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

2017-07-07王太祥吴林海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4期
关键词:干旱区农地西北

王太祥,王 腾,吴林海, 3

(1.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 832000;2.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3.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持续农业·

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

王太祥1, 2,王 腾2,吴林海2, 3

(1.兵团屯垦经济研究中心,新疆石河子 832000;2.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3.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目的]试图找出我国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制定该地区农地利用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测算西北干旱区“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农地利用的碳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理论探究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继而对农地利用碳排放零增长的时间节点进行了预测。[结果]西北干旱区农地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缓慢增长”两阶段变化特征,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此基本一致; 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响应关系显著,以弱脱钩效应为主; 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子中,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的成效最为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略有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论]西北干旱区有望在2017年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虽在短期内可能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但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仍占较大比重,农业碳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西北干旱区 农地利用 碳排放 脱钩理论 LMDI模型

0 引言

近年来,各国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密集地展开一系列磋商。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旨在形成一个现实、公平和有效的全球碳减排计划,来共同应对森林资源过度砍伐和化石原料大量使用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但与会各国在“责任共担”问题上未达成一致意见。经过与会各国的不懈努力,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就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等发展中国家关心的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后,与会各国经由2011年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12年多哈气候大会、2013年华沙气候变化大会及2014年利马气候大会的多次合作与博弈后,最终在减排目标、资金援助等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共识,并于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气候新协议”。气候变化大会的持续召开昭示着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了温室气体增加[1],且这些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二、三产业等主导部门[2],但农业被证实是全球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排放源[3],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高达14%[4]。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生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量的17%[5],其中农地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34.29%[6]。2015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呈递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的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而农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有效抑制农业碳排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当前,学术界对于农业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量的测算、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以及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响应关系等方面,例如Jane M.F.Johnson[7]、李俊杰[8]、文清和田云[9]、张大东等[10]探讨了农业碳排放的产生机理并对农业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 Xiong[11]、贺亚亚[12]则运用LMDI方法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并指出农业经济发展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李国志[13]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李颖[14]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农业碳排放与农业产出间呈现密切地正向相关关系,且农业产出每增加1%,农业碳排放量将增加0.69%。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农业碳排放展开了研究,但现有文献多侧重于农业整体碳排放的测算,对农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较少; 且在研究对象上,鲜见系统地研究人少地多、生态环境脆弱的连片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的文献。而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农民收入中均占有较高比重。加之农民出于增加收入和科学种田技术的缺乏,农地利用活动间接或直接引起的碳排放量不可低估。基于上述认识,文章以LMDI模型和Tapio脱钩理论为主要工具,实证分析影响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探究各影响因素对西北5省区农地利用碳排放脱钩的贡献程度,力图找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制定我国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表1 农地利用主要碳源碳排放系数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农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

农地利用碳排放包括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的碳排放,以及翻耕破坏土壤有机碳库,导致大量有机碳流失形成的碳排放*农业灌溉过程会消耗一定的柴油,考虑到农业灌溉同农用柴油碳排放计算的重复性,因此,该文没有将农业灌溉指标纳入碳源体系。。碳排放的测算公式为:

C=∑Ci=∑Ti·δi

(1)

在(1)式中,C为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i为碳源类型,Ci为各碳源的碳排放量,Ti、δi分别为碳源的投入量及其对应的碳排放系数。其中,各排放源的碳排放系数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1)。

1.1.2 脱钩弹性计算

(1)脱钩e值计算

以Tapio脱钩模型为基础,对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进行分析,构建如下弹性脱钩模型:

(2)

公式(2)中eCO2,PLA表示脱钩弹性,CO2、PLA分别表示为农地利用CO2排放量和农业总产值。

(2)Tapio脱钩指标体系

图1 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 “脱钩”概念模型

在图1中,脱钩类型共有8中[17]。其中Ⅰ为弱脱钩,ΔCO2>0,ΔPLA>0, 0≤e<0.8; Ⅱ为增长连接,ΔCO2>0,ΔPLA>0, 0.8≤e≤1.2; Ⅲ为增长负脱钩,ΔCO2>0,ΔPLA>0,e>1.2; Ⅳ为衰退脱钩,ΔCO2<0,ΔPLA<0,e>1.2; Ⅴ为衰退连接,ΔCO2<0,ΔPLA<0, 0.8≤e≤1.2; Ⅵ为弱负脱钩,ΔCO2<0,ΔPLA<0, 0≤e<0.8; Ⅶ为强负脱钩,ΔCO2>0,ΔPLA<0,e<0; Ⅷ为强脱钩,ΔCO2<0,ΔPLA>0,e<0。

1.1.3 农地利用碳排放的LMDI分解方法

相比其他分解方法,LMDI分解法具有路径独立、残差为零、增强模型说服力等独特优势,在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基于此,该文运用LMDI方法对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CO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遵循LMDI分解框架,对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CO2排放进行如下分解:

(3)

在公式(3)中,CO2为农地利用CO2排放总量; PLA为农业总产值; AGRI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P为农业从业劳动力总量。EI、CI、SI分别表示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农业经济发展因素。

(4)

公式(4)中:ΔCEI、ΔCCI、ΔCSI、ΔCP分别表示各因素变化CO2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值,表达式为:

(5)

综合式(2)和式(4)可得到扩展的农地利用CO2排放总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模型:

(6)

公式(6)中,eEI、eCI、eSI、eP分别是各效应对应的分脱钩弹性指标。

1.2 数据来源和处理

该研究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耕地面积、农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农业从业劳动人口数据均出自1991~2015年西北五省各省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采取插值法予以填补。其中,农用化肥施用量为折纯量,翻耕面积以各省区当年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为准,农业从业劳动人口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计。为了使历年产值具有可比性,以1990年为基准年,将各年份农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换算成实际总产值。

2 测算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特征分析

2.1.1 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特征比较*该文所指的碳排放量为CO2排放量,下文同。

表2 各时期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量情况

时期碳排放量(106t)合计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九五”时期48.8783.27215.69312.8530.76081.456“十五”时期55.2403.73119.93013.7770.74893.427“十一五”时期72.2436.26427.61917.7950.816124.737“十二五”前四年75.6008.32932.14319.3070.711136.090合计251.96021.59795.38563.7323.035435.711年均增速(%)4.5787.5727.2444.4941.1805.238

依据碳源系数和碳排放测算公式,该文定量测算了各时期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量(表2)。从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看,我国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由“九五”时期的81.456×106t增至“十二五”前4年的136.090×106t,年均增速达到5.238%。

从碳排放结构看, 1996~2014年间化肥、农膜和柴油产生的碳排放量达到411.077×106t,占总排放量的94.346%,其中化肥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57.83%。从碳排放增长速度看, 1996~2014年间各类碳源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分别实现年均增长率4.578%(化肥)、7.572%(农药)、7.244%(农膜)、4.494%(柴油)、1.180%(翻耕),其中农药碳排放年均增长速度居首。

从“九五”到“十二五”时期,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因碳排放增速差异可将这一时期划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导致该阶段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据统计, 1996年我国西北干旱区耕地面积为1142.5万hm2, 2010年为1215.7万hm2,年均增速达0.45%。第二阶段是在“十二五”期间,该阶段碳排放量增速放缓,大规模水土开发得到有效遏制,农用物资增速明显回落,加之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客观上减少了农地利用的碳排放量。

就具体省区而言,碳排放量最多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九五”时期的26.643×106t增至“十二五”时期的50.241×106t,累计引发154.579×106t的碳排放。其次是陕西省,碳排放量为140.454×106t。而碳排放总量最少的是青海省, 19年间碳排放总量仅为8.511×106t,不及新疆的1/15。

2.1.2 农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比较

图2 1996~2014年我国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强度

表3 西北干旱区各时期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 增长响应关系特征值及脱钩状态

年份ΔCO2/CO2ΔPLA/PLAe值关系判断“九五”期间0.4610.2262.037增长负脱钩“十五”期间0.1470.1850.796弱脱钩“十一五”期间0.3350.6630.505弱脱钩“十二五”前4年0.0910.3240.281弱脱钩

如图2所示,我国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呈上升趋势。1996年我国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为1.282 t/hm2,2014年上升为2.730 t/hm2,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289%。就各省区而言,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西北干旱区总体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基本一致,均呈现上升态势。碳排放强度居于首位的是陕西省,由1996年的1.578 t/hm2上升至2014年的3.708 t/hm2, 19年间碳排放强度翻了一倍多,年均增速为4.861%; 其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年均增速达到3.384%。而碳排放强度整体水平最低的是青海省, 2014年的碳排放强度为1.084 t/hm2,不及陕西省的1/3水平。可见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

2.2 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响应关系分析

根据脱钩弹性计算公式,得出西北干旱区“九五”以来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状态(表3)。“九五”以来,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类型主要是增长负脱钩和弱脱钩,其中以弱脱钩为主,表明农地利用碳排放增速低于农业经济的正向增长速度。尽管“十五”以来,各时期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均呈现弱脱钩状态,但对应的e值明显下降,由“十五”期间的0.796降到“十二五”前4年的0.281。其主要原因在于3个方面:(1)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后,农业生产总值稳步提高; (2)国家对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业技术的持续性投入,大幅度提高了农用物资的利用效率; (3)农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效益初显,以及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升等均减缓了碳排放增速。

2.3 基于LMDI模型的CO2排放成因分析

基于LMDI模型、所获取的原始数据和前文测算的历年农业碳排放量,得出西北干旱区农业碳排放的因素分解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各因素的脱钩e值贡献率(表4)。

表4 西北干旱区各时期农地利用碳排放因素分解结果及其e值贡献率

106t,%

农业生产效率因素有效抑制了西北干旱区农地碳排放的增加,是促进农地利用碳减排的关键性因素。在过去的19年间,西北干旱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地利用的碳减排。相比于“八五”时期,“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农业生产效率因素累积实现了39.986×106t的碳减排,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得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年均减少2.105×106t。分时期看,“九五”至“十二五”时期,农业生产效率由碳排放驱动因子转变为碳减排驱动因子,且“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期间碳减排效果最为明显,年均分别减少4.761×106t和6.308×106t。分省看,在这一阶段内,陕西省农地利用中由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导致碳排放减少了20.037×106t,碳减排效果最突出,其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减少了10.216×106t的碳排放。

整体上看,农业产业结构对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减排略有贡献,但不同时期的贡献值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九五”及“十二五”时期农业产业结构对农地利用碳排放贡献为正值,“十五”及“十一五”期间的贡献为负值。西北干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增长迅速是农业产业结构对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减排贡献呈现波动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测算, 2006年西北干旱区蔬菜、瓜果种植面积为114.3万hm2, 2013年为173.3万hm2,年均增长6.120%。蔬菜、瓜果种植面积的扩大使得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生产物资投入力度加大,从而间接带来了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增加。然而,增加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压缩大宗农作物面积又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对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贡献的变化为正值,说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导致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与“八五”时期相比,“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农业经济发展因素累计引发了160.625×106t 的碳增量。其中,“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农业经济因素引发的碳排放增量依次为12.888×106t、25.042×106t、59.580×106t、63.155×106t。分省区中,经济因素的驱动作用导致碳增量处于前三位的省区依次是陕西(60.513×106t)、新疆(44.188×106t)、甘肃(33.704×106t)。数据表明,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是以大量农业投入为前提条件的,这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地利用碳减排。与“八五”时期相比,“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劳动力因素贡献了47.195%(37.921×106t)的碳减排。其中“十二五”期间,劳动者数量变化导致农地利用碳减排成效最为明显,实现碳排放年均递减7.980×106t。在各省区中,碳减排效果最突出的是陕西省, 19年间累计实现碳减排19.208×106t,其次是甘肃省,碳减排量为7.462×106t。呈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近年来西北地区加快了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从业人员明显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地利用的碳排放。

2.4 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零增长时间节点预测*需要说明的是,农地利用虽具有碳源与碳汇的双重属性,但考虑到农地利用碳汇量测算标准不统一、研究范式不成熟等约束条件,该文暂不对农地利用碳汇量进行测算,仅假定“九五”至“十二五”期间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汇量保持不变。

表5 西北干旱区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零增长的时间预测模型

研究区域数据拟合结果西北干旱区公式:ΔCO2=-0.3432×t3+11.1853×t3-94.0369×t+263.8425R2=0.9097;Adjust-R2=0.8917预期碳增量为0(ΔCO2=0)的时间节点:t=21.518

为进一步探究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厘清碳排放零增长或负增长的时间节点,该文选择1996~2014年农地利用碳排放变化量(ΔCO2)作为被解释变量,时间t作为解释变量*该文的时间变量用t表示,并采取如下赋值方法,即t=1, 2,…, 19。,运用Matlab(R2014a)软件构建农地利用碳排放模型进行预测(表5)。预测结果显示,西北干旱区有望在2017年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即2017年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可能与2016年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持平,这一预测结果与现实基本吻合。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虽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但碳排放增长量却持续下降,由2011的2.462×106t下降至2014年的1.726×106t。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干旱区虽在短期内可能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但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仍占较大比重,农业碳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3 促进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3.1 树立低碳农业意识,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树立低碳农业意识、倡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促进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减排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提高农民对低碳农业的认识和理解; 要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 要通过政府的规划和投入,建成不同类型的低碳农业示范区; 要提供便利低碳农业的投融资手续,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化解低碳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

3.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因地制宜,依托西北干旱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向。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布局特色农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带。根据西北干旱区气候特点,运用农业先进生产技术,重点发展优质商品棉、高端畜牧业、特色瓜果和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带动贮藏、加工和运输等相关产业,催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农业转型与增收。

3.3 借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用物资利用效率

通过因素分解发现,农业生产效率是抑制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关键性因素,其效率的提升将有助于实现农地碳减排。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首先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各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制定合理的农业区划,这是提高农用物资利用效率的前提与基础。其次,应推广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精准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集约化。

3.4 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

劳动力因素能够有效促进农地利用碳减排,在今后农业生产中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因素的碳减排驱动作用。为此,政府应准确定位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加强二、三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区域内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同时,要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地利用碳减排提供保障条件。

[1] ERIC S,ROBERT B,STEPHEN F.Carbon Sequestration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http://www.usgs.gov/

[2] 田云, 张俊飚.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11): 36~44

[3] FAO.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al mitig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options for capturing synerigies.http://www.fao.org/docrep/012/i1318e/i1318e00.pdf

[4] IPCC.Climate Change 2007: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Ⅲ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ambridge,United Kingd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63~67

[5] 董红敏, 李玉娥,陶秀萍,等.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10): 269~273

[6] 田云, 张俊飚,李波.湖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脱钩弹性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12): 1514~1519

[7] JANE M.F JOHNSON.Agricultural Opportunities to Mitigat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7, 150: 107~124

[8] 李俊杰. 民族地区农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9): 42~47

[9] 文清, 田云,王雅鹏.中国农业碳排放省域差异与驱动机理研究:基于30个省(市、区)1993~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11): 1~6

[10]张大东, 张社梅,黄伟.浙江省农业系统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 33(5): 12~19

[11]XIONG C H,YANG D G,HUO J W.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MDI-Based Impact Factor Decom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n Hotan Prefecture,China.Sustainbility, 2016, 8(3): 262

[12]贺亚亚, 田云,张俊飚.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比较及驱动因素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79~85

[13]李国志, 李宗植,周明.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1,(4): 32~39

[14]李颖, 葛颜祥,梁勇.农业碳排放与农业产出关系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3): 60~65

[15]WEST T O,MARland G.A Synthesi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Carbone Missions,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al: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2: 91

[16]伍芬琳, 李琳,张海林,等.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释放量的影响.生态学杂志, 2007, 26(12): 2035~2039

[17]李波, 张俊飚.基于投入视角的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研究.经济经纬, 2012,(4): 33~37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LAND CARBON EMISS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REGIONOF NORTHWEST CHINA*

Wang Taixiang1, 2,Wang Teng2,Wu Linhai2, 3

(1. Research Center for Economy of Military Reclamation of XPCG,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China;3. School of Business,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214122,China)

[Purpose]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making agricultural land carbon reduction policies, this paper tried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land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Method]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agricultural land carbon emission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 from the 9th five-year plan to the 12th five-year plan, and then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pplying Tapio Decoupling theory, and anan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land carbon emission using the LMDI model.Finally, it predicted the time for zero growth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carbon emission. [Result] The agricultural land carbon emission as well as it's intensity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both presented a two-stage-characteristic feature, namely "faster growth-slower grow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land carbon emis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strong, mainly dominated by "weak decoupling". All the driv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land carbon emissio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ciency an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were pr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factor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The agricultural atructural factors had a relatively small effect on decreasing carbon emission,while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to increase carbon emission.[Conclusion] The forecasted results showed that zero growth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carbon emission could be realized in 2017.There is still great pressure in agricultural land carbon reduction because the agriculture income accounted for a big proportion of the family income, although it might be achieve a zero carbon emission growth in a short time.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agricultural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 decoupling theory; LMDI model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425

2016-01-11

王太祥(1980—),男,安徽安庆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涉农产业经济。Email:wtx8007@126.com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棉田白色污染治理机制研究”(7156304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疆棉田白色污染综合治理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XJEDU020215C05); 石河子大学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项目“棉农对农田白色污染治理的认知程度及支付意愿调查研究”(NYXDH1503);“石河子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资助

F321.1; F327; X71

A

1005-9121[2017]04170-07

猜你喜欢

干旱区农地西北
全球主要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农地细碎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一座西北小城
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实践——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缠海鞭杆—西北棍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NDVI的干旱区绿洲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
黔西北行吟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近25年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安全弹性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