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
2017-07-07高瑞苑徐爱菊张海容
高瑞苑+徐爱菊+张海容
摘要:术语障碍往往是初学者感到化学难入门、化学难学的主要原因,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术语教学成了初中教师的难题。学生对化学实验术语的掌握往往并不到位,表现为自创化学实验术语、书面表达错别字现象严重、实验术语表达口头化、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区分不清,而且教师术语意识薄弱、自身术语表达不规范。由此提出几点教学建议,希望为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实验 术语 教学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1],初中生常常因为化学专业术语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头脑中存在过多的前科学概念,无法主动、准确地运用化学专业术语[2],而化学实验术语是化学专业术语中较重要的部分[3]。目前我们对化学专业术语的关注仅限于“化学用语”[4],几乎没有学者关注到化学实验术语。因此,有必要对化学实验术语教学进行探索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查看初中化学教科书后,归纳总结出初中阶段涉及到的化学实验术语,并对“化学实验术语”进行分类,结合实际教学窥探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一、初中化学实验术语及其分类
化学专业术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描述化学实验的专门词语。化学实验术语是指在化学实验中用到的化学专门词语[5]。进行化学实验时,每一步操作、每一个仪器的名称、每一个实验现象都需要用专门的化学术语表达,如“烧杯”“称量”等等。每一个化学实验术语都有特定的意义或指称,如“高温”和“加热”,温度达到800℃以上指“高温”,实验室一般要用酒精喷灯提供高温条件;而温度在800℃以下为“加热”,酒精灯就可达到这个温度。
目前,对化学专业术语还没有严格的分类,在查阅文献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初中教科书后,根据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大致从“化学实验”“物质的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三个板块进行了分类[6]。其中,化学实验术语又分为仪器名称、药品名称、装置名称、操作名称、现象名称(见表1);物质的构成与分类术语包括符号术语、微观结构术语、类别术语和物质的名称;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术语包括符号术语、物质的性质术语、物质的变化术语[3]。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术语作了要求:“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初步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7]基于以上要求,学生对化学实验术语的掌握主要包括:知道药品名称;看到相应的仪器、操作、装置或实验现象能够指出名称,或能说明名称对应的仪器、现象、装置或操作;对于相近的、易混淆的名称能够区分清楚。
二、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现状
根据化学实验术语的分类,学生对化学实验术语的掌握由易到难分别是仪器名称、装置名称、操作名称、现象名称、药品名称。学生对仪器名称和装置名称的表达情况良好,而且将仪器名称和装置名称与直观仪器、装置结合起来教学学生更易掌握;对于操作名称和现象名称的表达情况一般,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名称,如“光”和“火焰”、“烟”和“雾”、“逸出”和“溢出”等等;对拗口的药品名称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也恰恰说明,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仅仅限于经验型的思维。研究发现,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自创化学实验术语
学生有自创化学实验术语的毛病,他们会把“胶头滴管”表达为“胶点滴管”或“胶头点管”,“发生装置”表达为“制造装置”,把“收集装置”表达为“集取装置”,“量筒”表达为“量管”等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创造力很强,对教师上课讲解的规范术语,他们“听懂了”,头脑中有印象,但是之后如果没有强化,就不能正确地表达,他们可能会根据仪器或装置的外观、用途创造性地为它们命名,这就出现了学生创造化学实验术语的现象。
2.学生书面表达错别字现象严重
化学实验术语用书面语言表达时,学生错别字现象严重,尤其是同音字杂乱使用。比如:“长颈漏斗”写成“长劲漏斗”“长径漏斗”,“试管夹”写成“试管铗”,“酒精灯”写成“洒静灯”,“量筒”写成“量铜”“量桶”,等等。错别字应该是由语文老师来纠正,但在化学课堂上出现了错别字,化学教师就有义务及时指出并更正。在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个量筒告诉同学们这就是“量筒”,它用来量取液体的体积,如果没有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或学生没有提前预习课本,在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它是桶状的,所以是“量桶”,这就出现了书面表达时错别字的现象。
3.学生实验术语表达口头化
学生实验术语表达过于口头化,把“试管夹”表达为“夹子”“镊子”,“移开导管”表达为“拿出导管”“拔出导管”“取出导管”,“熄灭酒精灯”表达为“灭掉酒精灯”,“伸入集气瓶内”表达为“放在瓶内”,“带火星的木条”表达为“点火星的木条”等等。学生在口头化表达的同时,头脑中反应的仪器或操作是正确的,但是无法用更准确、书面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表现为专业性不强,而且化学专业术语要求单名单义性,如果用口头化的语言表达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4.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学生区分不清
初中化学容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主要有:“加入”、“通入”和“滴入”,“光”和“火焰”,“烟”和“雾”,“逸出”和“溢出”,“分解”和“分离”,“点燃”和“燃烧”,“高温”和“加热”。加入、通入、滴入都是指药品放入反应容器,不同的是放入药品的状态,“加入”通常指固体或液体药品放入反应容器中的操作,如把粗盐加入水中;“通入”一般用于气体,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滴入”则是指用胶头滴管加入液体药品,如试管中滴入硫酸铜溶液。光和火焰是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光”通常是固体(低熔点固体除外)点燃后产生的现象,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火焰”一般是气体、液体或低熔点固体点燃后产生的现象,如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烟和雾是不同状态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烟”是大量固体小颗粒聚集形成的,如红磷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就形成了大量白烟;“雾”则是大量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如浓盐酸极易挥发,打开瓶盖后在空气中形成白雾。“溢出”通常指液体太多,容器中放不下而溢出,如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先将集气瓶中接满水,待水满溢出后用毛玻璃片侧推盖住集气瓶;“逸出”则指气体太多,如敞口锥形瓶中稀盐酸和锌粒反应,产生的氢气就从瓶口逸出。“分解”指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是化学变化,如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气;“分离”是指将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分开,是物理变化,如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点燃”是物质燃烧前需要的条件,在化學方程式中作为反应条件标注;“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不可作为反应条件。加热和高温都是一种反应条件,“加热”通常是800℃以下,用酒精灯就可达到,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在加热条件进行;“高温”则在800℃以上,一般酒精喷灯才能达到这个温度,如木炭还原氧化铜时需在高温条件进行。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些容易混淆的化学实验术语之间本质的区别,才能区分清楚。
5.教师的术语素养需要提高
(1)教师术语意识薄弱
大部分教师化学术语意识很薄弱,仅仅限制于一些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教师基本不对其他化学术语作任何研究。在教学时教师能使用规范的化学专业术语,但往往不会有意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这些专业术语,学生也大多不会留心教师用了什么样的词语,认为只要听懂教师的表达就可以了,这样就导致不会使用化学专业术语。化学语言是化学思维的直接体现,如果没有化学专业术语,日常语言很难准确、清楚地表达化学思维。
(2)教师自身术语不规范
观摩了很多教师的公开课,平时也随机听课,发现一些教师自身的术语表达不规范。如:用长颈漏斗和锥形瓶进行双氧水分解的实验时,教师解释长颈漏斗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跑了”,准确的表达应是“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跑了”是过于口头化的表达;教授金属的性质实验时,教师把“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成“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硫酸有浓有稀,金属与浓硫酸反应并不产生氢气,这些都给学生作出了不好的示范。因此,教师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规范的化学术语表达,给学生作出良好榜样。
三、初中化学实验术语教学建议
化学实验术语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新知识,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的就是学生学习的心态和教师的教学。
1.渗透实验术语意识,分散教学
教师应从第一节化学课开始就穿插一些化学实验术语,把化学实验术语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采用“哪里出现,哪里教学”的分散教学,学生通过每一个实验不断学习新术语,巩固已学术语,日积月累掌握越来越多的实验术语,对于易混淆的实验术语随时指导学生认识其不同用途或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读”实验的习惯
实验前,指导学生在未学过或不理解的实验术语上作出标记和注解,以便其在实验时体会这个实验术语的真正意义。
3.利用重读和复述等语言学策略学习实验术语
重读会强化焦点信息的知觉认识,而化学实验术语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学的实验术语,教师应适当采用重读策略,加深学生的知觉认识。复述策略是教师利用学案或者特意设计一些问题,学生回答时必须用到化学实验术语,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化学实验术语,加深对实验术语的理解,又锻炼了术语表达能力。
4.利用电教设备,提高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初中时期是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形象思维,学生思维仍以直观为主,理解抽象知识必须在直观的基础上,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实验现象,学生才能准确理解每一个专业术语的含义。首先,可以在幻灯机或投影仪上进行演示实验,通过投影可以确保每一个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实验药品的颜色、状态和真实的实验现象。其次,可以从网上下载实验录像,利用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一些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者利用录像指导学生观察有危险性的实验,将直观的现象和抽象的实验术语结合起来,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抽象术语。
5.教师应提升术语修养
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之余多研究化学专业术语,特别是化学实验术语,体会每一个术语的含义,提升自身的术语修养,争取做到课堂上每一个术语都是准确表达,形成科学、严谨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 林娜.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专业术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 朱雪莲.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现状调查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3] 彭辉.中学化学语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王海燕.化学用语学习中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 朱爱民,张建英.初中学生化学用语常见错误分析[J].教学与管理,1992(2).
[6] 化学教材编委会.化学九年级[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高瑞苑(1988-),女,山西神池人,忻州师范学院生化分析技術研究所助教,硕士;徐爱菊(1971-),女,内蒙古海拉尔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张海容(1957-),男,山西河曲人,忻州师范学院生化分析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