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的清净”写作例析

2017-07-06丁磊

关键词:栀子花木匠手艺

丁磊

【作文题】

阅读以下材料,以“心灵的清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当生活变得喧闹、世界变得纷芜时,我们便更加渴盼心灵的清净。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

1.题目是“心灵的清净”,要准确把握题旨,首先要理解“心灵”和“清净”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方面;“清净”含义有二:①没有事物打扰;②“清澈、明净”或“洁净、纯洁”。结合两个关键词的含义,作文题旨应指向“人的精神境界纯洁、明净,不受外界干扰”。这里需要辨析一下:首先“清净”≠“清静”,“清静”主要指(环境)安静;不嘈杂,因此写作中不宜单纯(过多)谈环境,文章最终应回归人的心灵层面;其次“清净”≠“四大皆空”或“一无所有”,心灵的清净应理解为内心变得清晰明了、简单坚定。

2.为什么要写作“心灵的清净”?要想准确把握命题者设题意图,离不开材料中设定的社会环境,即“当生活变得喧闹、世界变得纷芜时,我们便更加渴盼心灵的清净”。通过分析我们可得到两组概念,一是“生活、世界和心灵”,二是“喧闹、纷芜和清净”。在对这两组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进行界定时,不难发现其区别在于外在与内在之分、纷扰与纯粹之别。命题者是想用该材料告诉同学们:面对物欲纷扰、浮华喧嚣、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尘世、俗世,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应当具有纯洁、宁静、淡泊的素心。

3.此题的命题者还是明确了记叙文文体,凡是叙写“精神境界纯洁、明净”的人、事均应看作合题。但高中的记叙文要求毕竟不同于初中,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编故事,在文章的意蕴、写作的构思、细节的刻画、文采的展现等方面均应有较高要求。

二、立意

本文构思立意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写人叙事表現自己或他人在浮华、物欲等喧闹、纷芜面前坚守纯洁心灵的经历和见闻,另一方面还可从思想性的角度展现自己对如何让心灵获得清净途径的思考与尝试,如:外出散散心、读书静静心、促膝谈谈心……有同学写道:“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详,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安适,我们的人生才会美好。怎样做到?生活是由一个个小元素构成,生活里面的每一个小片段本身,都是情趣、快乐的来源,看你怎么去把握罢了。读一首浪漫的小诗,听一首怀旧的曲子,看一片落叶的风景,触动你内心的某个角落了吗?心灵的清净由此开始……”

在构思如何让心灵获得清净时,我们不反对采用回到农村、回到过去、暂时放松心灵的方法,但不能一味回避或沉溺回忆,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才是心灵回归清净的好方法。正如陶渊明《饮酒》一诗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非常喧闹的社会中,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的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中,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世俗的场所,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我们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使自己变得非常平静,这个对于我们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也许这才是命题者思考的终极目标。

三、选材

记叙文选材当然强调真情实感,但作为普通学生因自己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有时很难写出新意。在此建议同学们活学活用,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迁移。如描写“坚守纯洁心灵”形象时,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品质》中不忘初心的鞋匠格斯拉兄弟,他们将靴子的灵魂当作自己的生命,用生命坚守着社会的良知,至死不渝地保持诚信善良、负责敬业的美好品质;杨绛先生《老王》中始终善良的不幸者老王,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同样在描写优美淳朴的乡村时,沈从文先生《边城》中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边陲,不仅有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善良美好、心灵澄澈的主人公: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这些都可为我们模仿借鉴。

佳作show1

心灵的清净

清风微凉,六月已悄悄爬上了树的枝丫,花香在心中荡漾,而我终是踏上了这条寻找清净的心灵之路。

推开面前那早已布满灰尘的木门,眼前之景让我陌生又熟悉。恍惚间,我似乎看到正中摇椅上躺着一个人,依旧是着了一身干净却有些发白的淡蓝衣裳。她花白的发丝间插了两朵纯白的栀子花,那勃发的生命力犹如刚摘下的一样。望着她一手拿着蒲扇、一手向我招手的模样,内心的那一潭湖水竟平静地没有一丝波纹。我笑着向她走去,想去触碰那纯净的没有一丝瑕疵的栀子花,那苍老却慈祥的脸庞竟再也了无踪影。心中不免忧愁感伤,我终还是思念了,思念她——我的外婆,思念她带给我的清净与安详。

望着眼前盛放的栀子花,又记起她身上的栀子花香,淡雅,清新,令人想要靠近。她有时会同我讲,人的这一生就像这栀子花一样,开始总泛着淡淡的青,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却不敢打开自己的心。后来,胆子大了,盛开了,泛着纯白的心思,干净而又纯真。但终究还是逃不开命运,时间终使她们渐渐枯黄,纯白不再,花香不再。最终随着这风、这雨落进这尘埃大地。我想,这过程就如同你一样吧……

思绪渐渐收回,鼻尖萦绕着那我曾经熟悉而如今显得陌生的花香。想想自己为了学业整日昏昏沉沉,不知所以,不禁闭了眼,落了泪。起身,走回院中,青草依依,花香四溢。望着眼前充满生机的栀子花,我的心竟感到前所未有的清净。我想,我终是知道外婆喜爱栀子花的理由了。

时间终会将前事抽丝剥茧,有条不紊地理出过往的丝丝脉络。我们都追求着心灵上的清净,追求着生命中的清净,就像外婆追求着栀子花的纯白、洁净一般。其实,看淡了,看透了,心灵上的清净终会变成精神上的清净,不再枯黄,而是永久地保存着那如栀子花般的纯白与洁净……endprint

我折下两枝纯白的栀子花,在一路花香的陪伴下回身踏上了一条清净之路,而那两朵栀子花在屋中随着躺椅静静摇晃,摇着那花香,摇着那心灵的清净,然后慢慢的,一切都静了……

亮点呈现

文章读下来,眼前浮现的是素雅、洁净的栀子花,感受到的是久久不散的花香。本文小作者明白表情达意需要一个载体,因此选择了与外婆品性相似的栀子花来传递自己的情思,让人读后产生“诗意盎然”的感受。这种手法类似于诗歌中的选取意象,简单说就是选择承载作者情思的物象。写人叙事的線索、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以及情感的抒发都可以寄托在这个物象上。

佳作show2

心灵的清净

夏夜里静坐乘凉之时无事可做,常常听老一辈的人摇着蒲扇说起那些渐渐与时代远去的手艺人。

听闻十几年前,手艺人并不少见,走过几条街道或小巷,总能遇见几个。手艺也不拘于几种:补缸补锅、雕木刻章、印画订书……形式总是很多的。而今放眼整个村子,却只剩下张木匠一人,生活也过得越发清苦。

我曾有幸同爷爷一起拜访他,找他定做一条雕花木凳。张木匠家坐落在村子西头的老巷里,那是过去许多手艺人聚居的地方,而今已鲜有人光顾了。原本被踏得光亮的青石板,许多已开裂,石缝中密密地探出一层青苔,小巷两边的青石墙满布裂纹,透出岁月的沧桑。

我们踏入张木匠家里时,他正坐在院子里雕窗框。远远看过去,那头发花白的老人鼻梁上架着副老花眼镜,一手执着刻刀,一手抚着木板,细心描摹,仿佛轻抚孩儿的面颊。

爷爷朗声笑道:“老张,我又来打扰啦。”张木匠转头瞅了瞅,见是我们,连忙起身爽朗地答道:“不打扰,不打扰,我这儿已经少有人来了,我这老头还巴不得呢!”说话间已洗好手,邀我们入内厅。“今个而来,莫不是又找我这个老头订做什么物什?”“哈哈,还是被猜中了,这不,前几天家里亲戚刚买的木凳又坏了,我想着那从你这儿做的十几年的老家具,没有一件不是好好的,一口应承下来找你订个雕花木凳了!”爷爷说着走到那未完工的窗框边,感叹道:“也就你这儿东西最好了!”

张木匠赶忙摆摆手,敛起脸上满布的皱纹,笑着说:“质量那是一定的,老头子我做的东西,不好都不敢出来现眼!”似是想起了什么,叹了口气:“只是这手艺没个徒弟传下去,可惜啊!”“怎么会没有徒弟呢,您这么好的手艺!”我急忙抢白道。他又笑了笑,感叹道:“现在,哪个年轻人愿意守着我老头子,花五六年学手艺?都到大城市打拼了。”

张木匠这话说得轻松,我却听出了深深的无奈。过去的手艺人无不是守着师傅学了多年手艺才出师挂起自己的一方招牌。而时至今日,又有几个人愿守着心灵的清净,传承这门手艺呢?时亦易矣,大约这也是为什么老手艺人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原因吧!想到这,不禁心中一痛。

临走之前,我有点不舍,回望那静坐在木凳上雕花的老人,看他那轻抚过无数件木制品的、苍老皲黑的双手,看他那凝视手中木框时散出柔和光晕的眼眸。我深信,在过去数十年以及将来数十年里,他亦是这样万般疼爱地对待每一件作品,不论简单的木凳抑或繁复的雕花,不论其廉价抑或昂贵!

就是这样,守着心灵的清净,走那属于他的一方世界,开出绚丽的花。

亮点呈现

本文与高尔斯华绥的《品质》有异曲同工之妙,小作者通过自己的眼与心刻画了一个热爱传统手艺的张木匠形象。“质量那是一定的,老头子我做的东西,不好都不敢出来现眼!”质朴的语言中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张木匠对品质的专注与执着,同时也能感受到小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认同与敬佩。只有一样清净的心灵,才能产生相同共鸣!endprint

猜你喜欢

栀子花木匠手艺
老手艺
栀子花开时
栀子花三吃
同行是冤家
夏天的栀子花
同行是冤家
同行是冤家
清热泻火的花中“禅客”
春·手艺
王子学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