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摔跤吧!爸爸》看小众内容的传播
2017-07-07曹珺萌
曹珺萌
似乎现在才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有点后知后觉了,因为《摔跤吧!爸爸》已经在国内上映了一个月,距离我看完电影也有了半个月之久。
《摔跤吧!爸爸》(以下简称《摔跤》)汇集了很多标签在身上,不同的人對其会产生差异化的看法。对我个人来讲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很好地交代了游戏规则,让对摔跤毫无兴趣并且对规则一无所知的观众能够看懂摔跤了。看似简单的情节交代,成为了电影成功的有力保障。
看过电影的读者们都会记得,在爸爸督促女儿们训练的过程中,影片将摔跤最重要的时间规则和得分规则,以旁白的形式呈现。看似一笔略过,但在前几幕挂上的枪,却在最后一幕打得响亮。因为被情节深深吸引的观众,在吉塔的最后一场比赛中,无一不是死盯着计时器,握紧双拳期待着那个高难度的5分出现。
影片的高潮时,吉塔“如观众所愿”地上演了压哨逆转。而事实上,是观众的情绪被艺术表现手法如愿地调动了。这个调动的基础,就是让观众懂得比赛规则。
别小看这一点,这是一部体育电竞能够唤起观众共鸣的理解基础。只有完全理解主人公在做什么,观众才能找准自己的立场,情绪才能逐步累积。吉塔最后的那个姑且被我称作过肩摔的5分动作在最终作为“制胜一摔”出现,正是因为观众们知道它存在且高难度,但恰恰在那一刻,只有这个动作能够拯救吉塔。
摔跤这一体育项目很可能比许多电竞项目还要冷门,但《摔跤》让人看懂了。一个小众项目,最终在大众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它在最开始就交代清楚了游戏规则,并将故事情节和情感架设在这一坚实基础上无限延伸。这一点,恰恰是电竞内容无法面向大众的最关键的围栏。
如何让圈外人看懂电子竞技,恐怕是电子竞技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的关键。只有看懂,才能更加广泛的传播;只有理解,才能改变公众的看法。否则电竞再火,在圈外人看起来也只是圈里人孤独的狂欢。如果不能负担理解成本,那么买单的永远只能是圈内的一小部分人。想要突破这个禁锢,我们需要让更多人看懂。
如今,电竞输出的内容更多是独角戏,只演给懂的人。大量的赛事内容在制作和转播过程中并没有变得更加易懂,从而无法将圈外观众带入到精彩的场景之中。传统体育赛事的广泛传播是建立在大家对于规则的基本了解上,我们都有共识的是连70岁的老人也知道足球是要将球踢到门中才能得分。因而传统体育的观众比玩家多得多,也有更多人愿意买单。对于电竞这种小众项目来说,长期以来的不被懂得和了解,带来的是更多的故步自封,鲜有突出重围的爆破力。寥寥几次尝试也由于各种因素而浅尝辄止,因而很难奏效。
电竞圈本身具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这其实是自身的优势。在传播上,我们需要更切实有效的手段。在转播制作过程中,降低理解成本才能将优秀的内容展现给更多的人。
以CS为例,对于一些相对外行的观众来说,CS:GO本身的枪械对战较好理解,但是在对战双方来回切换的OB无疑大大增加了比赛的理解成本。近日在北京举办的CS:GO minor赛事中,现场通过多屏幕展示很容易地让观众了解到双方玩家的存活情况。相比起对战屏幕中两侧的存活情况和右上角的阵亡详情,两边更大的阵亡显示显然更加直观和一目了然。这对于高端玩家用处也许不大,但是对于入门玩家或者普通观众来说,较低的理解成本也许更容易让他们明白对战,进而体会到竞技的魅力所在。
越广泛的传播,越需要传播的内容通俗易懂。《摔跤吧!爸爸》的理解基础也许能带给我们几分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