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在“供给侧”改革中创新创业的提升
2017-07-06刘军洪少华艾合买提江·艾海提
刘军 洪少华 艾合买提江·艾海提
【摘要】随着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见的发布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供给侧”改革的提出,食品专业高校改革与市场企业契合发展愈显必要。本文根据食品产业发展要求,从食品专业“供给侧”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食品产业新常态的基础上,探索其提升创新创业的改革路径。主张通过提高食品专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推动其供给侧的外因结构性改革、提升食品产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营造创新创业丰富、和谐的文化环境,构建产研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市场企业提供人才、科技所需,促进食品产业产能快速提升,推动市场新需求。
【关键词】食品专业 “供给侧”改革 创新创业 产研协同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大学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四期项目(XJU2015JGY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231-02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又推出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此新常态下,高校的“供给侧”改革日显重要,北京、天津、陕西等大学领导和专家已经分别从教育领域、大学管理和高校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高校改革的阐述和实施。这些阐述和实施为其他大学及专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之处,但是学科繁杂、各具特色,因而改革也需要量体裁衣。
我国教育部制定了“学科分类标准”,将高校教育分为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并由此又衍生出不同的专业和一、二级学科。学科分类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育大学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但如果各学科专业一概而论的进行复制、彼此照搬,那势必造成大学发展的僵化和桎梏,适得其反。因此,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引领下,我们应结合各学科专业的特色,认真构建各自的改革计划。
一、新常态下的食品专业
(一)食品专业的机遇挑战
在我国稳步发展的近几年间,食品产业得到了较快提升;食品工业产值2015年已达到11.6万亿,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也是可持续发展潜力最大的行业之一,该行业目前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故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正是我国培养食品产业领域各类人才的摇篮。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健康和营养食品的期望越来越高,食品产业也将面临着升级转型的挑战,需要更多更强的食 z品专业高科技人才。
(二)食品专业的创新创业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又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所以企业最了解市场对创新的需求,能够有效使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对接,实现商业化,产生经济效益。而以低门槛著称的食品企业在各类创新、创业中,不乏以百年老店、古法制作、千年传承等作为宣传卖点,要么就以引进工艺、国外生产、原装进口等吸引消费者眼球;这不仅说明我国食品产业缺乏对自身科技实力的信心,也说明我们食品产业对我国现代食品科技的漠视,另一个层面也说明我国的食品科技进步急需得到企业的认知和消费者的认可;食品专业在创新创业中任重而道远。
(三)食品专业的供给侧
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供给侧”改革的诠释中可以理解,食品专业的“供给侧”改革应包括两方面:对内要从提高食品专业的质量和效率入手,对外应使食品专业成为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其中专业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改革的内因;食品产业发展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所需的自主科技创新以及食品领域创业均对人才和技术具有双重需求,则是食品专业“供给侧”改革的外因;而食品专业是否增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则是“供给侧”改革的评价标准。
二、食品专业的“供给侧”改革
作为应对食品产业各类需求的食品专业,根据习总书记对“供给侧改革”的诠释和国务院对“创新、创业”的要求,要有质的提升,高校食品专业的“供给侧”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长期以来,政府在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居于绝对主导和支配地位,各级各类学校随着政府指令亦步亦趋,造成多数高校特色不足,少数基于政府和先天垄断而形成的优势学校也后勁乏力。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实现食品专业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从总量需求调控转向内因结构调控,从以国家政策为主转向以企业、市场为主;进一步优化食品专业教育结构,从教学、科研等供给端入手,通过深入了解、整合、统计、分析食品产业的需求,对食品专业实现精准、创新和高效的教育科技供给。要以改革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为抓手,落实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转型与融合,使食品专业更贴近大学生的需求和习惯,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和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构建和完善食品专业的供给结构,提高服务食品产业的效率。在充分激活社会力量对双创教育综合实践平台进行构建和应用之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和谐多元,又可遴选的优质教学科研资源、环境和服务;在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以及校外双创实践基地等实体的基础上,通过双创沙龙、大赛和创业辅导等活动;依托大学教学、科研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为食品专业教学“松绑”,调动和引导食品产业社会各届力量参与和推动食品专业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形成适合食品专业的大学生自主双创文化体系;高效的为市场企业提供优质、满意的教育人才培养、科研技术等各类服务。
(二)积极推动供给侧的外因结构性改革
由于各部门科研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的不同,我国未能形成产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因此,只有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适合食品产业发展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建立以食品产业目标为主导的紧密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分享协同创新;强化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构建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创业融资模式,才能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实现了食品专业“供给侧”外因的结构性调整,才能有效调动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提高其教育科研质量,极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有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解决人们对食品中高端技术和高品质产品的迫切需求与现有传统制造工艺中低端技术不相匹配的矛盾,推动食品产业生产力的提升。
(三)激发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如何提升食品专业的“双创”能力,是高校“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通过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把原来高校掌握的权力下放给各专业,下放给企业和市场,让市场效应传导给企业和食品专业,满足专业升级发展的需求,以需求促进产研协作,以需求倒逼供给侧——食品专业的升级。高校则通过科技转化评价政策调控激发专业科研团队的活力,在科研管理、分配、转化等方面,帮助科研团队降低成本,提高科研团队持续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政府在加大科技政策支持和增加财政投入之时,还应以减税降低企业引入科技创新成本为主;每降低一个点的科技创新成本,就会有众多食品企业从盈亏平衡点上变为盈利,每降低一个点的税收就会有上万家食品企业获得新的生机。通过减税调动科技创新投入、扩大需求、加快创新转化,为食品產业的创业活动“松绑”;从而又激发食品专业科技研发,促进转化效率,增进食品产业的经济活力。
三、食品专业创新创业的提升
在食品专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实施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改变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引进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市场导向,营造丰富多样、和谐多元的“双创”文化环境,助推“双创”人才体系的建立和人才的成长;在创新创业技术转化方面,通过修订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从专业创新体系与创业发展对接的角度,构建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解决产研协作发展的共性问题,为“双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长期有力的政策、资金保障;促进食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食品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发展的效率与效果。
总而言之,在中央加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我国各领域均开始了“供给侧”改革;随着“供给侧”改革思路的日趋明朗,我国食品专业的“供给侧”改革也将付之实施,作为科研技术汇集的高等学校,更应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之时发挥自身探索、引领的优势,增强食品专业产研协同,激发市场活力;挖掘和探寻出更多的经济持续增长的创新动力,促进传统食品产业的优质企业产能快速提升,推动市场新的需求;使得食品产业不断全面提升,成为真正的国家经济支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J].国务院公报,2015. 10 :7-14.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J].国务院公报,2015. 18 :5-10.
[3]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 : 26-35.
作者简介:
刘军(1972-),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