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题名、摘要、关键词:学术期刊文章的“三板斧”

2017-07-07刘欣

克拉玛依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三板斧题名学术期刊

摘 要: 题名、摘要和关键词是影响学术期刊文章传播的三个重要环节,但实践中却常常被忽视,成为降低学术期刊文章文献检索价值的“绊脚石”;文章结合实例探讨了题名、摘要和关键词影响文章效能发挥的具体表现,从思想、技术和实践层面提出解决好题名、摘要和关键词这“三板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学术文章;题名;摘要;关键词;文献检索;学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3.07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刘欣.题名、摘要、关键词:学术期刊文章的“三板斧”[J].克拉玛依学刊,2017(3)34-40.

学术期刊因其刊发文章的学术特性及发行范围和数量的小众性,与其他刊物(如科普类期刊、时尚类杂志等)相比,无论在文章内容、印刷的纸张和编排方式等方面都缺少视觉冲击力。2016年中国知网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知网共收录10 800多种期刊(其中,哲学与人文科学类共1 263种、社会科学I类共909种、社会科学II类共2 185种),收录文章58 369 200篇之多。[1]在浩如烟海、数以万计的学术文章群中,作者、编辑要想使自己经手的文章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和传播影响力,题名、摘要和关键词的作用不容小觑。本文将题名、摘要和关键词定位为学术期刊文章的“三板斧”①,亦源于此。

一、“三板斧”:题名、摘要、关键词在学术期刊中的作用

题名,即文章题目的名称。[2]1287对任何文章而言,它都是引起读者关注的起点,也是学术文章的“第一板斧”。 笔者认为,题名相当于文章出场的“亮相”,“亮相”精彩,在信息“爆炸式”涌出的大数据时代就会引起读者的关注,作者的研究成果就会得到更广的传播;反之,文章就会少人问津而被岁月的尘埃淹没,枉费了作者和编辑的一番心血。在当今发达的自媒体时代、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一个醒目的“标题”(即题名)可以让一则消息脱颖而出,瞬间赢得庞大的点击量,网络媒体中也因此产生了一批“标题党”,他们常常以醒目、夸张的标题吸引网民并由此催生了所谓的“眼球经济”,制造了可观的自媒体舆论事件。由此看来,题名,就如文章的“外衣”,乃吸睛第一式,对学术期刊的文章来讲至关重要。

摘要,即从文章中选取出来的要点。[3]1653一篇学术文章在做到题名吸睛的前提下,摘要就是引领读者深入阅读的“引子”,提纲挈领、概括文章的主要论点是摘要的基本功能。一段精彩的文章摘要会让读者急切地想阅读正文,否则摘要就难以发挥其引路作用,甚至会让读者不明就里,失去阅读正文的兴致。因而,笔者认为,摘要作为“引子”,是学术期刊文章的“第二板斧”,对学术文章的推广、学术成果的展示意义重大。

关键词,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也指检索资料时所查内容中必须有的词语。[2]478由其含义来看,关键词的价值重在“检索”上,它具有工具意义。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章多数是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研究人员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检索相关领域中前人的研究成果、探寻研究目标、防止重复研究、减少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少走学术弯路,提高研究效率,关键词检索便是最便捷的途径,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关键词更显示了其优势。目前,国内外许多学术研究机构都建立了网上学术交流平台,大量学术成果的上传为研究人员的学术成果检索提供了便利,研究人员只需在网络平台上键入所要检索的关键词、点击搜索,既往的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就会呈现于研究者面前;基于此,研究人员会及时修正研究方法和方向,更好地開展研究工作。由此看来,关键词,作为检索的“钥匙”,当仁不让地成为学术期刊文章的“第三板斧”,其学术研究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绊脚石”:题名、摘要、关键词影响学术期刊文章发挥效能的表现形式

1.学术期刊文章的题名

对学术期刊文章的题名,《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以下简称《学术期刊数据规范》)中明确规定: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学位论文编写规则》对中文题名字数限定为不超过25字②),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目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③这一规定既是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和大数据工程建设的需要,又符合学术期刊文章的发表和传播规律。就目前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章来看,作者撰写学术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为展示各类、各级别学术研究课题成果、攻读学位、职称评定等,不少文章(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文章)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文章的题名常常会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但其中也难免会有瑕疵。如:

(1)文题不符。主要表现为文章题名与正文内容贴合度不高,感觉像是“两张皮”。如,题名为《从〈想象的共同体〉看民族主义》的文章,从题名看,作者似乎是对《想象的共同体》一书所做的书评,但文章的内容却是作者通过对国内外民族主义研究成果的梳理,提出对民族主义命题的新认识;原本是一篇理论研究的文章,因题名的误导,很可能被误定成书评类文章,如果进入计算机检索系统,很难发挥其理论研究的功效,大有明珠蒙尘之虞。再如,题名为《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成效与特点实证研究》的文章,从题名看,该文是一篇关于农村文化惠民工程的田野调查或是以实证材料为基础的研究报告,然而,其内容却是对某地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情况的工作总结和汇报,完全没有做研究的痕迹,这也是学术期刊文章文题不符的常见表现形式。

(2)题名过长。《学术期刊数据规范》已明确,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但实践中,部分作者为体现学术文章的时效性常常在题名中加入最新概念和提法。如,题名为《美国外语教育政策演变对我国“一带一路”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启示》的文章,作者在题名中加入“一带一路”概念,目的是体现其文章与当下国家大政方针的贴合,强调其时效性,而正文内容重点是由美国外语教育政策随时代变迁所做的调整看当下我国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外语能力培养的政策布局,这一要点适用于各种政策背景,加强对外交流是全球化时代各国都无法回避的外交政策。作者确定的题名字数长达28字(不计标点符号),属于文字明显过长,其题名完全可以改为《美国外语教育政策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在实践中,这类情况不在少数,从作者角度看,无非是想以其时效性特点引起编辑注意,使文章尽早刊发;但实际上,编辑在对学术文章进行审读、筛选时,更关注文章是否有新材料、新观点和新思路,因而,在题名中添加新概念和新提法并不必然为文章的入选加分;与此同时,过长的题名也不利于学术文献检索。

(3)过度追求题名的“新”“奇”“特”。有些作者在确定文章题名时本着出其不意的想法,以“新”“奇”“特”的手法博得期刊编辑的关注,这类情况较多出现在攻读学位的作者群中。其实,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只要文章内容与其题名相匹配就是好题名。然而,也有作者仅仅是为了题名的“新”“奇”“特”,并未顾及题名与文章内容的契合。如,题名为《国家关系重构与大国战略耦合——兼论旅游外交助力中巴经济走廊的心理认同》的文章,乍看题名“高大上”的感觉油然而生:“耦合”这个原本是物理学的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在此被作者引入人文社科领域,大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单纯看题名确实不错;可结合文章内容看时,该题名却有“大而不当”之嫌,其正文内容与副题名更贴合,因而,应将其题名改为《以旅游外交助力中巴经济走廊的心理认同》。由此看来,确定文章的题名时求新、求异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恰如其分。

(4)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公式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领域的学科越分越细,与此同时,学科间的研究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尤其是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学科交叉现象越来越明显,人文社科类学术文章作者开始引用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科研方法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带有各种符号、缩略语等形式的题名也出现在学术期刊的文章中,有些符号或缩略语的使用明显属于生搬硬套或多余,这一做法有违《学术期刊数据规范》的相关规定。如,题名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研究进展及其面临的挑战》的文章,题名中的“(PPP)”显然与《学术期刊数据规范》不符——“PPP”④为非公知公用缩略语,完全可以不出现在题名中,将其置于正文中似乎更妥当。可见,有时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等出现在文章题名中或许会引来读者的“好奇心”,却不会为文章添彩,有时反而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5)题名如同会议讲话或工作总结。 当前,不少社会经济领域一线的公职人员为提升自身能力在职攻读各类学位,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证材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源、也为其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然而,如若在尚未习得研究方法、仅为及早发表论文而撰写学术文章就可能出现文章题名如同会议讲话或是工作总结、抑或有类于新闻报道的现象。如,题名为《“一带一路”文化圆桌会议在兰州召开》《急需抢救的新疆卫拉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叶克勒》的文章,前者如会议报道、后者更似通讯特写,两者都缺少学术文章的研究特性。由此可见,撰写学术文章、确定文章题名时要深思熟虑,切忌心急,用好手中掌握的研究素材。

2.摘要

根据《学术期刊数据规范》相关规定要求,⑤学术文章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篇幅为100-300字;A、B两类文章〔A类:普通图书(包括教材等)、会议论文集、资料汇编、学位论文、报告(包括科研报告、技术报告、调查报告、考察报告等)、参考工具书(包括手册、百科全书、字典、图集等);B类:期刊文章〕的摘要中应明确列述该文的创新点(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等等),以便于创新性知识的发现、提取和评价。《学位论文编写规则》对文章摘要的要求除前述规定外,有:摘要内容应包含与论文等同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可供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应尽量避免采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⑥可以说,这两个规范性标准对学术文章摘要提出明确、具体要求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便于学术成果的文献检索;二是读者对研究成果独创性作出判别的依据,其质量直接影响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4]因此,学术期刊文章的摘要是作者和期刊编辑在文章撰写、编辑时需要关注的重点项目,但在实践中,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1)将正文某段文字复制而成。这种情况在学术期刊文章中属于出现频次较多的一类。从其发生机理看:主观上,作者的撰写惰性,也就是俗话说的“偷懒”,或在编辑环节因期刊责任编辑的工作疏漏,也可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懒政”;客观上,作者对文章摘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对文章摘要的学术规范及文献意义掌握不够。如,某文章的摘要为:“2015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如期举行的议会选举进一步检视了议会制政体的有效性,政党政治也朝着更加民主化的方向迈进,但由于选举制度、政党体制、宪政制度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吉尔吉斯斯坦政党政治的‘波动性态势难以消弭。”作者采用的方法就是将正文首段复制、粘贴,再删去其中部分文字,属于典型的“偷懒”之法;其实,作者在整篇文章的撰寫中还是下了功夫的,但到了摘要环节却松了劲儿,忘记了“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古训。

(2)未能选取文中要点。这类情形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对摘要的特点理解不透、对摘要的文献检索价值认识不足,这也是目前学术期刊文章中较常见的摘要质量欠佳、影响学术文章及研究成果传播的问题之一。如,某文章摘要为:“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特别程序中以专章形式确立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的恐怖活动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依法打击日益严峻的恐怖活动犯罪的需要,也符合相关国际公约的要求。但恐怖活动犯罪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的恐怖活动案件范围界定、证明标准、国际司法合作等相关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该摘要未能析出文章研究要点,更像文章的结束语,与摘要的要求有距离。遵从学术文章摘要的特点,笔者以为其摘要可修改为:“文章从我国司法机关和学术界对恐怖活动犯罪违法所得没收程序证明标准的理论纷争入手,结合该领域国际司法合作的相关条约,论述了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恐怖活动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适用范围的法理依据,提出为进一步打击恐怖犯罪、斩断恐怖活动犯罪的资金链,我国必须加强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可见,摘要必须体现文章的论述要点。

(3)将对事物(事件)、词汇或社会经济现象的解读作为摘要内容。部分学术期刊文章作者在撰写摘要时,喜好将对某些事物(事件)、词汇或社会经济现象的解读写入,有如名词解释,也属于不符合摘要特点的做法。如,某文章摘要开头为:“少数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另有文章摘要开篇语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产业集聚发展……”。前者解释了“少数民族文字”的作用、后者表述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两者都属于对事物或现象的解读,在学术文章摘要中都是多余成分,在责任编辑审读文章时多数会被剔除。因此,学术文章作者撰写摘要时应尽量避免加入此类成分。

(4)文字过长或过短。这种情况也是撰写学术期刊文章摘要时的误区之一。《学术期刊数据规范》要求文章的中文摘要篇幅为100-300字(《学位论文编写规则》要求一般为300-600字),实践中,期刊编辑一般以《学术期刊数据规范》为尺度,即将中文摘要文字控制在100-300字。部分学术文章作者不重视摘要在学术成果展示中的文献作用,认为摘要只是学术文章的格式要求,因而在撰写摘要时敷衍了事,文字都不过百,难以体现文章摘要的“引路”功能;有些学术期刊文章作者又过于重视摘要的作用,摘要撰写时除了提取文章的主要论点外,又详细表述前因后果,增添了不少多余成分,使摘要变成了小短文,这样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思路,甚至可能使读者仅读摘要而放弃了对正文的深度阅读,这同样也使摘要难以发挥“引路”作用。

(5)人称使用不当。人称使用不当是学术期刊文章摘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笔者粗略观察,学术文章作者撰写摘要时十之八九会以第一人称行文,如,“本文……”“笔者认为……”,等等。出现此类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多数作者未注意学术文章摘是的撰写要采用第三人称,⑦方可做到客观、真实,即应“跳出”文章提炼要点,尤其要突出其中的创新点;否则,便有自吹自擂之嫌。

3.关键词

在大数据时代,发挥学术文章关键词的作用可提高和加快学术成果的展示与转化。《学术期刊数据规范》规定,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应用性成果学习经验总结、业务指导管理类文章必须要有关键词;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由期刊编辑在作者配合下按GB/T 3860⑧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中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⑨《学位论文编写规则》更明确提出,关键词应体现论文特色,具有语义性;并应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或各专业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⑩由这些规范不难看出,关键词的选取需要学术文章作者和期刊编辑共同合作,当然,文章作者提供的关键词起主导作用。然而,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学术文章作者提供的关键词也不尽如人意。

(1)直接从文章题名中摘出。这是学术期刊文章作者在关键词选取时较常采用的做法。出现此类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与作者多是科研人员、对期刊编辑和文獻检索工作缺乏了解有关;同时,科研人员研究任务重,极少有人研究关键词的选取,认为从文章题名中选取关键词是个“多快好省”的方法。如,题名为《南疆建立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可能与路径》的文章,在关键词的选取时,作者直接从题名中选出“南疆、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词数上达到了规范的最低要求,但却未能展示文章特色,在文献检索上可能降低研究成果的传播效能。

(2)选用了常用词。这也是学术文章作者在关键词选取时较常见的现象。究其原因,依然是作者对关键词如何选取的掌握程度不够。有些作者在关键词选取时比较随意,将一些常用词选入,如,研究、关系、建设、思考、局面……这些常用词在各类文章中的使用频次较高、辨识特色不足,难以体现文章特点,因而,将其选作关键词就难以突出其文献检索意义。

(3)词性选取不当。从学术文章关键词的选取特点,我们可以观察到,关键词大多为名词或动名词,其他词性的词,如,形容词、代词、介词、量词等均不适于选作关键词,一是名词或动名词之外的词较难体现文章特色,二是介词、量词等词类为虚词,用作关键词没有文献检索价值。

(4)选词过少或过多。由于关键词的文献检索价值,其已成为学术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实践中,作者在选取关键词的把握能力上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些作者认为关键词的选取应该是少而精,因而,仅选一两个关键词;有些作者觉得关键词的选取应是多多益善,这样可以凸显文章的内容,提高文章的检索量,因而,选取10个或更多的关键词。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选词过少难以全面体现文章特点,降低文献检索价值;选词过多可能会使文章主题不突出,甚至会产生关键词堆砌之感,同样会降低文献检索的价值。因此,关键词数量的选取应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方能突出文章主题、提升文献检索价值。

(5)选用词组或短语。由关键词的定义可知,其核心是“词”,因而,在关键词选取时一定得选“词”。实践中,作者在关键词选取时会误将词组或短语选入。如,“网络语言研究”是短语,前文例举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便是词组;在以网络为载体的大数据时代,无论是以词组还是以短语为关键词都会大大降低文章的文献检索效率。因此,关键词一定是“词”或“扩展词”,词组或短语均不适于选用。

(6)各关键词间缺乏逻辑关联。有些作者认为,关键词就是能体现文章特色的词,只要将这样的词选出即可,词序的排列不必讲究。这是学术文章作者在关键词选取上较易出现的误区,也是作者和编辑容易忽视的环节。关键词要体现文章特色不假,但各关键词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如若各词随意摆放,将会影响读者对文章主题思路的认识和文献检索的效率。因此,在学术文章关键词选出后,一定得理顺其在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三、“点睛笔”:题名、摘要、关键词提升学术期刊文章影响力的路径

基于此前论述,题名、摘要和关键词是影响学术文章学术成果传播和展示的常见形式,因此,探究题名、摘要、关键词的正确选取与使用路径,对提升学术期刊文章影响力尤为重要。

首先,在思想上,正确认识文章题名、摘要和关键词的作用。目前,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对文章题名相对重视,但对文章摘要和关键词在文献检索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认识相对不足,因此,需加强对期刊编辑和作者大数据思维意识的培养,理顺学术成果传播与文献检索间的关系,开阔眼界,摒弃只耕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思路,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编辑和研究人员,更要树立“大学科”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传播出去,并尽可能地加快学术成果的转化、运用。

其次,在技术上,认真研读相关国家标准和学术规范。当前,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在学术成果展示与传播的数字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并随着数字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一些标准进行及时更新。作为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就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标准、认真研读相关规范文件。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作者亟需认真研读《学术期刊数据规范》《学位论文编写规则》《国家汉语主题词表》《文献主题标引规则》《用于信息检索的叙词表》等,读通、读透这些规则、规范,舞好学术期刊文章的“三板斧”——题名、摘要和关键词,将不在话下,学术文章的文献检索价值亦将得到极大提升。

最后,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方式。“走出去”,即尽可能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规范解读培训,及时把握各类规范及其最新信息;“请进来”,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作者和期刊编辑进行交流,进行实际演练,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做出令人惊羡的学术文章“三板斧”——题名、摘要和关键词,实现学术期刊文章的文献价值最大化。

总之,提高学术期刊文章的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题名、摘要和关键词这“三板斧”缺一不可:题名不能只崇尚“新”“奇”“特”,必须文题相符、恰如其分;摘要需要理清文章要点,概括精准;关键词应把握“名词”“动名词”当家,词间关系逻辑清晰。

注释:

① “三板斧”一词源于《隋唐演义》,本文引喻是强调学术期刊文章的题名、摘要和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吸引读者目光的绝招,是扩大学术研究成果的有用之招。

②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年12月5日发布,2007年5月1日实施),第5条。

③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 1-2006,2006年6月1日修订,2006年10月1日實施),第6条。

④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指政府与社会私人组织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

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 1-2006,2006年6月1日修订,2006年10月1日实施),第9条。

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年12月5日发布,2007年5月1日实施),第5条。

⑦资料来源于《摘要写作规范》。

⑧该标准最新版本为《文献主题标引规则》(GB/T 3860-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9年9月30日发布,2010年2月1日实施),其中的规范性引用文件为《汉语叙词表编制规则》(GB/T 13190),而该标准亦有最新版本——《用于信息检索的叙词表》(GB/T 13190.1-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5年5月15日发布,2015年12月1日实施),故而,在关键词选取时,应尽可能使用最新标准规范。

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 1-2006,2006年6月1日修订,2006年10月1日实施),第10条。

⑩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1-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年12月5日发布,2007年5月1日实施),第5条。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EB/OL].http://navi.cnki.net/KNavi/Journal.html,2017-01-25.

[2]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4.

[4]杜兴梅,杜龚.学术论文摘要与关键词的写作及其格式规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三板斧题名学术期刊
如皋市抡好安全监管三板斧
栖凤阁题名记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中国时政报道的“三板斧”
写景还需“三板斧”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新余:分级诊疗制度的“三板斧”
北大汉简五《大罗图》题名商榷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