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研究的品德学习初探
2017-07-07袁和林
袁和林
【摘 要】品德课程学习的方法众多,其中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可以让品德课程的学习真正实现“学为中心”。具体可从实证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条件、途径和方法、一般流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从而拓展小学品德学习的路径,真正落实“学为中心”,切实提高学习实效。
【关键词】品德学习 实证研究 学为中心
品德学习走过了这么多年,如何提高品德学习实效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为中心”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在实践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学为中心”,切实提高品德学习的实效呢?笔者试图突破传统品德课程教学的局限,将实证研究引入课堂。本文即以浙教版六年级上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中“不和香烟交朋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做一探讨。
一、 实证研究的意义
品德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提倡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自主参与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构建对社会的理解与认识,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这一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通过近几年的思考和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证研究”,即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基于这样的实证研究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且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激发情感,培育意志,使科学与人文走向合流,最终达到知行统一。
笔者在执教《不和香烟交朋友》这一课前,查阅了多份教学设计,观摩了多节现场课,发现大多教师是围绕“吸烟有哪些危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吸烟?”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的。所采用的方法有教师直接讲述、学生查阅资料、通过辨析明理等,方法多样、形式不一,按理教学效果应该是不错的。然而在随后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现实远非想象的那么美好。现将调查所反馈的学生课后仍存在的疑问整理如下。
1.一支烟所含的尼古丁足以毒死一只老鼠,一包烟(20支)所含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头牛。这是真的吗?如果这是真的,有的烟民每天吸一包烟甚至更多,吸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为什么还好好活着?
2.大多香烟装有烟头,它的主要作用是过滤掉烟气中的有害物质。既然有害物质可以被过滤,为什么还让我们不和香烟交朋友呢?
3.吸二手烟比一手烟危害更大。这是真的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即便教师将香烟的危害全部罗列出来,学生还是将信将疑。反思我们的教学,从教师层面来分析,有一个比较凸显的问题就是教师总想把自己所知道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等想方设法灌输给学生。潜意识里,教师总觉得灌输给学生的知识越多,学生获得知识也就越多,行为养成就越好。从学生层面来看,他们获得这些知识,大多是外部主动施加,他们被动接受的,更多的时候仅仅是接受了知识而已。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些道德知识,却没有经历道德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典型的“师为中心”,而不是“学为中心”。因此也就会产生“这些知识是真的吗?”这样的疑问。换句话说,这些知识的信度和效度是存疑的。反映在行动上,学生就会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解惑呢?笔者在教学中引入“实证研究”活动,启发指导学生亲手解剖香烟和吸过丢弃的烟头,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推理,从而产生观念,证实观念,坚守观念。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胜于教师苦口婆心地讲道理。
二、 实证研究的内容和条件
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来探讨品德教学问题并不是要否定、消解、取代原有的思辨、概念分析和推理的研究范式在品德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也不是说探究所有的品德教学都要诉诸实证。为了有效开展实证研究,我们应关注课时教学内容是否具备开展活动需要的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便于实证的问题;二是要有便于获得开展实证研究的材料;三是操作简单安全。
(一)便于实证的问题
这是开展实证学习的前提条件,并不是所有知识、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问题通常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的,或者直接给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品德学习中探究的问题更多是由教师直接给出,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开展活动,获得充分的证据,最后证实或证伪所要掌握的知识。那么,怎样的问题适合实证探究呢?一般来说,用此方法开展学习和研究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偏向于理性的,是可以通過实验活动加以验证的,通常和科学联系比较密切的。比如对香烟危害的学习,就可以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便于获得开展实证研究的材料
这是活动开展的保障。没有合适、易得的材料,活动将成为无米之炊。实证研究需要的条件可分为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两个方面。物质条件主要是指进行实证所需要的材料准备是否方便、易得,同时也要考虑材料成本。比如,进行香烟危害的研究,每个学习小组需要的材料有:没有吸过的香烟一支、吸过的烟头一个、小剪刀或小刀一把、废纸一张。这些材料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容易获得,成本也比较低,便于实证活动开展。
(三)操作简单安全
由于实证研究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实践、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调动人体各种感官来进行学习的,是真正以“学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所开展的实证活动必须简单、安全。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果实证活动难度过大,活动容易失败;如果活动过于复杂,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因此难度过大或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开展学习。再则有安全隐患的材料或工具、有危险性的活动要慎用或不用。
三、实证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实证研究的途径和方法比较多,比较适合品德学科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实验研究,二是模拟实验研究。直接实验研究指的是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选用真实的材料开展实验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获取各种证据,从而形成有证据支撑的实验结论。模拟实验研究指的是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获得第一手真实材料,或是无法真实开展现场研究,而采用接近真实情境或采用类似材料开展研究,进行观察,获取证据,得到结论的研究方法。无论是直接实验研究,还是模拟实验研究,都是基于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过程,在实验中观察现象、收集证据,进而得出有充分证据支撑结论的学习方法。
四、实证研究的一般流程
实证研究活动,一般可以分四步有序展开,即提出实证问题→开展实证研究→交流研讨发现→拓展总结导行。接下来笔者就以《不和香烟交朋友》一课为例,介绍基于实证研究的品德教学流程。
(一)提出实证问题
开展一次实证活动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课堂上使用容易导致拖堂。一节课中实证活动量不宜过大,安排一到两个实证活动比较恰当。如果是两个实证活动,要尽量想办法整合;实在不能整合,可以一主一次。这样可以保证主要活动有充分时间展开,不至于搞形式、走过场。为了保证实证活动有充裕的时间,问题的提出宜短、频、快,开门见山是常用的方法。《不和香烟交朋友》第一环节可以做如下设计。
1.说说你所知道的香烟的危害。
2.谈谈对香烟危害的看法。
3.提出问题:香烟的这些危害是真的吗?
(二)开展实证研究
实证活动因其丰富的活动材料、充分的活动时间、自主的探究形式、多感官参与学习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活动时,很容易出现不守纪律、高声喧哗、场面失控等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实证活动前可出示温馨提示,让学生带着任务按要求去做;活动材料要丰富,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都是活动的主体;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验证,让学生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更要动脑思考。《不和香烟交朋友》第二环节可以做如下安排。
1.出示活动器材:一支没有点燃过的香烟;一个烟民吸了丢弃的烟头;一把小刀或剪刀;一张废纸。
2.明确活动要求。
(1)解剖一支没有点燃过的香烟,观察香烟的结构和成分。
(2)解剖吸了丢弃的烟头,观察一支香烟吸前、吸后的变化。
(3)活动建议:先整体观察,再解剖对比观察,将自己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
(4)活动时间约10分钟。
3.分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三)交流研讨发现
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的证据、自己的推测和结论,并对其他同学、小组的发现提出质疑或补充,形成共识。“不和香烟交朋友”验证活动,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大体会有以下这些。
1.观察没吸过的烟。
(1)香烟由烟丝、烟头(海绵体)、外包装三部分构成。
(2)烟丝是黄色的,烟头是白色的,捏着比较软。
(3)香烟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烟草味道。
(4)香烟大约10厘米长。
……
在交流香烟的结构和成分时,教师适时提供“支架”:香烟的主要生产流程图片,一是地里的烟草;二是烟农收烟叶晾晒;三是切丝;四是包装成烟。从这些图片中,学生很容易就明白烟的来历,并且知道吸烟其实就是吸烟草这种植物叶子燃烧产生的“烟气”。
2.观察吸过的烟头。
(1)燃烧过的烟丝呈黑色,捏着有点硬。
(2)大约剩下2~3厘米,短的只剩下了烟头。
(3)烟头有一股难闻的味道,闻着让人恶心。
(4)海绵体由白色变成了黄色。
对烟头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海绵体起到的作用,明白海绵体之所以由白色变成黄色,是因为一缕缕烟气里藏了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物质,那种难闻的味道大体就是这些黄色物质所散发出来的。这个烟头真的能把有害物质都过滤掉吗?这是学生心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也是关系到吸烟对人体危害到底有多大的最根本的问题。如果真的可以过滤掉全部或大部分有害物质,那么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是很有限的;如果只是过滤掉其中的一小部分有害物质,那么大部分有害物质就会进入人体肺部,进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3.补充相关视频资料。
针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这些疑惑,教师可事先从网上下载两小段视频适时播放给学生看。一段视频过滤烟气。实验者利用吸烟装置将烟气先通过无色透明的水,再排入空气中,这样的装置可以把烟气中的部分有害物质溶解在水里。用这样的装置连续“吸”400支烟后,无色透明的水已经完全变成黑色,再将这部分黑色的水放在金属容器中加热蒸发,最后留在容器底部是一撮棉絮样的黑色物质。前有解剖观察,现有视频证实,经烟头过滤的烟气中依然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被烟民吸入肺中,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这仅仅是20包烟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如果按每天抽一包烟这个量计算,一年中每个烟民吸入肺部的有害物质总量将会是实验所得的18倍。这么多的有害物质进入肺部,我们的肺又会变成什么模样呢?第二段视频是观察肺。医生用内窥镜检查不吸烟者的肺和有20年烟龄烟民的肺。通过内窥镜,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吸烟者的肺布满了黑色的物质,而不吸烟者的肺看上去很干净,没有黑色物质。
在学生自己动手实证之后,再随机观看这两段视频,既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困惑,又能提高学习的信效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教学时,对于香烟的危害,教师已无须再说什么,学生已打心底里对香烟的危害有了直观的认识。
4.达成共识。
(1)香烟由烟丝、烟头、外包装组成。烟民吸的是烟丝焚烧释放出的烟气。
(2)烟头可以过滤“烟”中极少部分有害物质,大部分有害物质会被烟民吸入肺部。
(3)吸烟者的肺部会有大量的黑色物质残留,吸得越多越久,对人体伤害越大。
(四)拓展总结导行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香烟的危害有了“点”的深入了解,但因实证的条件所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关于吸烟危害的知识全部进行验证,为了让学生对香烟的危害有更全面的了解,此时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进行“面”的广泛阅读。内容可包含:“烟”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质,分别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吸烟者在吸烟时,如果是大口连续不断的吸,大约有80%的有害物质会被人体吸入……
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烟中的尼古丁大约20%在燃烧时被破坏了,剩余80%的尼古丁有20%被散发到了空气中,吸入肺中的尼古丁有部分留在了肺里,有部分随呼气被排出体外。这也就是为什么20支香烟中所含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头牛,而许多吸了几十年烟的人还活着的原因。
“点”的深入研究,“面”的广泛阅读,学生对吸烟有害身体健康深信不疑,“不和香烟交朋友”的行为要求深入人心,水到渠成。通过这样的研究学习,还有多少学生愿意往自己的肺里装那一团团黑色的有害物质呢? 显然,没有谁愿意这么做。
实证研究,通过获取翔实的第一手证据材料,形成丰富、严密的证据链,证实或证伪所学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是学生亲耳听到、亲眼见到、亲手操作获得的,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信效度的。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之深才能行之坚,知行统一,水到渠成。这样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学为中心”。
(浙江省安吉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3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