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校注》人物补注续

2017-07-07孙启新

蒲松龄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聊斋志异

孙启新

摘要:在研读盛伟先生《聊斋志异校注》过程中,再次发现个别人物没有注释或者注释不全面。这主要是:耿隐之与王士禛等山东著名文士多有交往;王纳谏,字圣俞,曾任行人司行人;河神黄大王屡受清朝皇帝册封;王于一写过《义虎记》,王士禛将自己文中所写之虎与王于一、蒲松龄所写之虎并称;襄宸是邱翊圣,即蒲松龄好友邱希潜的堂弟;翟世琪经学渊博、多有政绩,为叛将杀害;福建总兵杨辅当为江西南瑞镇总兵杨富;李象先是广饶人,不是寿光人。

关键词:聊斋志异;人物注释;补注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蒲松龄纪念馆研究馆员、蒲松龄研究所副所长盛伟先生校注的《聊斋志异》,笔者近期在研读过程中仍然发现个别人物没有注释或者注释不全面,为此再次提出浅见,敬请盛伟先生和各位学者专家指正。

一、东郡耿隐之

《聊斋志异·王六郎》异史氏曰:“其族弟甚谐,作月令嘲之”。[1] 30 文末附王士禛短评:“阮亭云:‘月令,乃东郡耿隐之事。” [1] 30 此处王士禛所说的耿隐之是谁呢?

王士禛《分甘馀话》卷三载有《真止和尚塔铭》:

耿道见,字隐之,东郡人,能古文,常(尝)作《真止和尚塔铭》,云:“和尚初名幻修,号雁汊,晚更字真止。本儒家,二十后喜读西方书,于《楞严》《圆觉》多所证入。崇祯甲申,衣居士服,参访南来,住武林。久之,往金陵,与其贤士大夫游。顾性好栖逸古寺,饭名僧。乙酉,年二十九矣,始剃发,缁衣蔬食,手钞《大藏经》盈尺许,与金山铁舟和尚最厚善。顺治十年癸巳十一月二十八日,示化于金陵三山街市中。庚子七月,所谓賢士大夫者,与铁公醵金钱,礼请牛首老禅,以慈斋荐之于潮音庵,厝于安德门外青龙庵西竹柏间。或曰和尚之高祖洎父,曾仕正德、天崇间,世著忠节,有闻于时。和尚亦以进士起家,历南北部曹至京卿。余顾未详其世次”云。[2] 5001

查阅《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东郡”“馆陶县”诸条,可知为同一个地方。馆陶县明朝属临清州,清朝属东昌府,民国属山东东临道,1949年划归河北省,现属邯郸市管辖。

据《真止和尚塔铭》记载,真止和尚其高祖直至父亲都是明朝官员,以忠节闻名于世;其本人进士出身,曾任明朝以及南明六部的司官、朝中衙门长官,这些条件完全符合耿章光的身世。

耿章光,又名耿章,山西巡抚耿如杞的次子,馆陶人。明崇祯十年(1637)成进士,任曲沃知县,调任香河知县,后升任安州知州,又升任兵部武库司员外郎。明亡后,他赴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升任尚宝寺卿,掌管皇帝的玉玺印章。第二年,福王朱由崧被清军俘获杀害后,他剃发出家,号“真止和尚”。后被捕就义,殉难于南京,年仅四十七岁。

耿道见,字隐之,生卒年不详,其人现存资料很少。从现存资料来看,此人功名不会高于贡生,最有可能是秀才,但他有文才,知名度很高,与王士禛、丁耀亢等山东著名文士多有交往。丁耀亢的诗集中有多首诗赠耿道见,如《陆舫诗草》卷一有《次馆陶耿隐之韵,时客佟司空馆》二首、《访馆陶耿隐之,饮少司空佟一元宅》一首。有资料表明,耿道见是耿章光的从侄。耿章光,即真止和尚圆寂后,耿道见辑录其诗文,编为《玺卿集》,流传于世。

梁章巨《归田琐记》卷六《读书》转叙王渔洋先生云:“尝闻耿道见说古本《庶人章》,末有诗二句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附记于此,以广异闻。

二、行人王圣俞

《聊斋志异·江中》写道:“王圣俞南游,泊舟江心。” [1] 369 文中的“王圣俞”,翻阅《聊斋志异》部分版本,均没有注释。近来,笔者机缘巧合,获知了王圣俞的一条线索,顺藤摸瓜,得到了王圣俞的部分资料。

清康熙《江南通志·人物·扬州府》记载:

王纳谏,字圣俞,江都人,万历丁未进士,授行人。使荣藩,却馈,荣藩敬礼之。以疾假,家居著书。起为吏部主事,力疾赴召,五阅月历四司。复请告归里,匝月而逝。

清雍正《江都县志·人物志·名贤》记载:

王纳谏,字圣俞,江都人,万历癸卯乡试第一。时陶望龄主试,王恩任分校,得人称最盛。丁未成进士,授行人。出使荣藩,辞乐却馈,荣世子敬礼之。以疾假归,家居二载。吏部司官缺人,争营之。尚书某曰:“吾知有下闱著书、不干进者。王君可任也。”起为吏部主事,力疾赴召,五阅月历四司。疾益甚,复请告归田里,匝月而逝。……子玉藻,崇征癸未进士。(康熙府志)

清朝著名学者朱彝尊在《经义考》卷六十一记载:“高佑釲曰:‘纳谏字圣俞,号观涛,江都人。万历丁未进士,除行人,历吏部稽勋司员外郎。”

据《江都县志》等以上资料所记,王纳谏字圣俞,号观涛,江都人(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江苏乡试解元,万历三十五年(1607)成进士,被授予行人司行人,官至吏部稽勋司员外郎。据《明史·志五十二·职官三》所载,行人司“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七品行人三十七人”,“凡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蕃,征聘贤才,与夫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咸叙差焉”。王纳谏任行人期间,奉旨出使荣藩,他严格要求自己,辞掉乐舞等超规格接待,退回赠送的礼品,得到了荣王及其世子的尊敬。查阅《明史·列传第七》,荣藩开基始祖朱祐枢是明宪宗(朱见深)与藩端妃所生庶十三子。明弘治四年(1491)受封为荣王,正德三年(1508)就藩常德府(今湖南省常德市),嘉靖十八年(1539)正月去世,谥号庄。朱翊鉁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就任荣王,四十年(1612)去世。据此推知,王纳谏出使荣藩时,荣王应为朱翊鉁,世子是朱常溒。《江中》所言王纳谏“南游,泊舟江心”,应该就是南下湖南出使荣藩,在长江停船休息。后来,王纳谏因为身体有病,请假回家休养。在家养病期间,他辞却应酬,潜心著述。两年之后,吏部司官缺员,朝中官员争相谋任。吏部尚书出面推荐了王纳谏。于是,朝廷任命王纳谏为吏部主事。王纳谏推辞不掉,只得带病赴京就职。五个月之内,王纳谏转任吏部四个司主事,升任稽勋司员外郎。也就在此时,王纳谏病情加重,再次请求回家休养,到家仅一个月就病逝了。王纳谏的儿子王玉藻于崇祯十六年(1643)成进士,《江都县志》没有他任职的记录,估计是因为明清鼎革之故,没有进入仕途。

清雍正《江西通志·选举七·明》记载:“万历三十一年癸卯乡试,王纳谏,泰和人。”“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黄士俊榜,王纳谏,泰和人,扬州籍,行人。”据此可知,王纳谏原籍是江西泰和县(今属吉安市所辖),后来落籍江苏扬州府江都县。

据路大荒《蒲松龄年谱》记载:康熙九年(1670),“时孙蕙仍任宝应县,聘先生为幕宾,遂于是年南游。” [3] 16 蒲松龄在宝应、高邮时间长达一年。宝应县、高邮州与江都县同属扬州府管辖。王纳谏精心研究易理,在扬州地区知名度很高。蒲松龄在此期间一定听到了王纳谏的种种传闻,后来择其精彩之处,予以加工,写入《聊斋志异》之中。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将《江中》置于卷一,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将此篇(题为《江中鬼》)置于卷三,说明蒲松龄写作此篇文章较早,可能是自宝应县返回家乡不久。

王纳谏是个学者型官员,他潜心钻研,精于易理。《明史·志第七十二·艺文一》记载:“王纳谏,《周易翼注》三卷。”《江都县志》则记载王纳谏“所著《四书翼注》,学者皆宗之”。《经义考》卷六十一记载黄素愿曰:“吾友观涛王君,精易理,言简而便,理约而精,宜公之学易者。”可见王纳谏是个精通《周易》的大学问家,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士子们都十分仰慕王纳谏的学术研究,推崇他的研究成果。

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选《苏长公小品》,评选苏东坡的散文小品(题跋居多)约一百六十篇,最早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此后以“小品”名集者逐渐增多,以致有人认为此书催生了明朝小品文的兴起和发展。

盛伟先生对《江中》“王圣俞”作如下注释:《聊斋文集》卷七“婚启”有《六月为沈德甫与王圣俞启》,文中称“琅琊望族,海岳名宗”,可知其为山东诸城一带人。[1] 369 笔者以为,盛先生的推论缺少扎实的历史资料,其结论不一定正确。

三、河神黄大王

《聊斋志异·阎罗》文末附王士禛批注:“中州有生而为河神者,曰:‘黄大王。鬼神以生人为之,理不可晓。” [1] 411 对于黄大王这个神灵,盛伟先生没有注释。

查阅相关资料,黄大王是明清时期产生于河洛地区的一位黄河河神。黄大王原名黄守才,字英杰(一字完山),号对泉,河南偃师县王家庄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卒于清康熙二年(1663)。相传,黄大王出生时,祥云降临,芳香氤氲,空中有神人高呼:“河神生,黄王降。”后来黄大王父母双亡,转依舅父刘氏为生。黄大王舅父是个船工,一方面严令其习练水性,操持船务,一方面严格督责他读书。黄大王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潜心研读历代治水方略,著有《禹贡注疏大中讲义》《治河方略》等书。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慕名前去,请他讲经解义。他治水的功绩,《河南府志》《大清会典》《黄运两河纪略》等志书均有记载。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谈异六》也叙述了黄大王的奇闻。文章写道:

黄大王者,河南某县人,生为河神,有妻子。每瞑目久之,醒辄云:“适至某地踢几船。”好事者以其时地访之,果有覆舟者,皆不爽。李自成灌大梁,使人劫之往,初决河水,辄他泛溢,不入汴城。自成怒,欲杀之,水乃大入。始,贼未攻汴。一日,黄对客惨沮不乐,问之,曰:“贼将借吾水灌汴京,奈何?”未几,自成使果至。黄至顺治中尚在。[2] 3463-3464

黄大王的神灵之处是行船护航。黄大王自幼跟随舅父刘氏行船运输,熟知水性,因而能够帮助他人顺利行船。据俞正燮《癸巳存稿》记载:“(黄大王)尝随舅船至虞城张家楼,有粮船二百,滞河沙,不得动。初,夜,运官吴姓者,梦人告之曰:‘沙壅不开,明日有刘船至,中有黄姓者,河神也。彼言开,即开矣。船至,吴以诚投之,守才勉至船头,助之执篙,船俱开去。” [4] 546 这一记录,反映了黄大王随舅父行船的经历。后来,黄大王自己也时常带人行船。民间传说,黄大王带人行船在外,有一年除夕之夜尚不能回乡,同行者无不唉声叹气,黄大王就让大家闭上眼睛,施展法力,派两条龙驾船,一夜之间回到了家乡。

黄大王的另一神灵之处是治河退水。传说崇祯十六年(1643),黄河在金龙口处决口,粮道淤堵,工部侍郎周堪赓奉命治河。周堪赓耗费万金,于事无补,只得亲自到偃师请黄大王帮忙。黄大王让人拿着好多柳枝,按他的要求把柳枝插在决口处,不出三日,水归故道,粮道通顺。还有传说,顺治二年(1645),黄河金龙口决口,朝廷命工部侍郎前去主持修堤,费时两个月也没有修好。于是便请黄大王前来帮忙。黄大王到来之后,挑选了一名叫党柱的河夫,告诉他,只有他跳入河中,才能堵住决口,并许诺为其母养老送终,封其为河将军。于是,党柱慷慨赴死,决口遂被堵住。时至今日,在黄大王纪念馆仍供奉有党将军和党母吕夫人的塑像。

黄大王生前就有人为他立祠祭祀,死后得到清廷册封。黄大王曾经治理沁河泛滥,他还在世时,“怀庆人为立生神主于城北回龙庙”。顺治八年(1651)杞县发生旱灾,人们请黄大王前来祈雨,果然得到大雨,杞县民众为他立了生祠。雍正六年(1728),信众在偃师王庄为他建庙。雍正十二年(1734),陈留县曲兴集建庙“大王坛”。由于黄大王治水有功,清朝多个皇帝赐他封号,封号达十二个之多。乾隆三年(1738),乾隆帝赐他封号“灵佑襄济”,列入国家祀典,配祀“金龙四大王”,成为民间与官方共同祭祀的河神,被民众称为黄大王。黄大王逝世以后,在伊河、洛河流域及黄河中下游沿河一带,人们为了纪念他,建起各类黄大王庙,约有两千七百多座。偃师是黄大王的故乡,大大小小的黄大王庙有十八座之多,最有名的是黄大王纪念馆、九龙庙、黄爷坟和黄大王廟。

黄大王一生治水的事迹很多,有些被人们当做传说津津乐道,还有的已经演绎成了神话。黄大王的这种民间信仰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王于一及王士禛《义虎》

《聊斋志异·赵城虎》文末附王士禛短评:“人云:‘王于一所记孝义之虎,予所记赣州良富里郭氏义虎,及此而三。何於菟之多贤哉!” [1] 874 王士禛将自己所写的义虎与王于一、蒲松龄写的义虎并称,并赞扬老虎有贤良之心。文中的“王于一”有必要作一考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记载:“王猷定,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字于一,号轸石。明贡生,入清不仕,以诗古文自负,晚年客死杭州。有《四照堂集》。”《晚晴簃诗汇》记载:“王猷定,字于一,南昌人。贡生。有《四照堂集》。”

王猷定,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贡生,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祖父王希烈曾任礼部侍郎。父亲王时熙曾任昆山县令、侍御史、大仆寺少卿等职。王猷定“酷嗜两汉八家之文”,“唯以古人为事”,对应试的八股文不感兴趣,因此科场困顿,终其一生,只是一个拔贡。南明弘光朝,他的姻亲袁继咸上疏荐他出仕,可他上书千言,坚辞不受。王猷定一生只在史可法军中作过记室参军,但时间很短,迎立福王的“情文动一时”檄文就是他的手笔。入清后,王猷定追思故国,更无意仕进,只在作诗弄文中打发日子。王猷定后来流落扬州、杭州等地,康熙元年(1662)在西湖贫病而死,赖友人出资棺殓,方由其子扶柩回乡。

王猷定的诗歌成就不高,最见功力的是散文,其中论述奇闻异事的传奇性散文尤为突出,如《汤琵琶传》《李一足传》《义虎记》等。现存《四照堂集》十六卷,是他死后由友人周亮工搜集刻印的。乾隆六十年(1795)刊刻的《国朝二十四家文钞》所选自顺治至乾隆二十四家文章,王猷定为第一家,选文十三篇,比顾炎武入选的文章还要多。王猷定的散文,兼有序、传、书、记、碑铭、祭文、论说、题跋等多种,而以序、传数量居多。其散文学古而又不泥古,气势磅礴,感情充沛,描写细致,关注现实,有明显的历史特征,与明末空泛孤寂的公安、竟陵末流文风大相径庭,在清初散文发展中首开写实文风。[5] 105-107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一》有《义虎》篇,全文如下:

汾州孝义县狐岐山多虎。明嘉靖中,一樵人朝行,失足堕虎穴,见两虎子卧穴内,深数丈,不得出,彷徨待死。日将晡,虎来,衔一生麋,饲其子既,复以馂予樵,樵惧甚,自度必不免。迨昧爽,虎跃去,暮归饲子,复以馂与樵。如是月余,渐与虎狎。一日,虎负子出,樵夫号曰:“大王救我!”须臾,虎复入,俯首就樵,樵遂骑而腾上,置丛箐中。樵复跪告曰:“蒙大王活我,今相失,惧不免他患,幸导我通衢,死不忘报。”虎又引之前,至大道旁。樵泣拜曰:“蒙大王厚恩无以报,归当畜一豚县西郭外邮亭下,以候大王。某日日中当至,无忘也。”虎颔之。至日,虎先期至,不见樵,遂入郭,居民噪逐,生致之,告县。樵闻之,奔诣县厅,抱虎痛哭曰:“大王以赴约来耶?”虎点头。樵曰:“我为大王请命,不得,愿以死从大王。”语罢,虎泪下如雨。观者数千人,莫不叹息。知县,莱阳人某也,急趣释之,驱至亭下,投以豚,大嚼,顾樵再三而去。因名其亭曰“义虎亭”。宋荔裳(琬)作《义虎行》、王于一(猷定)作《义虎传》,纪其事。[2] 3335-3336

此文结尾所述“义虎”的作者及篇名,与其在《赵城虎》文末附则所言不尽一致。

五、襄宸是谁

《聊斋志异·秦生》叙述:“次日,(邱希潜,字行素)竭壶酒之资,遣仆代沽。道遇伯弟襄宸,诘知其故,因疑嫂不肯为兄谋酒。” [1] 880 文中的“襄宸”,盛伟先生没有注释,其他的专家学者也无人提及。

查阅邱氏十二世邱行素编纂的《淄川邱氏世谱》,内有记录:十二世“邱翊圣, 字勷宸,郡庠生。配孟氏,侧徐氏、陈氏,三子:启修、启俸、启侗(少亡)。” [6] 139

“勷”,检阅《辞海》,有两条注释:一是读rang,劻勷:惶遽不安貌。二是读xiang,同襄。成。如共勷盛举。据此得知,“勷宸”中的“勷”当与“襄”同声同意。也就是说,蒲松龄将“勷宸”误写作“襄宸”,也不算错误。

再查阅《淄川邱氏世谱》:

十世“邱广芳,字延誉,乙酉科副榜。配吴氏,继毕氏,三子:琮、璐、瑗。”十一世“邱琮, 字白石, 邑庠生。配王氏, 二子: 希圣、希潜。”十一世“邱璐, 字荆石,乙未进士。配彭氏,三子:翊圣、辅圣、弼圣。”谱中附其小传:“公负资颖异,受父课读。十九岁入泮, 二十乙卯登科, 至乙未举进士第。戊戌筮仕山西沁水县,廉仁有政声,后升北直隶大兴县,又升江南扬州府江防同知,管瓜州押口。中遇覃恩,敕授文林郎,诰授奉直大夫。妻彭氏敕封孺人,诰封宜人。卒于康熙壬戌,葬于父墓之侧。”

十二世“邱希潜,字行素,己巳岁贡生。配李氏,二子:启岗、启峦。”谱中附其小傳:“公号龙崖。善引诱,乐裁成,构清梦楼于豹山之阳,作读书处。疏泉凿池,栽花植柳,时与同人并兄弟子侄辈饮赋其间,县乘称文学焉。于康熙辛卯筮仕登州黄县训导,至丙申告归,终。载县志,有传。” [6] 138-139

由以上所引《淄川邱氏世谱》资料可知:《秦生》中的“襄宸”便是邱翊圣。邱翊圣,字勷宸,济南府秀才,是邱希潜二叔邱璐的长子,为邱希潜同祖堂弟。蒲松龄在《秦生》中称邱翊圣为邱希潜的伯弟不准确,应为叔弟。

蒲松龄的诗有两处涉及邱璐、邱翊圣父子,一是五古《王鹿瞻在瓜州邱荆石先生幕,作此寄之》,诗题所称邱荆石,即邱璐,当时他任扬州府江防同知,驻防瓜州。二是七律《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其二,诗内有小注:“归途遇邱劝臣家人沽酒至,要饮之。”笔者已经另文考证,“邱劝(勸)臣”当为“邱勷臣”之误,即邱翊圣。

六、不同流俗的翟世琪

《聊斋志异·鄱阳神》写翟世琪(字湛持)前往江西饶州府(今鄱阳县)担任推官时在鄱阳湖的奇遇。故事中的翟世琪特立独行,现实生活中的翟世琪也是一个不同流俗的人物。

盛伟先生在《聊斋志异校注》中对翟世琪作如下注释:翟湛持,名世琪,山东益都人。顺治戊戌年(1658)举人,顺治己亥年(1659)进士,曾任陕西省韩城县知县。见《益都县志》卷六。[1] 945 其实,盛先生的注释并不完全准确。

查阅清光绪《益都县图志·选举志》:“旧志:进士,顺治年有……翟世琪、翟延初,并己亥。……凡十六人,皆隶今之博山,故不录。其见旧府志者准此,不枚举也。”据其记载,清雍正十二年(1734)博山建县,翟世琪的家乡归属博山县,遂成博山县人;在此之前,仍为益都县人。

查阅《续修博山县志·选举志》,翟世琪生平记载极其简略:“翟世琪,字湛持,顺治乙酉中举人,顺治己亥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任江西饶州府推官,改任陕西韩城知县。”文中“乙酉”当为“丙戌”。

查阅清康熙《饶州府志·职官志·郡佐》:“翟世琪,山东益都人,乙未进士,康熙六年奉裁,去任。”文中“乙未”当为“己亥”。

查阅《孝妇河畔明清名人传·宦迹》:“翟世琪,字湛持,淄川县西河大庄河南村人。顺治三年(1646)中举人,顺治十六年(1659)会魁。翰林院庶吉士、检讨,饶州府推官,改陕西韩城县知县。”

查阅《博山西河翟氏世谱》:“吾翟氏本安徽人,明洪武初迁至直隶枣强,由枣强分发山东青州府临朐县五井店。一讳宜,一讳宦;宜子居仁,宦子居敬;居仁子钟,居敬子铎。铎坐居临朐,钟又徙居益都县孝妇乡,即今之博山县西河村也,故博山翟氏以钟祖为始祖焉。茔在西河庄东南。”翟世琪的父亲“凤志,字粲玄,行六,廪生,勒赠翰林院检讨。配王氏,勒封太孺人。子二:世徽,行一,无嗣。世琪,字湛持,行二。”

关于翟世琪,《博山西河翟氏世谱》记载:

世琪,字湛持,行二。顺治丙戌举人,己亥会魁,翰林院检讨。任黎平饶州府推官,改陕西同州府韩城县知县,勒授文林郎,殉难节。嘉庆初,查阅阵亡诸臣,奉谕世袭,因后人无承认者,事遂寝。经学渊博,尤邃于易。所著有《周易单(阐)蕴》数十卷,藏于家。配谢氏,勒封孺人。茔在瓦泉东南尹家峪。子二:时行,行一,居瓦泉东南尹家峪庄;时中,行二,无嗣。

综上所述:西河翟氏先祖洪武年间由直隶枣强迁居临朐县,再迁居今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河南村,因此,就现今行政区划来看,翟世琪既不是青州市人,也不是淄博市博山区人,而是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人。翟世琪于顺治三年中举人,顺治十六年中会试五经魁,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六年(1667)担任江西饶州府推官,同年改任陕西韩城知县,康熙十四年(1675)二月死于兵变。

检阅清乾隆《韩城县志·循吏》,有翟世琪的传记:

翟世琪,字湛持,山东益都人,己亥进士,授庶吉士,調饶州司李,补韩城令。为人峭直,廉明不可干以私。值前令纵废,狐鼠遍城社,民不聊生。公绳之以威,犯必置法,不旬月,豪强敛迹。邑旧有马头里,岁费百金,现役费至数百,公一切革去,不过筑凿诸役,岁仅百金耳。钱粮自封投匦,人庆更生。善听断,词状投案,逐一亲阅,罔者即杖遣之。原告自拘,不差人,人集即审,片言而决,焕若神明。嫉恶大严,罪不至死,毙杖下者甚多。而峻洁无欲,保爱良民,虽鬼神不能多移易也。王辅臣反柳沟营,饷裁,游击李师膺鼓噪。公及三子俱被害,时康熙十四年二月三日也。公负异姿,长身玉立,凤目修髯,丰度端凝,望见者辄震肃。读书听断,一目五行俱下。为令时,诸宪司役至县者,一饭辄去,即笔帖式亦不敢轻涉其境。至有以之相誓者曰:“与尔役韩城。”士民至今怜痛之。

翟世琪在饶州府时,聘请著名学者邱维屏讲解《易》,担任韩城知县后,邱维屏随同翟世琪前往韩城,继续为其讲解《易》。邱维屏,字邦士,号松下先生,江西宁都县人。明亡,弃诸生,隐居翠微峰,为“易堂九子”之一,著有《周易剿说》十二卷。邱维屏为翟世琪讲《易》时间由康熙六年延续到八年,长达三年。这对翟世琪深入理解周易的深邃精髓,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7] 122

翟世琪主政韩城期间,主持扩修了司马迁祠墓。《韩城县志》记载:康熙七年,翟世琪刚到任,便扩修司马迁祠堂,将司马迁墓筑成高台,用灰砖三层严加封裹,上砌女墙,并填沟数丈修建神路,建起“河山之阳”砖牌坊和“高山仰止”木牌坊,又重修了享殿、门坊,使祠墓的建筑布局基本形成了如今规模。这次修建,历时七年,是司马迁祠墓修缮史上工期最长、耗资甚巨、工程量最大的一次修建。翟世琪重修太史祠后,与司马迁后裔乡贤商定:立太史祠庙会,会期为二月初八、初九两天。不仅如此,翟世琪还奏请朝廷批准为司马迁祠设立奉祀生员,不过未获朝廷批准。

七、杨辅当为杨富

《聊斋志异·男生子》写道:“福建总兵杨辅,有娈童,腹震动。十月既满,梦神人剖其两胁出之。及醒,两男夹左右啼,起视胁下,剖痕俨然。儿名之天舍、地舍云。” [1] 1391 接下来,蒲松龄叙述了杨辅被害经过:闽抚蔡疑杨欲图之,恐其为乱,以他故召之,将其诛杀。

对于“福建总兵杨辅”,盛伟先生没有注释。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男子生子》的内容与蒲文相似:“福建总兵官杨富有嬖童,生二子,杨子之,名曰天舍、地舍。魏惟度(宪)亲见之。杨历官江西提督。” [2] 3427

蒲松龄文中的“杨辅”,王士禛文中写作“杨富”,又称杨富“历官江西提督”。王士禛文中的“杨富”,能查阅到相关资料。

台湾文献《清史列传选一》“张国柱”条目下有杨富的记载:“(杨)富,福建漳州人。初为郑锦伪都督,康熙二年来降,授左都督。三年六月,授四川川北镇总兵官。五年十一月,调浙江水师左路总兵。十一年四月,移江西南瑞镇总兵。十三年七月,三桂兵犯江西,富潜谋内应,巡抚董卫国擒斩之。”

《清史稿·本纪六·圣祖本纪一》记载:康熙十三年“七月癸酉,赖塔败耿精忠将于金华。是时精忠遣其大将马九玉、曾养性犯浙江,白显忠犯江西,所至土匪蜂应,江西尤甚。南瑞总兵杨富应贼,董卫国诛之。”

据以上资料可知,杨富系福建漳州人。初为郑成功部下都督,康熙二年降清,授左都督。三年(1664)六月,授四川川北镇总兵。五年(1666)十一月,调浙江水师左路总兵。十一年(1672)四月,迁江西南瑞镇总兵。十三年(1674)七月,吴三桂兵犯江西,杨富密谋内应,江西巡抚董卫国侦知此事,差人诱骗杨富到公署议事,将其逮捕斩决。杨富因参与三藩之乱,乾隆时编入《逆臣传》。

由此可知,蒲松龄文中的“福建总兵杨辅”当为“江西南瑞镇总兵杨富”,杀害杨富的“闽抚蔡”当为“江西巡抚董卫国”。王士禛文章有关“杨富”的相关情况,比蒲松龄文章更准确一些,但也有失误之处。

八、李象先不是寿光人

《聊斋志异·李象先》开篇写道:“李象先,寿光之闻人也。”盛伟先生注释:“李象先:字焕章,寿光(今山东省寿光县)人。” [1] 1538 这条注释其实错了。

笔者近日检索到一则资料,《东营日报·副刊》(2009年7月2日)登载王海荣的《齐鲁名士李焕章》,文章写道:“据《四库全书》《乐安县志》《续修广饶县志》等史籍记载,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乐安城东北之李家桥村(今广饶县大王镇李桥村)人。明左参政李中行之子,与其兄含章,其弟斐章、玉章俱为当时名士。”

清雍正《乐安县志·人物志》有李象先的传记:

李焕章,字象先。幼颖悟,博极群书。弱冠时,梦星冠紫衣人授以二笔,由是文思日进。所著有《龙湾稿》《老树村集》《织斋集》,行世。邑《续志》,其手笔也。

李焕章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出生,清康熙三十年(1691)因劳累过度病逝。李焕章少承家学,博览群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一生专攻古文诗词,文名远播。明亡后,李焕章不复仕进,遍游名山大川,墨迹遍布齐鲁大地、江南江北。他以文会友,与当时著名诗人王士禛等文人相友善,文坛盟主周亮工为他刊刻诗文。李焕章曾与顾炎武、薛凤祚、张尔歧等人编修《山东通志》,成为山东史学界一时盛事。另外,他还编辑过《青州府志》《乐安县志》《临淄县志》《益都县志》等志书。李焕章一生努力写作,著述颇多,著有《龙湾集》《无学堂集》《老树村集》等,达一百余万字。《四库全书提要》存其书目,并评价其文“跌宕排夏,气机颇壮,而汪洋奔放,一泻无余”。李象先的父亲李中行,万历三十八年(1610)成进士,先任大理寺评事,再任江苏镇江知府,后任贵州布政使司左参政。李象先的儿子李新命,康熙八年(1669)中举人,任云南宁州知州。这应该就是蒲松龄在文末所言“其子早贵”的佐证吧。

综上所述,盛先生注释有二错:一是李象先的名、字完全颠倒了,正确的表述是:“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二是李象先的籍贯是今山东广饶县,而不是寿光县。

参考文献:

[1]盛偉.聊斋志异校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2]袁世硕,主编.王士禛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3]路大荒.蒲松龄年谱[M].李士钊,编辑.济南:齐鲁书社,1986.

[4]俞正燮.癸巳存稿[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宗阳.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3,(4).

[6]李汉举,王一千.族谱所见邱氏家族资料[J].蒲松龄研究,2008,(2).

[7]南炳文.明遗民邱维屏生平考三则[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Abstract: Problems about annotation was found again in study of 'Col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Some annotation of individual character wa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some of characters are lack of annotation. Following data are discovered through research this time:Geng Yinzhi has dealings with many of famous poets in Shandong province,such as Wang Shizhen;Wang Najian,styled Shengyu,has served as Xingren in Xingren Department;The River God Huang Dawang was appointed by emperors of the Qing Dynasty frequently;Wang Yuyi has written “Account of Yihu”,the tiger which is mentioned in Wang Shizhen's paper has the same position with Wang and Pu Songling's edition;Xiangchen was known as Qiu Yisheng,he is the cousin of Pu Songling's friend,Qiu Xiqian;Zhai Shiqi is very knowledgeable to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also ha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during his tenure,however he was killed by turncoat;Yang Fu,the commander-in-chief in Fujian province,should be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Jiangxi province,Yang Fu(fu and fu carry the same pronunciation but differ in words);Li Xiangxian was born in Guangrao district not Shouguang district.

Key words: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character annotation;supplementary annotation sequels

(责任编辑:陈丽华)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所见河南女性形象初探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从《聊斋志异》女强人现象看蒲松龄之妇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