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新常态的模式重建

2017-07-07赵成林

克拉玛依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新常态

摘 要: 绿色发展理念视角下,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在经历不可避免的嬗变过程中,出现了建设理念、管理制度和育人融合三类绿色校园建设新常态。探究新常态,把握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关系,提炼出“领导→协调→操作→负责”的绿色管理、绿色理念下的互动育人和校内外圈层辐射的模式,重建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时代模式。

关键词: 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校园建设;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3.1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赵成林.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新常态与模式重建[J].克拉玛依学刊,2017(3)66-69.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包含绿色发展理念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国正在从顶层设计上为“美丽中国”建设付出努力,实践的触角也已经延展到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途径之一就是绿色校园建设。“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1]134 绿色校园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2]。所谓新常态,就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段不正常的状态之后重新恢复正常发展状态;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新常态是指绿色校园建设由不正常发展状态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主要体现在建设理念的新常态、管理制度的新常态以及育人融合的新常态上。

一、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新常态

1.建设理念新常态

国际上,绿色校园建设有其明显的标志,就是颁布以“塔罗里宣言”①为代表的一系列宣言、宪章和行动纲领。我国各高校开展绿色校园建设的理念由单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转为“可持续发展+绿色”理念,两者相融合后,给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行动指南。

2.管理制度新常态

管理制度的新常态就是绿色校园建设从领导、实施、评价、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综合化、管理形成网络化,这是传统绿色校园建设中不曾有过的。管理制度新常态给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有效推动着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型。

3.育人融合新常态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绿色校园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园的绿化这种单一的形式上,还要用生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意识;制订绿色教育的制度方案,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教学和实践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等,使绿色校园理念“入脑、入心”。

二、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新常态的原因探析

1.理念交融——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的相互补充

世界各国大学纷纷行动起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绿色大学、绿色校园的建设,以培养负责任的地球公民。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绿色校园建设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构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模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念上的指引,高校教育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有效融合、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提出了构建绿色校园的重建模式。

单纯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完全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而发展。在绿色校园的建设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两者相融合,而这需要找准发展核心。以往我们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单纯地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精神财富的发掘,绿色校园就是精神财富发掘的最好场域。精神财富的主要内容就是一种合理的理念,学校通过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挖掘出绿色理念,通过教学、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认知—内化—践行的过程中实现了绿色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就是使人们在符合生态需要的基础之上改造自然;在创造积累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挖掘其中的精神财富;通过正确理念的教育使人们认知、内化并践行,最终将个体有意识地进行绿色环保活动变成一种习惯。

2.路径依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现实需求的相互博弈

目前,高等教育理论界对绿色校园的研究缺乏重视,多数学校的绿色校园建设路径大多依赖清华大学的绿色校园建设模式,因其是我国最早探索绿色校园建设并取得较好效果的高校。这种状况也反映了一种趋势,就是从“绿色大学”“绿色校园”提出至今,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形式相对单一,缺少特色。不少学校过多地重视绿色校园建设外在的“绿色”,如果对其过分强调则会削弱对绿色大学本质的追求;一些学校缺乏有效的软件设施,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相关信息;一些学校的建设实践雷同,给人感觉似乎绿色校园建设应该是整齐划一的、无差异的,而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磨灭学校本身的特色和优势;部分学校在组织创建过程中,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展活动,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授牌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创建过程中的好做法未能延续,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开始走下坡路,学生们的环保行动也告一段落。因此,传统的绿色校园建设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建设路径趋同化等问题表明,进行绿色校园建设需要新常态予以路径指引。

3.言行一致——绿色校园建设宣传力度与实施力度需同步

我国绿色校园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体现在建立各类环境科学专业方面。为了响应《21世纪议程》,1994年3月25日,我国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让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3]10-11。1998年5月,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规划纲要》得到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认为清华大学这一方案对推动全国建设绿色校园活动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由此,拉开了我国绿色校园建设的序幕。但是,常态发展之后,出现了非常态发展:高校相关部门在绿色校园建设实施过程中大搞“过度宣传”“言行不一”“形象工程”“应付检查”,等等,出现了领导检查“绿油油”、领导不在“满地脏”的怪象;有的学校网站新闻宣传下了功夫,绿色校园实际工作下了功夫;有的学校绿色校园建设总结报告满满当当,绿色校园建设实际成效空空荡荡。以上现象的出现,是高校管理者对绿色校园建设工作不重视的体现,也是造成常态化建设到非常态化建设再到新常态建设的缘由所在。

三、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新常态的模式重建

绿色校园建设涉及大学建设的大部分领域,一些传统模式有可取之处,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使绿色校园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塑造人力资本的最根本一环。这就需要在新常态下从绿色的管理、绿色的教育和绿色校园向外辐射三个方面重建其模式。

1.“领导→协调→操作→负责”的绿色管理模式

绿色校园建设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管理模式离不开有效的领导和反馈。

首先,成立环境委员会。只有学校领导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乃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而这种教育要通过绿色校园建设体现,绿色校园建设才可能有坚实的领导基础。高层领导的认同是绿色校园建设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有了高层的支持,绿色校园建设的政策完成才能更顺利、更系统、更有效。环境委员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拟定绿色校园建设的政策,委员会组织商议起草和修改政策。当所有的政策经过大会表决通过后,经校长签署即生效。提出政策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完成政策需要全校所有成员共同参与。

其次,指导学校的环境审计。指导每一年或两年的校园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固体废物、有害物质、办公室和教室的环境、环境教育实施情况等。审计完成后向校长提交报告,提出建设性意见,排列优先解决的方案,为下一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设立目标。在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学生、教职工相互协调与具体操作下,从审计工作的反馈处着眼,形成一个良性管理模式,使高校綠色校园建设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4]25-36

2.绿色理念下的互动育人模式

绿色教育是全方位的绿色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它是保护环境的最根本举措。

首先,融环境知识于相关的学术领域。新常态下需要将环境知识融入相关学科,强化绿色教育。学校教务处应该成立一支“环保素养提升组”,由学生、教职工代表和学校分管领导组成,主要负责制订环保教育“进课堂”、环保意识“进头脑”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方案。大学应该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传授给学生迈向未来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培育可持续发展价值观。[5]49教务处应为教师开设环保教育类课程提供支持,在课时、评优评奖方面给予鼓励,并确定培训机构来设计和完成教职工绿色校园建设工作技能的培训。

其次,给学生提供环境保护教育相关课程。大学承担着培养未来领导者、设计者和教育家的重大责任。学校教务处应成立评估督导小组,指导环境课程的研究,并且为环境研究的课程经费做预算,为完成各学科间环境主题工作的教职工提供物质支持。

3.校内外圈层辐射模式

环境问题分布于广泛的空间与时间中,公众既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又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不仅需要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更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没有全民参与,保护环境只是一句口号;没有全民良好的环境意识,要想保护好环境也是不现实的。高校环境保护类的学生社团应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环境保护的实践,在学校内或与社区一起举办节水、节电知识竞赛或朗诵比赛等活动。学生也可以参与一些环境问题的社会调查,从中体会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样大学生这个内部圈层受到社会外部圈层的辐射,在环境知性、悟性和德行方面形成健全的人格。[6]72-74社会外部圈层在校园内部圈层的辐射下,两个圈层相互辐射,形成合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共同为“美丽中国”建设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EB/OL] . http : // news . hexun . com / 2016-04-18/183374937.html.

[3]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4]傅利平,涂俊.绿色校园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黄蓉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共创高校美好春天[J].中国高等教育,2016(6).

[6]刘卉,窦书霞,雷阳. 构建绿色和谐校园 培育绿色创新人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新常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马克思自然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