进行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一、蒲松龄传说的价值

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民生活中产生,又服务于人民生活。民间文学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包括教育价值、认识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娱乐价值,等等。不同的民间文学体裁所具备的主要价值各有差异。蒲松龄传说作为民间传说的一部分,也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史料价值、教育价值、旅游价值等方面。

(一)史料价值

清代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三百六十多位一流学士,历时十三载编纂而成的《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可谓是包罗万象。季羡林曾评价其“嘉惠学林,功在千秋。”然而,就是这样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丛书,却忽视当时已风行近百年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被《四库全书》“黜而不载”的命运,是由乾嘉年间“黜虚尚实”的学术风气以及编纂官纪昀注重经世致用的个人爱好等原因造成的。此外,这一现象还直接体现了在我国古代小说以及小说家被忽视,被歧视的地位。

在先秦时期,小说就被认为是“君子弗为”,《论语》称小说为“小道”。这一观点对汉代班固的影响很大,他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也已。”把小说排除在“可观者”以外。自此后一直到清代,歧视小说和小说家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古代小说处于文学末流,地位远不如正宗文学诗文,而创作者即古代小说家们也处于士阶层的底层,受人鄙视,甚至遭受迫害。[1] 古代很多小说家为了能使其作品得以流传,常常使用化名甚至直接用“佚名”而代之。如中国古代杰出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揭露了明清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但是其内容为当时统治者所不容,因此作者分别化名“兰陵笑笑生”“西周生”使作品得以流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以真名使其存世,但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现实以及蒲松龄科举失败的经历,都注定其本人和作品不会被文学正统所重视。因此,其生平、事迹极易被正史记载所忽略,这对后人全面认识、深入了解蒲松龄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民间传说是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由于传说往往和历史的、实在的事物相联系,所以包含了某种历史的、实在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点。” [2] 136 人们通过传说述说历史发展中的现象、事件和人物,表达人民的观点和愿望,可以说,民间传说是人民“口述的历史”。传说的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成为正史的补充内容,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蒲松龄传说同样具有这一价值。目前,已有学者在对蒲松龄进行相关研究时,注意到了蒲松龄传说的史料价值,并运用到了自己的研究中。汪玢玲在1985年出版的《蒲松龄与民间文学》一书中,系统研究了蒲松龄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在“蒲松龄的调查采集工作”这部分内容中,作者以几则蒲松龄传说为论据,论述了蒲松龄调查采集工作的方法以及所体现的与民间文学的密切联系。首先,她以流传在山东、辽宁等地的“蒲松龄在柳泉边设茶座以招徕行人说故事”的传说为例证,阐述蒲松龄早在数百年前就自觉运用了田野的方法进行调查采集的观点;其次,她以“驼背老大爷引导蒲松龄开始创作《聊斋志异》”的传说论述了人民给予蒲松龄的智慧与力量。汪玢玲还指出,这两则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是在本质上说明了蒲松龄与民间文学的密切联系。[3] 24-31 此外,袁世硕在《蒲松龄评传》中引用了《三借庐笔谈》所记内容:“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以此来描述蒲松龄“雅爱搜神”的情形。作者指出:“蒲松龄为了搜奇记异,竟常设茶烟于道,强拉着过路行人给他讲故事,提供创作素材,这是很难想象的,当出自附会。但这则传说所透露出的蒲松龄对怪异故事的爱好,甚至痴迷,却是真实的。” [4] 30 可見,两位学者对蒲松龄传说的历史性特点把握得十分准确,有效地利用了蒲松龄传说的史料价值。

此外,王昕在《蒲松龄“瞿昙转世说”新论》一文中,以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自称是“瞿昙转世”的传说为研究对象,首先指出这一说法在“聊斋”研究中一直被解读为其人生凄苦的象征是一种误读,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误读的原因:一是忽略这个传说的宗教背景;二是对蒲松龄内心的失察,致使对其“瞿昙转世说”采取消极负面的评价;然后,作者指出,“古代‘瞿昙转世说意味着积善得福与科举成功,也就是‘英杰之士必多般若中来的俗信。蒲松龄一面怨艾激愤,一面孜孜于途地进取功名,其积极的进取心是有民间俗信依持的。”作者对“瞿昙转世说”传说的这一考察,可以更切近地理解蒲松龄的心态及其小说宗教观。[5] 由此可见蒲松龄传说的史料价值。

总之,蒲松龄传说内容广泛,所涉及到的其生平、才智、为人及创作情况等内容,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史料记载的不足,为人们认识和了解蒲松龄,以及对蒲松龄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因此,蒲松龄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二)教育价值

恩格斯曾说:“民间故事还有一个使命:这就是同圣经一样使农民有明确的道德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和自己的自由,激发他的勇气并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 [2] 44 也就是说,民间故事中所表现的内容,能够帮助人们分辨是非、美丑,就如同圣经对基督徒一样,民间故事对人民具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作用。在封建社会,文字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广大劳动人民几乎不识字,但他们依旧具有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需求和愿望。于是,在内容上与民众密切相关,形式又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就成为了人民进行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蒲松龄传说也在人民生活中发挥了教育作用。

蒲松龄传说的内容十分丰富,所具备的价值也具有多样性,其中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与蒲松龄的才智和为人有关的传说中。

在蒲松龄传说中有《临摹崖与墨池》一篇讲:蒲松龄在青云寺时,常到风景秀丽的“佛光崖”读书,手指不停地在石崖上画着笔画,揣摩名家书法。时间长了,石崖上印出了很多字迹。后来,几个石匠把石崖上的印痕逐一描刻了出来。人们便把“佛光崖”改名为“临摹崖”了。在青云寺前边有个“龙泉池”,蒲松龄日夜在此苦读,写文章,时常到此泉洗砚,涮笔,为了不将水弄脏,他在池下边的石崖上开凿了一个小池,他就在这小池内洗笔。天长日久,这小水池的水被染黑了,小池周边的石壁也逐渐被浸黑。于是,人们把这新凿的小池称为“墨池”。[6] 26-28 此类赞扬蒲松龄勤奋好学的传说还有很多。蒲松龄天资聪慧,幼而颖异,却从未因此而骄纵,而是勤以治学,这才造就了他的才华横溢与机智过人。此外,蒲松龄顶住多方压力,耗费大半生创作了《聊斋志异》,可见其坚持理想,持之以恒的品质。如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因而滋生了现代人浮躁、懒散的缺点。蒲松龄的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优秀品质对教育现代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勤奋刻苦,坚持不懈有积极意义。

在蒲松龄传说中《智劝不孝儿》《巧劝兄弟》等篇目讲述了蒲松龄规劝儿子孝顺、兄弟和睦的事迹,宣扬了“百事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中华传统。[7] 287-288、307-308《智改风俗》的传说颂扬了蒲松龄敢于对传统习俗提出质疑,积极去其糟粕的进步思想。[8] 54-55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有了精华和糟粕之分,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要积极继承,发扬光大,而对其中的糟粕,我们也要敢于革除。这几则蒲松龄传说,对教育现代人辩证对待传统文化具有积极影响。

与蒲松龄的为人有关的传说表现了蒲松龄不计得失,维护家庭和睦,对待朋友真诚、自信,对待弱者仗义相救又不惧权贵等为人处事的优秀品质。蒲松龄的这些品质对于教育人们心存善念与正义,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氛围具有积极作用。

表现蒲松龄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为民请命、敢于同统治阶级作斗争,是其传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类传说中,蒲松龄运用自己的才智,戏权贵,惩奸恶。讽刺、愚弄甚至是惩治了剥削压迫百姓的官吏、地主、乡紳、恶道等人。蒲松龄的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其作为士阶层的责任和担当。蒲松龄是读书人,虽未考取功名,但是身为古代社会的精英,他深知自身所肩负的传承知识和主持道义的历史使命。他坐馆毕家,虽为补贴家用,但也尽心教育毕家子弟,培养出了如毕世持等优秀之士。传说《逐蠹吏》一篇讲的是康熙四十八年,七十高龄的蒲松龄不顾个人安危,为民请命,勇于同漕粮官康利贞斗争,最终将其赶出般阳县。[6] 167-173 这是蒲松龄身为知识分子,为民着想、主持道义的力证。此外,他不顾友人的苦心相劝,以及当时禁锢的思想环境,坚持创作《聊斋志异》,实则是通过小说来劝善惩恶,教化人心。这是其创作小说的目的所在,也是其身为士阶层履行职责的体现。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与古代士阶层属性相似,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也几近相同,但是,如今有担当、敢讲话的文人气节却在很多知识分子身上少有体现。蒲松龄传说中所体现的这些内容对警醒和教育当今知识分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总之,蒲松龄传说中所体现的蒲松龄勤奋好学、乐于助人、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优秀品质,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三)旅游价值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悠久,山川风物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

如今,聊斋文化旅游已成为淄博市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聊斋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了蒲松龄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品集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与蒲松龄生平相关的物化遗迹,如蒲松龄故里、蒲松龄故居、柳泉、蒲氏墓园等物质文化资源。 [9] 19-20 目前,围绕聊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蒲松龄故居和聊斋城两部分。蒲松龄故居(蒲松龄纪念馆)是国内外蒲学爱好者追逐的文化圣地;在蒲松龄故居以南400米处,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聊斋城。这是一个以《聊斋志异》故事为主线,融合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的旅游景区,包含了蒲松龄艺术馆、柳泉、满井寺、蒲氏墓园、聊斋俚曲茶座、观狐园等三十多处景点。目前,聊斋文化旅游发展已具规模,但是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如梅红霞在《浅析淄博市旅游业发展中民俗文化的开发》 [10] 一文,李德武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淄博蒲家庄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研究》中提到聊斋文化旅游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资源开发不完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游客对民俗文化理解的静态化、片面化,而无法真正做到把保护旅游资源与保护民俗资源相结合。

对民俗学的应用研究,钟敬文曾谈到“没有调查,拿不出研究结果,也就提不出合理的办法,那么怎么能取得好的应用效果呢?所以,应用是重要的,但绝不能不调查,不研究而任意动手!” [11] 20-21 因此,笔者前往蒲家庄对蒲松龄故居和聊斋城等地进行了田野调查工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蒲松龄纪念馆的解说员在介绍蒲松龄生平事迹的时候会穿插讲述蒲松龄传说,但是由于时间限制,关于蒲松龄为人与才华等数量最多的传说并未得到介绍。此外,笔者在村中采访到蒲先玲老人,他给我讲述了几则蒲松龄传说,并且给我介绍了他的哥哥蒲先慧出版的《蒲松龄传奇——蒲松龄及其家族史的故事》一书,笔者购得此书,发现书中记载了大量蒲松龄的传说故事。可见,相关机构以及民间蒲学爱好者还是有意识地在传播、保存蒲松龄传说,但是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钟敬文提出,学者们应该以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为现实服务,选择优秀的民俗文化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结合现实需要来保护和发扬民俗文化。[12] 因此,笔者对蒲松龄传说进行研究,通过对蒲松龄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概括、分类与分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内涵,可为繁复的蒲松龄传说理清思路,为其在民俗旅游中的应用提供便利,比如在聊斋城的每个景点,结合相关的蒲松龄传说进行介绍,可增加景区的文化审美内涵,从而吸引和感染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效益。旅游是一项渗透极广的实践活动,其因人口流动而带来的文化传播、发展不容小视。随着蒲松龄传说宣传力度的加大,不仅可以扩大蒲松龄传说的传播范围,还能使蒲松龄传说更长久地存活于人们的口头与日常生活中,从而获得更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将蒲松龄传说融入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保护蒲松龄传说具有积极作用。

二、蒲松龄传说的传承与传播

蒲松龄传说从其生活的年代开始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不仅在山东淄博地区形成了蒲松龄传说圈,更是传播到淄博周边地区以及山东以外省市,甚至是国外某些地区,可见其传承之久、传播之广。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口耳相传,蒲松龄研究者及爱好者的搜集整理,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新媒体的应用等多种方式对蒲松龄传说的传承与传播。

蒲松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山东淄博地区度过,因此,在其故乡流传着大量的传说。经过三百多年的积累,这些传说在数量上日渐增多,在内容上逐渐丰富,艺术上日臻完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为其继续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笔者搜集到的现代口头资料来看,蒲松龄传说的流传范围主要集中在淄博地区,包括其故居所在的蒲家庄,以及其坐馆教书的王村等。此外,在潍坊、济南等蒲松龄足迹所至之处亦有其传说流传。随着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傳播,在山东周边省市,如河南、河北、辽宁、浙江等部分地区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中也可见蒲松龄传说的记载。如今,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蒲松龄纪念馆和聊斋城接待着全国各地乃至外国游客,因此,蒲松龄传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蒲松龄传说得以长久传承、广泛传播,得益于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新媒体传播等。

口头传播是民间文学最主要、最具特征的传播方式,每次讲述中所存在的变异性,使传说更具魅力。蒲松龄传说能够流传至今,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的方式。至今,这一方式在蒲松龄传说的传播中仍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田野调查中采访到蒲先玲老人,他说自小听家中老人讲蒲松龄的故事,他现在也会讲给子孙辈听,老人还当场给我讲了几则蒲松龄的传说,绘声绘色,比我从书面中得到的资料要精彩许多。在蒲松龄纪念馆,笔者从讲解员的讲说中听到了几则传说,还了解到大多数游客都会请讲解员来带领参观纪念馆。2002年—2004年淄博市连续三年举办了“中国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蒲松龄第十二世孙,蒲先明老人在现场为游客讲述蒲松龄传说故事,再现了蒲翁当年设座采风的场景。

如今,民众的识字率和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书面形式成为了传播文化的普遍方式。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整理工作,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壮举,蒲松龄传说在这项工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采录和系统的整理,并且有一部分选录在《民间文学》杂志上。专门收录蒲松龄传说的书籍相继问世,有《蒲松龄故事大全》《蒲松龄的故事》《蒲松龄的传说》《〈聊斋志异〉的传说》《蒲松龄传奇——蒲松龄及家族史的故事》等。此外,《淄川民间故事》《中国文人传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选》《民间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人传说》等书中也有蒲松龄传说的记载。这些书籍的面世,对保存和传播蒲松龄传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网络、手机等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人们接受和传播文化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以其方便快捷、超越时空限制等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如蒲松龄纪念馆积极进行网站建设,开设了“概况”“陈列展览”“馆藏精粹”“聊斋学研究”“宣教之窗”“观众服务”六个板块,虽说还未专门开设“蒲松龄传说”板块,但是也已经对读者了解蒲松龄的相关情况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蒲松龄纪念馆和聊斋城均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的文章内容十分丰富,有景点介绍、聊斋故事、聊斋俚曲还有蒲松龄传说,比如2016年4月7日就推送了一篇名为《怪哉!蒲翁又称“诗医”?》的文章,与笔者搜集到的蒲松龄传说《诗医》一篇内容相近。目前,这些新媒体对蒲松龄传说的宣传力度虽不大,但是已经有所涉及,长此以往,一定会成为传播蒲松龄传说的重要阵地。

综上所述,随着传播媒介的革新,蒲松龄传说的传播方式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多样的传播方式,使蒲松龄传说的继续传承和在更广范围的传播成为了可能。

蒲松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其著作《聊斋志异》代表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水平,因此,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专学,学界称之为“蒲学”。“蒲学”与“红学”“阳明学”等并驾齐名于文史领域,且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然而,内容丰富、蕴含多重价值而又流传广泛的蒲松龄传说,目前却只停留在搜集整理的层面。因此,以蒲松龄传说为对象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着重阐释了蒲松龄传说的史料价值、教育价值和旅游价值,以及蒲松龄传说从三百多年前流传至今,并传播到更广的范围。这足以说明蒲松龄传说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停足注目。

参考文献:

[1]汤克勤.古代小说家的基本命运及其小说存在的理由[J].文艺评论,2011,(6).

[2]钟敬文.民間文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汪玢玲.蒲松龄与民间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4]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王昕.蒲松龄“瞿昙转世说”新论[J].文艺研究,2013,(12).

[6]叶桂桐,叶蔚.《聊斋志异》的传说[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3.

[7]赵晓明,王聿发.淄川民间故事[M].济南:齐鲁书社,2009.

[8]寿彭,罗珠.蒲松龄的传说[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

[9]李德武.淄博蒲家庄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0]梅红霞.浅析淄博市旅游业发展中民俗文化的开发[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7).

[11]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M]∕∕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96.

[12]钟敬文.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J].民间文化,2001,(2).

Abstract: Pu Songling is the famous writer of Qing dynasty,the quantity about his legends are various.These legends roughly cover Pu Songling's life and have many aspects of value,includ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value,education value,tourism value. Besides,Pu Songling's legends spread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years,and which not only inherit in his hometown-Shandong Zibo,but also widely transmit to other provinces and overseas areas.

Key words: Pu Songling's legends;Value;Inheritance;Transmission

(责任编辑:李汉举)

猜你喜欢

传播传承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