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国两制”:两个主义对话对接、对抗对决的智慧选择

2017-07-07杨允中

侨园 2017年6期
关键词: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特色

文 杨允中

“一国两制”:两个主义对话对接、对抗对决的智慧选择

文 杨允中

“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澳门基本法》第五条

杨允中简介

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教授、《“一国两制”研究》主编,澳门特区推荐法官的独立委员会成员、经济发展委员会顾问、澳门学者同盟创会会长、澳门经济学会会长、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副会长、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监事长、澳门文化传媒联合会会长、澳门仁协之友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曾任第九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第一和第二届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第二任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天津市政协委员、澳门大学校长高级顾问兼澳门研究中心代主任、《澳门研究》主编、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

先后发表法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论文逾400篇。主要专著有《澳门与澳门基本法》《“一国两制”与现代宪法学》《论回归意识》《澳门基本法释要》《澳门百科全书》(主编),《“一国两制”:实践在澳门》《“One Country,Two Systems”and the Macao SAR》《“一国两制”与澳门成功实践》《论正确实践“一国两制”》《论“一国两制”澳门实践模式》《我的“一国两制”观》《Anotações à Lei Basica Da RAEM》《“一国两制”百科大辞典》(主编),《澳门特别行政区常用法律全书》(主编),以及《转型中的澳门经济》《澳门与现代经济增长》《外国经济学家辞典》(主编)《论澳门产业转型》《Macau─a Model of Minieconomy》《微型经济:定位与发展》《澳门2020─未来20年远景目标与发展策略》《微型经济与微型经济学》《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Mini-Economies》和多项大型研究报告主持人。

一、前言

搞清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特征,搞清楚两大基本社会制度的优与劣、是与非,并探索两者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原则与举措,是“一国两制”基础理论或“一国两制”理论研究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推动“一国两制”正确实践的必要条件和有效保障。

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近二十年“一国两制”实践已经令人信服地表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争夺,不仅在当代即使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持续存在;与此同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人类精神文明特别是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优化升华的求同存异、对立统一思维,已经给信奉传统模式、传统理论、传统体制的传统型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以及普通民众展示出一幅别样现实:看似誓不两立的两大主义可以在特定历史与社会条件下以和平和谐氛围直接对话对接。

由从世纪之交的1997年和1999年两个标志性年份,“一国两制”在港澳特别行政区全面实施开始,这个新型历史车轮正风雨兼程,在地球东方留下了一条令人无比震撼、叹为观止的创新型制度优化轨迹。

二、何谓社会主义、何谓资本主义

(一)基本定义

社会主义,通常指科学社会主义,当今两大基本社会制度之一。《辞海》给出的解释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它的上层建筑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牛津进阶双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确信所有的人应属平等,金钱及财产亦应平等分配的一种政治理念。”

资本主义,是当今两大基本社会制度之一。《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动、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牛津进阶双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生产资料为私人(非国家)占有并用以进行营利的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现代资本主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亦即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与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减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作为邓小平理论基础之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系指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即“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表明从20世纪40年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百年时间,也就是说,这个初级阶段至少要持续到21世纪中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

现代资本主义泛指二战后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基本特征包括:所有制结构上,以私人集团资本股份所有制为主体,并存国家所有制、中小资本所有制、跨国集团所有制等;阶级结构上,白领阶层数量增加成为雇佣劳动者主体,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福利政策与社会保障的建立令劳资关系趋于缓和;对外经济关系中,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普遍化,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互相渗透、互为支撑令经济全球化成为常态。种种迹象表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在国际地缘政治中仍是较多国家的选择,其生存力、竞争力仍然不低,故社会主义全面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十分漫长的遥远目标。

(三)共同属性与本质差异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两大基本社会制度共生共存从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算起已有整整一个世纪历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因发展阶段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可以在不同历史阶段做出不同选择,也可以做出不同否定。人们不难观察到,不仅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令人惊异的跌宕起伏,在号称发达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其政治制度依然千差万别。但是在现代条件下不同国家即使所选社会制度不同,相互间仍然存在具实质性、基础性的某些共同属性:一是都要有效维权,既要维国权又要维民权,不容忽视自身民族尊严;二是都要真诚爱民、坚持政权民主性,既要开明开放,扩大民主,更要时刻关心广大民众的衣食住行。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国家性质的根本区别是“公”与“私”的价值认定与行为取向间的差异:社会主义强调“公”字,即强调公有制为主体的运行机制,资本主义强调“私”字,即强调私有制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前者是“一公二共”,即在经济基础方面,主要社会财富或生产资料由国家通过国有制企业占有,鼓励多种形式所有制共同发展,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逐步达成共同富裕,在上层建筑方面公权力由工人阶级通过其先峰共产党掌握;后者是“一私二资”,即在经济基础方面全力维护私有私营,维护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天经地义,在上层建筑方面是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或代理人掌握国家公权力,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不容否认,两大社会制度之间曾经有过以敌视、对抗、斗争为主轴的交往历史。时至今日,有条件在国际事务中呼风唤雨的西方资本主义超级大国政客依然迷信霸权主义和美国中心主义,妄图凭藉在全球范围内仍具某些相对优势的国力、军力以及自命不凡、高人一等的霸主心态,继续主宰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其实,地球虽然不大,但不仅可以容纳现有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谐共存、互利共赢,而且可以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角落都能各展所长、各得所求,令相互间平等尊重、互信互利、共建共享,成为新世纪新时代的文明生存法则。

放眼当今全球形势,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不可抗拒的大潮流大趋势,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顺之则兴,逆之则衰。这是不应动摇不应偏离的基本认知,但两大社会制度之间对垒的长期性、对抗的复杂性、对话的必要性、对接的互益性,同样也是双方都应理解、都应据守的判断基础。“主权平等,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国际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仅分别代表两大社会制度的中国和美国之间要懂得和则两利、斗争两伤的浅显道理,而且所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信奉不同制度的大小国家、大小民族都应尊重、遵循当代人类文明业已积累起来的基本认知:远离战争、远离歧视、告别贫穷、告别愚昧、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和谐包容、共同进步。当然,中美关系作为当今全球范围内最大双边国际关系,格外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只要遵循2017年2月两国元首关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的共识,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就是可以期待的。这中间,双方应致力两个超越:一是超越社会制度的不同,二是超越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

三、中国道路、中国发展——具强烈东方哲理智慧的成功探索

(一)中国和平崛起与文明进程提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正确认识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中国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社会现实出发。

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便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改革开放关键时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判断,关于“姓资”“姓社”的辩证认定,关于发达不是资本主义专利的主张,令中国这艘社会主义巨轮及时拨正航向,全速前行。

改革开放这38年令中国初步和平崛起,过去2001年-2015年这15年中国经济增长6倍,其中“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达305%,居全球第一,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为74.4万亿元(11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仍居首位,高达33.2%。与此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中国认知、中国思维、中国智慧的主权平等、和平和解、公理正义、开放包容等大国关系准则和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新发展观、新一体化、新全球化,正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良好形象。

这项巨变不仅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自身的山河面貌,也深刻地改写了中国人的思维常态;不仅空前地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对外影响,而且也为提升民族自尊自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正能量。

走上改革开放新路的中国人从上到下普遍地经历了一次空前深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洗礼,越来越多的人懂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也是行动纲领,是奋斗目标,也是实践规律。它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人类智慧的提升,但它不应也不可能终结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普适性超出近一个半世纪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影响力。“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在拥有5000年东方文明丰富积累的中国大地上,为推翻旧制度和内忧外患付出过巨大代价,夺取政权后为探索发展道路亦交出过不轻的学费。但肯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肯于坚持中国独特国情,最终毕竟找出并走上一条真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长、完善之路。一个人口逾10亿、国情十分复杂的发展中大国历经30多年奋斗一跃成为经济总量超10万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至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8000美元),期间脱贫人口逾7亿(占全球脱贫80%),实现由普通贫困经一部分先富达到初步共同富裕,中国业已成为总数不低于2亿的全球最大中产阶层国度。这表明在一个人口、面积均超越欧盟28个国家之和、国情之复杂超越世界上任何角落、任何国家的东方大地上发生的巨变,业已并继续改写着人类文明进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效应与价值在全面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是1982年10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所首创并倡导。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当然,这也可以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方化、时代化最新最高成果的邓小平理论的一项核心内涵。

根据中共十八大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大板块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点,也是最具时代特征与东方特征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分别加以理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权威的解释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样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权威的解释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权威的解释是:“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包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准则。

中共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总”字已把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发展目标和路向指引规定得十分具体、十分完备,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东方化、中国化的重要标志,更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走向成熟化的重要标志。

(三)维护正能量正效应

历史地看,中国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一是强调求同存异、团结和谐,二是坚持自强不息、励精图治。辩证地看,中国人、中华民族的高智商是善于逆境开拓、精于矛盾转化,在永无止境攀登过程中既实干又巧干,在开放开拓、同国际最高标准接轨时匠心独运,展示自身智慧与才华。人们不应忘记,为了探索适于自己国情的发展之路,中国也走过弯路,也交出了不轻的学费。所以,尽管中国已初步摸索出一条适宜于本身国情民情的前进目标及实践路径,但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冷静冷静再冷静,务实务实再务实,因为未来攀登的路仍然艰险,内部有复杂的二元国情、外部有围阻堵截的“敌情”。

当代中国初步和平崛起的壮观现实令人信服地表明:它所选择的发展路径是必要而正确的,它所坚持的制度保障是科学而有力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对“一国两制”科学性与生命力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特别行政区居民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多一点了解、深一点认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重要与必要。其实,每个人都已列举多项理解与感受,但以下四点似乎不可越过: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开放型社会主义,又是创新型社会主义,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同时肯于自我完善、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认识论并遵循普遍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创造奇迹最大、改变面貌最快的社会主义,是推行“和”文化,倡导互相尊重、平等交往、互利共赢,承诺永不称霸的社会主义;

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二元经济与二元社会国情,不回避现存矛盾,并力求客观理性加以回应的社会主义,是当代最正统、最权威的社会主义。

四、“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殊途同归示范

“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邓小平30多年前早已认定:“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就是实事求是。”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或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方化、时代化的一大突出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创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划时代创新成果,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是社会主义中国依宪依法建立的新型地方行政区域;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中央政府直辖的地方政权;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外交、国防事务的地方;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央政府行使对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委任权并接受定期述职的地方;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其依宪制定基本法并负责对其立法事务实行监督的地方。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维护主权、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下,在历史背景特殊的局部地区保留其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地方,是作为国家一级行政单位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终审权的地方行政区域;当然也是传统优势和“一国两制”优势叠加,发展潜质与发展空间十分集中与突出,居民基本权益保障充分与爱国爱区核心价值观稳定提升的新型政权构成和新型社会生态、新型发展模式,是其所属居民与全国人民构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地方。

总之,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同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但这不表明可以把“一国两制”政治制度同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划上等号。生活在特别行政区的居民大多从可见可闻的社会现实中直观而具体地感受到,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态,全新的运行机制,全新的发展模式,它既不是百分之百的广义资本主义和原有资本主义,也不是国家主体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集两大社会制度优势于一体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政治是“一国两制”政治,经济是“一国两制”经济,文化是“一国两制”文化。

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正式定型推出后便引起全球轰动。世纪之交香港、澳门正式回归,“一国两制”作为基本国策进入全面实践迄今已近20年,其创新性质与正面形象已逐渐为国人和世人所熟悉、所认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用创新思维推动更高水平实践,更应是有作为政党、有作为民族的行动纲领。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活生生的现实有力地向国人和世人证明:

其一,“一国两制”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国策,是推进国家和平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安排;

其二,“一国两制”是与国家主体部分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步构成的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现代社会主义认同资本主义合理存在前提下对其利用、改造、驾驭,使之为我所用、为我服务的成功演示;

其三,“一国两制”是最具代表性、最典型“中国特色”,是符合当代特别行政区居民意愿、利益与要求,同时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长远利益与共同期盼的关键性举措;

其四,“一国两制”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重大突破,是科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而必然的智慧选择。

因而,“认定‘一国两制’是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与时俱进划时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方化、时代化历史进程的一项典型标志,毫不夸张,当之无愧”。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一国两制”为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预见性、普适性提供了绝佳的佐证。这场在理论、制度、观念等领域体现多重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镌刻着十分显眼的中国印记,闪现出东方文明的光芒。“这是史无前例的求同存异、互利互赢,这是令人震撼的对立统一、质量互换”。

五、结语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国两制”事业,是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基本社会制度对话对接、对抗对决中异军突起、如日中天的新生事物,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有史以来最具暴发力与震撼性的创新实践。它不仅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同时也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东方化、时代化具有令人信服的验证实例。

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感到十分庆幸,因为我们国家的跨越式快速发展及其发展理念的日趋成熟已令其逐渐成为国人与世人共同受益的巨大动力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内涵正进一步扩大,国家形象和影响力的上升从未有像今日这样令人目不暇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祖国大家庭中,身负验证“一国两制”科学性与生命力的特别行政区必然能越走越顺、计日程功。

作为当代特区人,我们天天生活在验证新制度新生活方式的前沿阵地,我们就是“一国两制”事业的验证行为主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助于非特区人包括国人与外人对“一国两制”正确理解,我们所作所为、所言所行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正相关。

我们对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貌深感鼓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蒸蒸日上引以为荣,我们更以站在“一国两制”创新实践前沿,让这项基本国策的正确验证逐步落实,让“一国两制”的验证实践更具可比性、可视性、可感受性,而深感自豪并心存感恩。

事实证明,我们国家的制度选择与路径认定是正确的、可行的,我们特区的“一国两制”设计定位与发展策略也是正确的、可行的。在50年不变第一个1/3时间段,澳门的实践成效是跨越式的、来之不易的。毫无疑问,珍惜现实、珍惜已有进步要不忘初心、要坚定自信、要继续走好未来的实践征程。

猜你喜欢

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