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让人找回初心的地方
2017-07-07周军
文 周军
老挝:让人找回初心的地方
文 周军
在东南亚的众多国度中,有一片容易被人遗忘的净土,它与著名的旅游国家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相邻,是一颗东南亚旅游市场中毫不逊色的尚未被开发的明珠,那就是——老挝。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笔者踏足这块小乘佛教盛行的土地,发现经历了多年战争硝烟和孤立隔绝后,老挝以其自然风光与独特的风情,迷醉了旅游者。
万象凯旋门
老挝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亚洲大陆和南洋群岛之间,东接越南,南接柬埔寨,西邻泰国,西北达缅甸,北与中国“共饮一江水”,是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境内山峦起伏,森林密布。人文景观多姿多彩,文物古迹众多。
一
在贯穿老挝全境的13号公路上摇晃约8个小时,我们抵达了南康河和湄公河交汇处的琅勃拉邦市,它曾是老挝数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已有千余年的历史。1995年,古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老挝第二大城市,法国殖民时代的建筑依然在使用,寺院依然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布施”(化缘)是琅勃拉邦保持了数百年的传统之一。作为游客,第二天清晨5点钟,我们特地起了个大早,赶到西萨旺冯路街边,准备感受这一佛教僧侣保持的习俗。这里是旅游区,鲜有住户,路边摆满施舍物品。一排排旅游团队沿街排开,大约东方既白时分,寺院鼓声响起,如听到集合号般,身披袈裟的僧人开始列队,长长的队伍如金色长龙,自香曼寺缓缓走来。只见一队队的僧侣光着脚,身着统一的橙色僧袍,每人肩上挎着肩带及腰的饭钵,老老少少,蜂拥而至。依据导游的指点,施舍食物的人则虔诚地或跪或坐在地上,好奇地体验着古老的传习,刚刚蒸出来的糯米饭或者盒装牛奶、饼干、糖果、矿泉水,纷纷进入了僧人的锡钵之中。僧人随手将多余的食物放入身边孩子或穷人的筐中,算是佛家对贫困儿童的慈悲。作为受施舍者的僧人在接受给予时,高高站立,表情严肃,为信徒和游客们祈福,然后缓步离去,正可谓站着化缘,跪着施舍。一切都在此中无声地进行,数百年如此。
布施的队伍颇为壮观,这场游客、旅行社自编自导的施舍活动持续半个多小时,一些游客实在跪不住只好起身站着施舍。身后的小商贩则不停地催促施主再购买些施舍食物。
很佩服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和尚如意化缘,小贩痛快赚钱,那些穷苦的孩子也得到了众多的食物。旅行社安排了一项新奇的活动,让游客如愿以偿。不用政府花钱,既展示了琅勃拉邦传统风貌,也使多方受益。
晨间布施的橙色神圣和寂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夜市丰富的地摊和美食,同样不容错过。到琅勃拉邦的老外,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必然去一个专供外国人购物的夜市。市场在市中心的普西山下,离皇宫博物馆不远,每到夜晚,各个摊主迅速到位,马路市场很快形成。在这里,买东西要会砍价。漫天要价,漫天还价,不要不好意思。黄皮肤是这样,白种人也是这样,而且技高一筹。语言不通没事,拿着计算器按按键就行。摊主按数字,你不同意,再按,直到双方满意,ok——成交。
作为曾经的王权中心,寺院、僧侣、民居、湄公河及城南约30公里的光西瀑布和湄公河上游20多公里的巴乌溶洞群等,都是我们留恋的地方,这可能就是琅勃拉邦的魅力—— 追寻到流失的过去。
二
同样经历约8小时的颠簸,早晨6:30分大巴抵达了小城般的首都——万象。
万象地处湄公河中游的左岸,自16世纪中叶澜沧国的塞塔提腊国王从琅勃拉邦迁都于此后,这里逐渐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孔发风瀑布
琅勃拉邦的布施
好景不长,缅甸人、暹罗人和中国清朝军队轮番攻入万象,澜沧王朝的分崩离析让这座“檀木之城”元气大伤。
在政治动荡的60年代,万象遭遇了两次政变,70年代初的万象几乎是一座空城。
1975年底,巴特寮占领万象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间谍满天飞的夜总会最先被取缔,继而又有集体化运动。90年代,万象终于有了起色,大兴土木,重建道路,大力发展交通设施。
在万象,首先要瞻仰的是标志性建筑凯旋门,这是60年代后期模仿巴黎凯旋门而建。凯旋门截住了以主席府(法国殖民时期的总督府)为起点通往塔銮佛塔的澜沧大街,这里花团锦簇、游人如织。城门下的喷水池是中国政府援建,引得游人纷纷围拢照相。
登上凯旋门,整个万象尽收眼底。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繁华街区,街宽路净,树茂花艳。路上汽车很少,更没有蝗虫般的摩托车流,相比“东海之滨”的上海,万象可谓静如处子。
从纪念碑的制高点俯瞰整个城市全貌后,我们来到了建成于1566年的塔銮,它的外部用金粉涂抹,金光灿灿,塔内不能进入,因为存有珍贵的释迦牟尼的胸骨舍利。主塔周围还有30个小塔。围着塔銮顺时针方向转三圈,走着走着,内心渐渐变得虔诚起来。
万象最多的建筑是寺院,除去玉佛寺、西萨格寺等少数几个寺庙外,均不收门票。湄公河沿岸的街区,寺院一座挨着一座,米赛寺、西盟寺、欧得寺、因秉寺、香温寺、昆塔寺个个色彩斑斓,绿树成阴。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寺院内竟有小学校,早晚众多小学生进进出出寺院大门,真是一幕令人匪夷所思的景象。
万象最值得参观的寺院是玉佛寺,作为曾经的皇家寺院,玉佛寺地位很高,但规模很小,仅一个花园、一座大殿。大殿正门雕刻精美,外围四周是不俗的石雕和石刻,外观总体很有气势。大殿内存放着一尊高大的玉佛,可谓国宝。园外有一来自石缸平原的石缸,比想象的小些。石缸阵,又称为千缸阵,是老挝至今最神秘的所在,它散落在老挝东北部偏远的川圹省省会丰沙湾查尔平原上,与英国巨石阵、智利巨石人像和南美的石人圈一起并称“世界四大石阵之谜”。
万象最奇特的地方是与泰国隔河相望,大概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首都会选择这样的位置。因是枯水季节,河床大片沙土裸露,仅远远靠泰国一侧,有一条细细的银带在阳光下闪烁,空旷的河滩给人以错觉,好像走下大堤,可以步行到对岸的泰国。落日西沉时分,在湄公河畔散步是件很惬意的事情。走在高高的大堤上,看晚霞染红天边,看孩子们在干涸的河床上玩耍,看对对情侣相依,看金色袈裟悠然飘过……
三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湄公河,从北至南在接近老、柬边境的地方,有约50公里长的河道比较宽。雨季到来时,最宽的地方达14公里,是湄公河在老挝境内最粗的一段“腰”。旱季河水退落,这段“宽腰”会出现数以百计的小岛。如果把小渚、沙洲都算上,数量过千,当地人略加夸张地把这块区域称为“四千美岛”。
四千美岛上有3个适合旅游的小岛,东孔岛及其姊妹岛屿东德岛和东昆岛,我按照在万象邂逅的上海同乡董文佳小姐推荐住在西方背包客集中的东昆岛BOUNPHAN GH河景房。最主要,毗邻的“快乐小厨”老板是来自香港的毕先生,可以吃到可口的中国饭菜。
19世纪末,法国人曾在这里修建船闸、运船轨道和牵引车等设施,用以运送木材和矿石。40年代后,这些设施已全部废弃而成历史陈迹。
岛上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出岛需坐船,一幅与世隔绝的慢生活画卷。这里并没有什么绝美的美景,也没有称之为世界遗产的必游地,这里有大片的原始乡村风貌,有最淳朴的老挝本地居民,保留原始风貌和本地特色的小饭馆、咖啡馆、小酒馆,还有分散在岛上的绿色丛林,岛上树影婆娑,木屋草屋掩映其中,每日的日出日落令人心旷神怡。租一辆自行车晃荡晃荡骑过连接东德岛和东昆岛之间的法国大桥,《早安,琅勃拉邦》男女主角曾在这座没有护栏的桥边用餐。
遇到某个小摊,买上一点当地的水果,喝上一杯果汁,或者在小饭馆吃个老挝饭菜,然后躺在屋前吊床里捧上一本书或看或睡,优哉游哉。黄昏时分,和来自世界的旅人们,用夹生的洋泾浜英语配合着肢体语言喝着老挝啤酒看着夕阳落入湄公河里,晚霞晕染天际,白昼散去,我们也散去。
东昆岛上景点较多,里皮瀑布、法国人留下的小火车、伊洛瓦底江豚……
湄公河下游河段位于老挝和柬埔寨边界处的孔发风瀑布,据称是东南亚最大的瀑布,宽10公里,洪汛落差15米,枯水落差24米。虽然,气势没有中国壶口雄伟,但其婉约和宽度却和广西德天瀑布有的一比。景区内没有设置围栏,可以一直下到岸边的岩石上,去聆听弥天的轰响,寻找惊心的感觉。在这样的激流中,竟还有当地渔民在撒网捕鱼。
四千美岛的日子里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什么比得上独自举杯酣畅与夕阳同醉更幸福的事情,一只小舟轻漾湄公河上,晚霞为衣,河水为床,和衣而入梦,一片和谐与静谧……
四
从东昆岛出来,我在纳卡桑渡口原路北上抵达位于湄公河及支流色敦河交会处占巴塞省的首府巴色,占巴塞省是老挝西南部的一个省,占巴塞王国曾是老挝南部的一个王国。巴色是老挝最南端的大城,1905年由法国人所建。巴色在10—13世纪间是高棉吴哥王朝的统辖地,其出口收入来自波罗芬高原的咖啡和茶叶。
在街上慢慢细品,宁静小镇确有独特之处。街中心的喷水池周边开阔大气,不同于陋巷的粗俗雕塑。街道两侧的法式建筑配上精心修剪的花园,令人赏心悦目,其中的两座在几十年前还是皇室官邸和寝宫。
小镇从昔日的辉煌到今日的宁静,一草一木沉浸了历史的雨露,一砖一瓦述说着时光的变迁。一杯冰可乐、一本闲书,一张吊床或一把躺椅,便可在这无人打扰的“皇城”打发掉闲适时光。
来到巴色的观光客,主要的目标便在距其约50公里、老挝著名的佛教古刹——瓦普庙。瓦普庙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坐落在海拔1200米的普帕萨山山腰,规模宏大,老挝人把它与柬埔寨吴哥窟媲美,称为印度支那的两大古迹。
相比吴哥窟,它有些小巫见大巫。瓦普庙建筑完全是吴哥的风格,但布局略不同。寺庙依山而建,顺地势自然分成三层六阶,不像吴哥堆土而修,生生靠人力造出个须弥山。
山前一条青石步道直达庙宇,台阶步道两旁有几尊狮子雕像和那伽雕像。仅就第一层看,当年的规模应该不小。中层是两个砂岩亭阁,分立两侧,猛看与吴哥建筑如出一辙,但破坏严重,看上去随时都可能倾倒。工人们正在修补旧门上层断裂的石雕,电锯毫不留情地将精美雕刻的石板断面切割找平,再用其他切割下的砂岩填补,颜色差距甚远。第三层建筑位于半山,需要爬过陡峭的台阶。越往上坡度越大,有时台阶只容半只脚。
勉强站立的湿婆林伽圣殿,精美的门雕石刻尚清晰,但内中却供奉着一尊佛像。站在圣殿前俯瞰山下,遥想当年的盛况应该还是很壮观的。这里有路通往吴哥,两地间往来应该频繁。今日,瓦普庙留世的建筑太少了,远不能与吴哥相比。倒是景区入门处的博物馆内收藏有一些绝美石雕,下山后去此处逗留还是很值得的,不光是因为艺术品,还因为有空调和冰镇饮料。
五
旅行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场奔赴远方的修行……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一样,老挝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6℃,分旱季和雨季,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为旱季,其余时间属雨季,对旅行者来说,旱季是游玩的黄金时节。
按照文佳的提示,从沙湾拿吉车站沿着9号公路向东抵达车邦以东20公里悠闲恬静的班东村。先前,举世闻名的“胡志明小道”的一条重要支线从此穿过。“胡志明小道”这个名字当年是由西方媒体叫出来的,越南称之为“中央走廊”,听起来给人一种神秘感。人们只知道它是越、老边界和越南、柬埔寨边界崇山密林中的一条运输线。这条小道的起始、长度以及具体路线外界谁也说不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期间,北越始终未承认其存在,美军也拒不承认轰炸过这条小道,与常人理解截然相反的是,“胡志明小道”并没有一条固定不变的具体路线,也不是一条狭窄的小路。1959年5月5日,根据抗美斗争的需要,越南中央军委决定正式开辟一条向南方运输的道路,这是支援南方的“战略路”,它是越南南北方一条炸不断的“大动脉”,是被美国人称之为“胡志明小道”的秘密补给线。
一直到战争结束,美国始终无法阻止“胡志明小道”向南方运送兵力和作战物资。越战结束时,有近百万北越军队以及大量物资,50万吨的货车、坦克、武器弹药都是沿着这条小道输送出去的。不过,“胡志明小道”的损失也是惊人的。直到如今,未爆炸弹药问题仍然困扰着相关非政府组织。在沙湾拿吉、沙拉湾、塞公以及阿速坡,老挝美国联合小组仍然继续搜寻着在战争中失踪的美军士兵的下落。人们认为,在老挝失踪杳无音信的美军士兵有八成已沿着“胡志明小道”去了其他地方。
……
对生长在湄公河流域的东南亚人来说,老挝人民的生活显得闲散安逸了些。他们更喜欢随性自在、没有多少利益纷争的慢生活,以及用善心去祈祷生活的美好,“努力”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即便是史上历经战争和被殖民,他们仍然保持着这份宠辱不惊的从容和淡定。
在老挝人质朴幸福的微笑中,你能温暖地感受到一片善意、一抹温柔,随即,慢慢让自己的内心松弛下来,去信赖,去善待,去融化自我,静悟生活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