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
2017-07-07屈宝香侯艳林
向 雁,屈宝香,侯艳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休闲农业·
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
向 雁,屈宝香※,侯艳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目的]休闲农业是北京旅游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可持续发展对“十三五”时期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特征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促进北京市城乡交流、实现农民增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主要对2006~2015年北京农业观光园、民俗旅游等2种主要休闲业态的总体现状、经营主体数量、从业人数、经营收入、接待人次等的时空演化开展定量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 加紧文化创意元素融合; 加速“互联网+休闲农业”布局等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的建议。[结果]北京的休闲农业呈现四大特征:(1)农业观光园的“产品消费外扩与食宿消费内聚”趋势并存,合力影响北京农业观光园时空演化进程; (2)民俗旅游呈现以“空心化、亲自然”为特征的持续性远郊热,生态涵养发展区民俗旅游发展持续巩固; (3)休闲农业市场邻近性的优势渐弱,休闲农业总体呈向外部扩散趋势; (4)休闲农业对自然旅游资源的依附性趋强,旅游自然资源富集区休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结论]北京部分农业观光园出现增速放缓,收入大幅下降的局面,农业观光园转型发展需求迫切; 北京近10年民俗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但民俗旅游经营户的经营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仍相对较低,需对民俗旅游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作进一步提升。
休闲农业 特征 对策建议 北京市
0 引言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1]。据不完全统计, 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整个产业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2]。
北京依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构筑“近郊-远郊平原-远郊丘陵-远郊山区”地域特色鲜明的休闲空间体系,以及“一区一色”“一沟(村)一品”“新业态聚集区”等发展模式,形成了包括乡村民俗、观光休闲农业、会议会展、温泉养生和度假休闲等在内的多元化的休闲业态[3]。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京郊乡村发展创新的前沿阵地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015年北京郊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十二五”初期2011年的1.4倍[4]。但目前北京休闲农业进入发展停滞期,游客接待和经营收入的数量和质量停滞不前,效益与规模没有同步增长,急需转型升级。
1 北京休闲农业现状
1.1 农业观光园
农业观光园是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村特有的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资源,从事观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观赏、采摘、垂钓、休闲、体验、旅游等功能的单位,以及依靠农业资源聚集带动起来与观光活动连为一体的配套餐饮、住宿、健身、娱乐等服务的单位。具体包括观光种植园、观光养殖园、观光垂钓园、观光采摘园、观赏园和大型综合性观光园等。
1.1.1 北京农业观光园总体概况
2006~2015年农业观光园数量波动情况较小,基本维持在1300家左右。高峰时期从业人员波动较大,先从2006年的5.282 8万人,以4.9%的速率降至2010年的4.256 1万人,后增加至2013年的5.040 6万人,而后又下降至2015年的4.261 7万人。单个农业观光园平均高峰就业人员波动较大, 2006~2010年从43人,减少至32人,平均每个园区减少达11人; 2011~2012年快速增至38人, 2013~2015年跌至每个园区32人,农业园区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乏力。
2006~2012年接待人次除2007年和2010年增速较快,其余年份均维持中速稳健增长态势,至2013年接待人次增速骤降并出现负增长情况。观光园平均接待人次从2006年的0.98万人次,逐年增至2012年的1.51万人次,年均增长达到7.66%, 2013年后出现下降, 2015年跌至1.43万人次。
除2008年外, 2006~2012年经营总收入保持高速增长, 2013年发展停滞, 2014年跌幅达8.92%, 2015年稍有反弹。观光园平均经营收入从2006年的85.28万元逐年增至2012年的209.51万元,年均增长达到20.81%, 2013年后也出现发展停滞, 2014年跌至191.54万元, 2015年增至198.11万元。游客在农业观光园的人均消费从2006年的86.65元,逐年增至2012年的138.56元, 2013~2014年增长停滞并出现大幅下降(表1)。
总体来看,除2008年外, 2006~2012年,农业观光园发展情况良好,游客接待和经营收入均呈稳步发展,但在2013年前后进入发展停滞期,而后更是出现发展衰退现象,农`需转型。
表1 2006~2015年北京农业观光园数量、 从业人员、接待人次、总收入情况
年份农业观光园(个)高峰期从业(万人)旅游接待(万人次)经营总收入(亿元)200612305.28281210.610.49200713025.13921446.913.15200813324.93661498.213.58200912944.95041597.415.24201013034.25611774.917.80201113004.60381842.921.72201212834.89061939.926.88201312995.04061944.427.36201413014.70881911.224.92201513284.26171903.326.31 数据来源: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1.1.2 北京农业观光园数量空间分布
农业观光园区域分布不均,西北部分布相对集中,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特点,并随年份呈现出由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延伸的态势。农业观光园数量最多的昌平、怀柔和平谷均超过150个,数量最少的朝阳和丰台不足20个,且增减幅度在10~20个之间变化,但海淀区园区数量下降趋势明显。北部农业观光园发展快但波动也大。全市大多数农业观光园在2013年前后进入发展停滞期,甚至出现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大幅下降的现象,尤以房山、大兴、昌平、朝阳等区表现最明显。而位于东北部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密云、平谷则保持了较好发展,延续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密云虽然2013年后出现游客量下滑,但仍保持了经营收入增长的态势,发展质量有较大提升(图1)。
1.1.3 北京农业观光园经营情况空间分布
2007~2015年接待人次最多的平谷和密云, 2015年接待人次分别达到431万和316万人次,占全市比例22.63%和16.60%。2015年接待人次最少的海淀只有31万人次,接待人次较少的还有门头沟、海淀和延庆。从增长速度上看,平谷一直保持一定的增速,其他各区有增有减(图2)。
图1 2006~2015年北京市域各区农业观光园数量分布变化情况
图2 2006~2015年北京市域各区农业观光园旅游接待人次变化情况 注:各区折线图起止年份为2006~2015年,下同
农业观光园经营总收入最多且增速最快的分别是朝阳区、昌平区、平谷区、密云区, 2015年4区总收入之和16.2亿元,占全市的61.56%。丰台、海淀、延庆、门头沟的经营收入最少,收入均未超过1亿元。2006~2012年全市农业观光园效益均表现良好,但2013~2014年总体出现增速放缓,多数区域甚至出现负增长局面(图3)。
图3 2006~2015年北京市域各区农业观光园总收入变化情况
2006~2015年游客人均消费总体呈增长趋势。除丰台区外,位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农业观光园的平均收益和人均消费均有较大增长,朝阳区农业观光园发展质量提升最突出,人均消费、平均收入和接待人次常年居全市首位。位于城市发展新区的园区平均收益和人均消费增加程度差异较大,其中通州及昌平等区的增长最明显,近十年取得较好的发展。生态涵养发展区旅游资源条件较好,其农业观光园的接待人次、人均消费和平均收入总体呈逐步增长趋势,发展质量提升较大。但较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农业观光园经营水平总体相对落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全市农业观光园的平均收益和人均消费水平总体上随着至中心城区距离增加而衰减(图4)。
图4 2006~2015年北京市域各区农业观光园平均经营收入情况
1.1.4 小结
总体来看,北京市农业观光园在2013年前后出现增收难且发展停滞的局面。从各区农业观光园经营收入来看,以朝阳区为代表的位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农业观光园,经营收入中餐饮住宿和其他收入占比最大,约75%~78%; 采摘和产品收入占比较小,仅12%~14%。2013年前后,采摘和农产品收入出现年均13.93%的大幅度下降和餐饮住宿与其他收入的小幅波动,但总体仍能在市保持较高收入水平。以通州为代表的位于城市发展新区的农业观光园,经营收入中采摘和农产品收入占比最大,餐饮住宿和其他收入次之,约55%~75%; 2013年前后,采摘和农产品收入出现收入减少现象,年均下降4.23%,其收入占比迅速从2012年的75%,下降至2014年的55%; 餐饮住宿与其他收入出现年均44.91%大幅增长,其收入占比迅速从2012年的19%,增至2014年的38%。以平谷区为代表的位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农业观光园,经营收入中采摘和产品收入占比最大,约84%~90%,并以年均15.68%的增速保持高速增长; 餐饮住宿和其他收入较小,仅7%~14%,并且持续下降。北京农业观光园呈现“产品消费外扩与食宿消费内聚”的趋势,两种演化趋势形成的合力影响着农业观光园区的发展。
1.2 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指以郊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方式为特色,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为游客提供农业观光、采摘、垂钓、烧烤、娱乐、住宿、餐饮等服务的一种旅游形式。
表2 2006~2015年北京民俗旅游经营情况
年份旅游接待(户)高峰期从业(万人)旅游接待(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万元)200687261.8253982.53.652007103232.07501167.64.96200891511.94211205.65.29200987051.97901393.16.09201079791.68561553.67.35201183961.82321668.98.68201283671.87051695.89.05201385301.95781806.510.2201488632.14931914.211.25201589412.23132139.712.86 数据来源: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1.2.1 北京民俗旅游总体概况
2006~2010年民俗旅游接待户数量波动较大,在2007年高增长之后, 2008年出现大幅下跌, 2010年跌至7979户; 2011~2015年民俗旅游接待户数量波动不大, 2012年略有下跌,其余年份均保持低速增长。2006~2010年民俗旅游高峰从业人员数量波动较大,这一时期发展趋势与民俗旅游接待户发展趋势类似。2007年高增长之后, 2008年出现大幅下跌,并在2010年跌至1.685 6万人。2011~2015年民俗旅游高峰从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增至2.231 3万人。
2006~2015年民俗旅游接待人次持续增加, 2008和2012年增速较小,其余年份均保持6%以上的中高速增长。年户均接待人次从2006年的1126人次,逐年增至2015年的2293人次,增加了1.12倍。与此同时, 2006~2015年民俗旅游总收入持续增加, 2007~2011年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 2012年后也保持10%以上的增速。户均经营收入从2006年的4.18万元,增加至2015年的14.38万元,10年增长了2.44倍(表2)。
1.2.2 北京民俗旅游接待数量空间分布
民俗旅游接待户数量最多的平谷、密云、怀柔和房山4区每年均超过1000户, 2015年这4个区总户数占全市的62.33%。2015年接待户数最多的密云首次超过了平谷达到2060户。数量最少的朝阳、海淀和顺义均不超过50家,其中朝阳区仅有5家(图5)。
图5 2006~2015年北京市域各区民俗旅游接待户数量情况
图6 2006~2015年北京市域各区民俗旅游接待人次变化情况
图7 2006~2015年北京市域各区民俗旅游总收入变化情况
1.2.3 北京民俗旅游经营情况空间分布
2006~2015年,密云、延庆、平谷和怀柔的民俗旅游接待人次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2015年分别达到45.95万、45.54万、44.32万和24.61万人次,4区接待人次总和达到全市的74.98%。人次最少的朝阳、顺义和通州, 2015年接待人次仅有0.09万、2.52万和2.72万人次(图6)。
北京民俗旅游总收入总体格局及态势与民俗旅游接待人次保持一致。2006~2015年,密云、平谷、延庆和怀柔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2015年总收入分别达到2.91亿、2.82亿、2.60亿和1.71亿元,四区收入总和达到全市的78.17%。总收入最少的朝阳、顺义和海淀, 2015年分别为7.2万、114.3万和264.7万元。再看民俗旅游经营收入构成情况,平谷和密云民俗旅游收入中占比最大的餐饮收入分别为75.16%和71.51%,其次住宿分别为13.50%和25.13%,农产品销售占比分别为11.34%和3.37%。近年民俗旅游各项收入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增幅最大的餐饮和住宿均超过15%(图6、图7)。
民俗旅游接待人次和接待户平均经营收入较好的区县与北京山水型旅游资源市域分布特征一致,集中在密云、怀柔、平谷、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等区[2]。并且山水共享的复合形态旅游自然资源更集中的密云、怀柔、平谷、延庆等区民俗旅游发展最快,虽然个别区出现短暂发展停滞,但总体仍呈快速上升趋势。不过昌平、房山2区的民俗旅游经营情况波动较大。东南部远郊区域民俗旅游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仍落后于北部地区。城近郊区域民俗旅游发展相对缓慢。总体来看,北京民俗旅游时空演化呈现“空心化、亲山水”的趋势(图8)。
图8 2006~2015年北京市域各区民俗旅游接待户平均经营收入情况
1.2.4 小结
由于其天然的经济、亲民特色,民俗旅游在中低端市场取得了丰硕成果。北京市民俗旅游发展情况各区差异较大,北部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较好,其民俗旅游经营收入在休闲农业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区,延庆区在2015年甚至达到79.52%。民俗旅游户均经营收入、人均消费各区之间差异不显著,同时民俗旅游接待户数量与民俗旅游经营状况相关性也不显著,民俗旅游经营情况良好并未有效拉动接待户数发展。目前北京市民俗旅游总体经营水平仍然较低,需对民俗旅游休闲业态进一步丰富与升级。
2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特征
休闲农业是北京旅游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传统农业功能的深入拓展,也是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更是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5]。但北京休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乡村、造福农民依然任重道远。
2.1 观光园业态的产品消费外扩与食宿消费内聚趋势并存
北京农业观光园业态消费趋势地域分异日益显化,总体呈现“产品消费外扩与食宿消费内聚”的趋势,两种演化趋势形成的合力影响着休闲农业园区发展。休闲农业采摘与农产品消费呈现逐步向生态涵养发展区扩展的趋势,消费半径逐步扩大并向生态涵养发展区集中,给城市功能拓展区与城市发展新区农业观光园采摘与产品收入带来竞争压力。但城市功能拓展区与城市发展新区食宿与其他消费逐步收缩与巩固,给城市功能拓展区与城市发展新区农业观光园发展带来机遇,也给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观光园带来一定的影响。
2.2 民俗旅游呈现“空心化、亲自然”的持续性远郊热
北京市民俗旅游分布“北多南少”,并呈现向北部生态涵养发展区持续巩固的时空演化趋势。民俗旅游发展情况较好的主要位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区,而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民俗旅游则发展相对较慢。以平谷区和密云区为例, 2011~2015年民俗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速近7%,旅游经营收入年均增长近14%。可见,居民远离城区,体验原汁原味民俗旅游需求旺盛。
2.3 休闲农业市场邻近性的优势渐弱
北京市休闲农业以本地市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在农业观光园方面,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较近,其农业观光园的游客人均消费和园区经营收入均显著高于生态涵养发展区,但农业观光园的平均游客接待数量却总体低于生态涵养发展区。在民俗旅游方面,位于不同城市功能区的民俗旅游人均消费和园区经营收入总体情况差异不显著,但距离主客源市场较近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民俗旅游接待人次总量和户均接待量却显著低于生态涵养发展区。北京市休闲农业市场邻近性的优势更多地表现为邻近市场的观光园业态的消费水平和经营收入更高,而对增加休闲农业的游客吸引力和提升民俗旅游消费水平方面的效用较小。由于经济发展、交通工具与道路的改善,使得出行休闲半径扩大,居民选择远距离休闲的出行方式比重变大。
2.4 休闲农业对自然旅游资源的依附性趋强
北京市农业观光园总体数量波动不大,基本维持在1300家左右。但农业观光园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西北部分布相对集中,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特征。休闲农业旅游接待和经营收入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密云、怀柔、平谷、延庆等区,与北京山水型旅游资源富集区分布特征一致。东南部远郊区域民俗旅游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仍落后于北部地区。山水共享的复合形态旅游自然资源对于游客的吸引力更大。
3 北京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2013年前后,因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导致各类果品、服务的政府采购和公务消费急剧减少,加之由于“产品消费外扩与食宿消费内聚”两种演化趋势的合力影响,造成部分农业观光园出现增速放缓,收入大幅下降的局面,农业观光园转型发展需求迫切。民俗旅游一直定位中低端市场[6],近10年民俗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但民俗旅游经营户的经营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仍相对较低,需对民俗旅游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作进一步提升。
3.1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
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是休闲农业参与者出游的普遍动机和主导诉求[7]。农业观光园增速放缓,收入大幅下降及民俗旅游经营户的经营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仍相对较低。因此,一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土文化挖掘、特色项目培育、人员素质提升、创意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策划等方面开展工作,追求返璞归真的“食尚”以及绿色养身的“新宠”,满足客源主体需求。二要通过对项目自身吸引力、质量及种类或相关配套服务体系、获知渠道、宣传力度、消费价格等进行全方位打造,以丰富的体验项目,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历史遗迹,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消费群体,开拓休闲农业的市场供应与客源市场[8]。三要逐渐着眼于世界,依靠自身资源优势与北京首都宏观环境的有利条件,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立足自身特色,吸引更多优势发展要素和国内外高端产业落户,打造国际特色休憩品牌。
3.2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
由于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北京市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度分布情况,基本呈现北多南少的特点,休闲农业对生态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水体较为丰富、河段较多的市域南部可以借助永定河与京杭大运河的知名度,通过河段生态景观保护性开发与休闲农业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建立京郊沿河生态休闲带,使之成为南部水域风光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引擎,以解决市域南部资源数量较少,吸引力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北部由于山水型旅游资源与长城遗产带重合度较高,带动了生态度假村落发展。但北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旅游自然资源的倚重与很多其他旅游热点相重叠,加重了对当地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压力[9],需要在休闲农业开发中予以重视。
3.3 加紧文化创意元素融合
文化内涵不足是京郊休闲农业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北京休闲农业总体经营水平仍相对落后,文化正是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突破目前瓶颈的一个关键因素。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但也不是无所作为。要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文化升级,一是挖掘和活化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展示乡土文明,传承农耕文化; 二是积极发展创意农业,以产品创意、节庆创意、园区创意、产业创意、功能创意为载体,提高农业的文化附加值和休闲农业吸引力; 三是开发利用农村民俗文化资源,逐步使京郊民俗文化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一大卖点与核心[10]。
3.4 加速“互联网+休闲农业”布局
面对2000余万北京市民的强大需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把握机遇,加速“互联网+休闲农业”布局,发挥互联网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互联网+”更广泛深入地融入全市休闲农业开发中,全面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一是继续完善北京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北京乡村旅游等主题网站,鼓励休闲农业园区建立专属主题网站,提升品牌形象。二是继续发挥百度地图平台作用,及时调整、更新、完善,确保数据资源的准确性,实现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并继续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实现主要休闲农业旅游点标注全覆盖。三是鼓励休闲农业经营者利用网站、APP、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网络平台,以精美立体的方式开展产品推介、信息推广。四是鼓励休闲农业经营者利用淘宝、天猫、京东、美团、大众点评等网站发展电子商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五是鼓励休闲农业经营者建立刷卡、互联网支付、电子优惠券等多种途径便捷的消费方式,扩大休闲农业的交易规模。六是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者“互联网+”能力提升计划,提升从业者对互联网的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1]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文集,2007:174~181
[2] 陈晓华.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引导好发展好.农村工作通讯,2016,(13):6~10
[3] 赵雅萍,吴丰林.京郊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2013~2015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222~235
[4] 李享,张雪梅,李鹏亮.“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旅游业综述.2016年北京旅游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13~30
[5] 王琪延, 马瑜.北京乡村旅游升级转型研究.2013~2015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88~200
[6]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中国休闲农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7] 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8] 蒋颖, 聂华.休闲农业市场客源行为分析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江苏农业科学,2014,01:405~411
[9] 赵建彤.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北京:清华大学,2014
[10]范子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升级:背景、路径与对策.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报,2016,30(1):5~10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DEVEIOPMENT IN BEIJING*
Xiang Yan1, Qu Baoxiang※, Hou Yanl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Leisure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Two major leisure activities, i.e.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and folk tourism in Beijing,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two major leisure activities, using the data of overall situation, the number of business entities,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operating income and tourist reception numbers from 2006 to 2015,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Beijing′s leisure agriculture. Firstly, product consumption and accommodation consumption together influenc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Secondly,folk tourism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way from the center, close to nature ",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continued to be consolidated i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Zone.Thirdly,leisure agriculture had the general trend of external diffusion.Finally,leisure agriculture depended on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area of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had obvious advantage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Beijing, it put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to further improve leisure agriculture in Beijing: speeding up the market-oriente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ccelerating the layout of "Internet + leisure agri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creativity elements.
leisure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s; countermeasures; Beijing city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432
2016-10-08
向雁(1989—),女,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通讯作者:屈宝香(1961一),女,北京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粮食问题、农产品布局和农业规划研究等。Email:qubaoxiang@caas.cnzizhu
*资助项目:农业部项目“我国农业资源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建设”(2130104)
F323.4
A
1005-9121[2017]042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