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算”在其中
2017-07-07岑晓芸
岑晓芸
【摘 要】课堂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起点,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算理,在两者之间的不断沟通中开展学习活动,并且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合于生动的活动之中,达到知识的重组和内化;在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进行学习和探索,感受计算所带来的乐趣;通过不断反思计算中的错误,从而减少计算中的错误率。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飞扬。这样,枯燥的计算课也一定精彩。
【关键词】计算教学 情境 亲历 趣味
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更要重视培养相互合作的意识,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却面对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学生的计算能力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现状,并且呈普遍下降的趋势。是机械式的重复练习磨灭了学生原有的创造力,还是新理念的数学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呢?那么计算教学到底该如何进行呢?
一、在活动情境中引“趣”
我们认为,计算课的教学应当设定一些恰当的情境,依据计算内容与学习起点,在适当的情况下引入预先设定的情境,从而使计算融入现实生活中,通过参与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能力。我们在使用教科书提供的教学图片时,更需要深入了解课本的编制意图,在它编制本意的基础上再创新利用,也可依据学生中存在的现实状况,恰当地对课本内容进行改编,运用恰当的课外例题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在计算学习中充满期待,并由此提高学生对学习计算的兴趣。
例如教学二下“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事先在体育活动课时将学生带到操场进行拔河活动,上课时出示如下题目:全班共有48名同学参加拔河比赛,如果每组5人,可分几组?是否有剩余?余几人?你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分法,怎样分配最合理且没有剩余?这时学生便投入到游戏当中,通过数数、分组或列除式(48÷5=9……3)等方式,从而得出可分9组且余3人,将抽象的商和余数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而“怎样分配最合理且没有剩余”这一问题(比如6组、7组、8组、9组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将进行许多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则是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掌握以及巩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不但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课本知识中解放出来,真正达到“学数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生活”的境界。
学习计算需要学生发自内心,自愿而又自然地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习计算,体会计算带来的意义,从而感受到计算的乐趣,这些比教师用心讲解课本知识更加有效果。遇到问题时,学生会用心解决遇到的问题,就不会觉得计算是单调而枯燥的。相反,学生会感受到数学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深深体会到数学计算的魅力。
二、在自主探索里找“趣”
计算课普遍不被学生喜欢,“枯燥乏味”“反复操练”成为了计算课的代名词。如何让学生喜欢计算课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化,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需要对课本内容具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细心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营造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放手大胆做的意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达到预设的目标。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笔算除法(不需进位)”教学片段
出示题目,列出算式12×3。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每人至少找到一种计算方法。于是学生各显身手,得到以下几种计算方式:
(1)12+12+12=36,三个数连加。
(2)利用小棒一一摆放后得到36。
(3)把12分成10和2,三个10相加等于30、三个2相加等于6;30+6=36,先分后加再加。
(4)10×3=30,2×3=6,30+6=36,先分后乘再加。
(5)把12拆解为6和6,然后6×3,最后得到18+18=36的拆解方式。
(6)把一个12拆成2个6,得到12×3就是6×6=36。
(7)列竖式。
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做支撑,有自己获取知识的特殊路径,思考方法也具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在解决12×3=36上使用了他们自己的独特方法。然而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经常依据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来指导学生,牵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这种教学形式怎么可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呢?因此,在对于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其学会独立思考,并独立处理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空间来进行自我展现,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才会有那些不可思议的创新。
三、在算理与算法中添“趣”
在抽象的算法与直接的算理之间,我们应当搭建一座桥梁,比如演示课件或者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且依次完成由“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整个发展过程。
(一)根据对问题的解决,彰显计算的意义
通过对小学的12册数学课本的观察,对新教材与旧教材进行对比,“计算教学”在新教材中的编排体系产生了“质”的改变,它大胆地突破了旧教材中传统计算教学的局面,把“数学計算”与“问题解决”进行有机结合,使得计算教学能够依附在问题解决之上,并让计算意义得到彰显,计算战略得到丰富,计算素养培养也得到落实。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地运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设立一些符合学生兴趣和方便教师运作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并由此喜欢上数学计算。
例如: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可利用多媒体作为平台,播放课件,给学生假设一个虚拟的故事: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一只松鼠找了7颗松果匆忙地赶回家,不小心装松果的布袋破了一个小口,掉了2颗松果。课件上接着便显现了“?+?=7,7-?=?”使用这样的故事情景,能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勾起求知兴趣,达到高昂的学习情绪,每个人都会跃跃欲试。
(二)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有效融合
算理给计算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思维方向,并确保计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算法根据算理为基础,在计算中,使用正确的算法能极快地完成操作,提高了计算的效率。算法与算理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例如:在计算“326+43”时,就是根据数的组成进行演算的。326是由3个百、2个十和6个一组合而成的,43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合而成的,所以应该先相加6个一和3个一,得到9个一,再相加2个十和4个十得到6个十,最后把3个百、6个十和9个一合并得“369”,这是算理。在学生经过研究探索之后,会发现计算中存在的规律,个位数字能直接与个位数字相加,十位数字能直接与十位数字相加,百位数字也能直接与百位数字相加,得到结论便是同一数位的数字只能与相同数位的数字相加,最后合并得到结果。此过程可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最后对计算的过程进行优化处理,让学生主动归纳总结出计算三位数加两位数时适用的计算法则;其算法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
(三)在优化中体现算理个性化
对于数学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处于一个展示个性、生动活泼并能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多样化的算法应作为一大亮点使用在计算教学中。在计算教学中,学生呈现的各种形式的算法,教师不应着急评价,应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选取最优的解题方法。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中的42÷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得到了许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其中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列竖式的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还并不了解这种计算方式。此时,教师便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小棒的形式,一边分小棒,一边进行讲解。最后再利用多媒体把分小棒的经过和竖式方式进行融合:第一次分了什么,怎样写在竖式上?第二次再分了什么,又将怎样写在竖式上?利用课件演示和分小棒,把空洞的抽象思维表现成具体的形态思维,了解竖式的由来,进一步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使知识再次达到重组和内化。
四、在多样化练习中增“趣”
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来自一个良好的情境设置,但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与能否熟练运用知识并不由它控制,对此,教师必须使用适当的时间和练习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训练。在传统的计算教学理念中,教师总是将题海战术作为巩固训练的重要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对计算失去了兴趣,同时背离了教学的意愿。所以,在巩固计算教学时,应开展各类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增强主动性,消除计算所带来的枯燥无味。
例如:在进行“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恰好是早上的第三节课,此时许多学生都已经疲倦。为引起他们的关注,笔者故作神秘地对大家说:“今天,我会告诉你们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字,你们猜这个数字是多少?”此时已激起了所有学生的兴趣,都争先恐后地说着数字。当然没有人能猜对是1089,当笔者说出数字后,学生都发出了好奇的眼光,并要求解释为何是1089。于是,便让他们随便报一个三位数,725,让他们倒过来念,527,并相减这两个数得到198,“你再把得数倒过来读一读,并且把它们两个相加,得数是多少?”(1089)“好,现在你随便举个三位数的例子,按照刚才的顺序算算,结果肯定还是1089。”尽管许多学生都不相信,但是从他们自己所举的例子中都证明笔者说的没错。“老师说的是不是肯定正确呢?你们相互之间再多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出于好奇,学生立即算起来,并且算得又快又准确,就在短短几分钟内,已经不知不觉地算了20道以上的万以内的加减法,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正确率。个别学生还非常有兴趣,下了课仍旧还在验证。就在这样轻松的气氛里,学生增强了计算的能力,也在其中感悟到了算理,大大地避免了机械式训练。
再如:8×1.25÷8×1.25,许多学生都会注意8×1.25,因此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将原式算成10÷10=1。根据这种情况的发生,笔者设立了相应的对比练习。如1.25×8÷(1.25×8),1.25×8÷1.25×8,0.25×4÷4×0.25,0.25×4÷0.25×4等,让学生在练习时作比较,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领悟到计算中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奥秘,需要他们不停地实践和不断地探索。
计算是需要适量训练的,但也不能盲目用题海战术。使用对比练习方法与专项练习方法,针对难点与重点进行练习,然后再使用变式法与归类法进行练习,在練习中发现常见的错误,再根据易错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练习,最后和学生进行交谈与分析,诊断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在针对性的练习中不仅能达到治好病的效果,还能预防病,这个流程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不停地进行反思,不只是“做”那么简单。
总而言之,计算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计算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重要意义,了解何为计算,现实生活中哪些问题需要计算才能解决。通过亲身经历活动、探索、思考、自主分析等过程把握计算方法,尝到计算与思维的快乐,感受学习计算不仅有趣,而且有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枯燥乏味的计算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也让我们拥有了特别精彩的计算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明霞.试论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的处理策略[J].江苏教育,2005(12).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实验小学 31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