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

2017-07-07吴红霞李荆荆洪永胜周勇聂艳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安徽省城镇化水平

吴红霞,李荆荆,洪永胜,周勇,聂艳

(1.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 湖北省国土资源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1)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

吴红霞1,李荆荆2,洪永胜1,周勇1,聂艳1

(1.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 湖北省国土资源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71)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等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测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的基础上,借助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6.79%,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对城镇化质量的拉动作用较大;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上升态势,由低度失调向多层次协调发展转变,但协调度的整体水平较低,截至2014年仍然有一半的城市处于弱度协调状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具有聚集特征,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今后应将提高人口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开放程度等作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质量;协调度模型;时空演变;安徽省

0 引言

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从1996年的30%上升到2014年54.77%仅用了18年,法国和美国城镇人口比重从25%上升到75%大约用了120年.按照城市发展“纳瑟姆曲线”显示,我国目前和未来几十年的城镇化发展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速度不是城镇化进程的全部内涵[1].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质量不高,会导致诸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乡不协调及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2-3].因此,如何在保证当前城市化高速增长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化质量,保证城市化“质”与“量”协调发展,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4].

国际上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进程的量化测评方面.John Friedmann、Vernon Henderson等许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城镇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甚至赶超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已进入“极速城镇化”阶段[5-6].从国内研究来看,近年来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城镇化质量与其他要素协调性等方面.1)关于城镇化质量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其中叶裕民认为城镇化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现代化,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7];李明秋认为城镇化质量内涵应包括城市自身的发展力量、城市化推进效率及城乡一体化3个方面[8].2)在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方面,大多学者依据城镇化质量的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9-11]方法对其进行评价.3)在城镇化质量与其他要素协调性方面,主要包括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速度、规模或者是其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协调性研究,研究方法有耦合协调度模型[12]、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13]等.

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是衡量两者之间协调程度好坏的量化标准,但目前对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的研究较少.仅限于对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研究[14].研究视角上也尚且没有同时从时、空尺度上对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上,协调度模型虽广泛应用于城市发展与水资源、人居环境与经济、耕地与湿地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研究,但鲜有应用到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分析方面的报道[15-17].目前安徽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30%,2014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9.2%,年平均提高1.48%,超过国家平均增长速度.安徽省作为新型城镇化试点省,面临着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双重提升的艰巨任务.它的城镇化质量如何、能否与城镇化水平协调等,都有待研究.本文中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及开发程度6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加权平均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改善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状况、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

1.1.1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3,7-8,11],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在咨询高校、安徽省发改委等15个专家的意见,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开放程度6个方面共选取28项指标构建安徽省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1).在城乡统筹发展质量准则层中,通过设置差异系数实现各个指标层数据获取.计算公式为yi=1-(ni/ci),其中yi为城乡之间i指标的差异系数,ni为农村i指标的实际值,ci为城市i指标实际值[18].

1.1.2 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 随着城镇化质量研究的深入发展,定量分析方法在城镇化质量测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熵值法是目前定量分析城镇化质量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熵值法是一种比较客观、无需事先检验结果的研究方法[19].本研究中首先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权重;再运用线性加权法对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值及其对应的指标权重进行测算,得到城镇化质量的综合发展指数.具体步骤[13,20]如下:

表1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1)

(2)

逆向指标:

(3)

(4)

(5)

(6)

(7)

式中,m为城市个数,n为指标个数,Xij为第i个城市第j个指标的指标值,max{Xj}、min{Xj}分别表示参评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Pij为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标准化的值,Wj为指标权重,Ci为第i个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

1.2 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模型构建 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是城镇化复杂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内部又包含若干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区域城市化发展.因此,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协调度是研究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借鉴协调度计量模型[14,21]:

D=

式中,D为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指数,Gi为城镇化水平,Ci为城镇化质量,α、β为待定系数.因为安徽省面临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双重任务,两者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所以本文中取α=β=0.5,k为调节系数,k≥2,本文中取k=2.本研究中将一定范围内的协调度归为同一等级,构建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等级(表2).

1.3 数据来源 结合安徽省“十五”到“十二五”规划及城镇化发展态势,将研究时点确定为2005年、2010年和2014年.以安徽省地级市行政区为城镇化质量评价单元,考虑2012年安徽省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巢湖市暂不作为研究对象,共16个地市.人口、GDP、居民收入等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06年、2011年、201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年、2011年、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年、2011年、2015年).地级市性状界线来自1∶50万安徽省行政区划图,借助ArcGIS10.1建立空间数据库.

2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

表3 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及排序

图1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子系统测评结果

2.2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时序演变特征 本文中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常住人口)的比重表示城镇化水平,结合城镇化质量计算结果,采用公式(8)对安徽省2005年、2010年、2014年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进行计算.

2005—2014年,安徽省16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图2),城镇化水平与质量逐渐从较低层次的失调向不同层次的协调发展阶段转变.至2014年,安徽省已有13个地市摆脱弱度失调,进入较高层次的协调发展阶段.其中,省会合肥协调度指数从2005年的0.693 5提高到2014年的0.861 2,协调度类型从低度协调转为高度协调,其协调度始终位列16地市之首.

2005—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表4),协调度指数上升较为缓慢.2005年,一半以上的城市协调度处于“失调”的水平;2010年,协调度达到中、高度协调水平的仅有合肥和芜湖两个城市;2014年,协调度达到中、高度协调水平的只有合肥、芜湖和马鞍山3个城市,16个地市中仍然有一半的城市处于弱度协调水平,宿州、阜阳、六安3个地市仍然处于弱度失调水平.

表4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

图2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动态变化

图3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空间格局

2.3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空间演变特征 根据前述时序演变特征,借助ArcGIS10.1获取2005—2014年安徽省16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空间格局图(图3).由图3可知,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即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地域差异.分别计算2005年、2010年、2014年城镇化水平与协调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926 8、0.703 1、0.698 4)、城镇化质量各子系统测评值与协调度相关系数(图4),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质量各子系统测评值基本均与协调度呈正相关关系,且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与协调度相关系数最大,说明各地市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质量越好,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也就越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越高,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也就越好.由此可见,安徽省16地市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及城镇化质量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等级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2005年,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达到“协调”等级的只有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淮北、淮南和蚌埠7个地市(图3),这与安徽省16地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排序结果较为一致(表3).根据上述城镇化水平、城镇化质量各子系统测评值分别与协调度呈正相关关系可以推断出,该7个地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协调度较高,协调度类型相对处于较高等级.滁州、安庆、黄山、阜阳、六安等9个地市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间接影响了人口、社会、生态、城乡统筹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失调”等级.总体来说,2005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等级整体偏低,差距明显,等级较低的城市呈片状分布在淮北平原、皖西及皖南山区.

图4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子系统测评值与协调度相关系数

2010年,安徽省16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等级空间分布变化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宿州、亳州、阜阳、六安、宣城5个地市协调度等级有所上升.池州、安庆、黄山3个地市从不同程度的“失调”上升至弱度协调等级.马鞍山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被芜湖超越,一方面由于芜湖充分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材料三大支柱产业,经济与社会发展质量得分较高,致使芜湖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提升至中度协调等级.“十一五”时期,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皖北发展三大战略平台建设的推动下,省会合肥经济圈联动发展成效显著,既带动周边地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自身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协调发展也进一步凸显,协调度从低度协调等级转变为中度协调等级.

2010—2014年,淮北、亳州、蚌埠、滁州、宣城5个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等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仅蚌埠达到从弱度失调向低度协调等级的转变.“十二五”期间,马鞍山积极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机遇,推进“港城一体”、“钢城一体”及“一江两岸”协同发展,一方面大大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社会发展质量成为拉动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主要力量;另一反面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带来大量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外开发程度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城镇化水平至2014年达到63.90%,基于此,马鞍山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由2010年的低度协调提升至中度协调等级.芜湖、合肥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仍处于中、高度协调等级,极度协调等级城市个数依旧为0,说明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普遍不高,并且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3 结论与讨论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关系达到极度协调是最佳的理想状态.本文中从人口、经济、社会等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在分析城镇化质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2005—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呈小幅上升态势,16地市之间城镇化质量存在差距,但差距逐渐减小.各地市城镇化质量6个维度的发展状况显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对城镇化质量的整体增长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他4个维度的发展较为缓慢且波动较大,进而造成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各地市之间城镇化质量地域差异较大,仅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4个城市城镇化质量一直位列前4,宿州、阜阳和六安3个地市城镇化质量基本排列倒数3位.

2) 2005—2014年,安徽省16个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趋势,城镇化水平与质量逐渐从较低层次的失调向不同层次的协调发展阶段转变,但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至2014年,16个地市中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弱度协调等级的城市仍然占据一半.

3)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存在聚集特征,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即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地域差异.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较高,宿州、阜阳、六安协调度较低,其他地市介于两者之间,这与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

4) 安徽省16个地市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及城镇化质量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存在明显时空分异特征.今后应将提高人口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开放程度等作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1] 陈明星, 叶超, 周义. 城市化速度曲线及其政策启示——对诺瑟姆曲线的讨论与发展[J]. 地理研究, 2011, 30(8): 1499-1507.

[2] 方创琳. 中国城市化进程亚健康的反思与警示[J]. 现代城市研究, 2011(8): 5-11.

[3] 杨璐璐. 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 35(1): 68-75.

[4] 王德利, 方创琳, 杨青山, 等. 基于城市化质量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判定分析[J]. 地理科学, 2010, 30(5): 643-650.

[5] Friedmann J. Four these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6, 30(2): 440-451.

[6] Henderson V.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what ques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3, 8(1) : 47-71.

[7] 叶裕民. 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1(7): 27-31.

[8] 李明秋, 郎学彬. 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软科学, 2010(12): 182-186.

[9] 周克昊, 刘艳芳, 谭荣辉. 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11): 1510-1518.

[10] 吴建民, 任国荣, 丁疆辉. 县域城镇化水平综合测评及其动力构成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 31(3): 81-86.

[11]李磊, 张贵祥. 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发展质量[J]. 经济地理, 2015, 35(5): 61-65.

[12]郭施宏, 王富喜, 高明. 山东半岛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34(3): 72-78.

[13]张春梅, 张小林, 吴启焰, 等. 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1): 16-22.

[14]李江苏, 王晓蕊, 苗长虹, 等.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14, 34(10): 70-78.

[15]王新敏, 石培基, 焦贝贝, 等. 敦煌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潜力协调度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 22(3): 203-209.

[16]刘定惠, 杨永春. 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7): 892-896.

[17]张春丽,佟连军,刘继斌. 三江自然保护区耕地与湿地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3): 343-347.

[18]陈鸿彬. 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2): 62-65.

[19]胡志强, 段德忠,曾菊新.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6(6): 487-494.

[20]张荣天, 焦华富. 泛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化[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 30(6): 75-81.

[21]韩玉刚, 曾贤忠. 皖江区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测度和发展趋势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6): 910-916.

(责任编辑 郭定和)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level and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WU Hongxia1, LI Jingjing2, HONG Yongsheng1, ZHOU Yong1, NIE Yan1

1. College of Urban & Environmental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2.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d Resources in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1,China)

Taking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quality of 16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in 2005, 2010 and 2014 was analyzed empirically by the coordinative degree model. In terms of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we mainly considered six aspects, which including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degree of opening.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1) The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Anhui Province showed a slightly upward trend and the whole growth rate was 16.79% from 2005 to 2014, and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re the powerful driver of the urbanization quality growth. 2) The coordinated degree between level and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were generally on the rise for all regions, and it gradually from lower level of disorder to different level of coordination. However,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coordinated degree is relatively low, until 2014, half of the cities were still in a state of weak coordination. 3) The coordinated degree of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quality between region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ace, and it had a certain characteristic of spatial aggregation, showing “two high and two low”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it should regard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egree of opening and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level and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in the future.

level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hui Province

2016-12-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534)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CNU15A02049、CCNU16JCZX09)资助

吴红霞(1992-),女,硕士生,E-mail:2604193975@qq.com;聂艳,通信作者,副教授,E-mail:nieyan@mail.ccnu.edu.cn

1000-2375(2017)04-0376-09

F291

A

10.3969/j.issn.1000-2375.2017.04.009

猜你喜欢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成长相册
张水平作品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家乡的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