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实验探究法教学初探
2017-07-06邱绍谦
邱绍谦
【摘要】在高中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设计实验探究的知识体系,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有机化学 新课程 实验探究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61-02
一、基本思想
主要是从高中有机化学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由教师精心设计好探索方案,引导学生通过做实验或观察实验等途径发现问题、探讨新知、总结规律,在研究性气氛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也是新课改的精神在高考中的具体表现,为高中的化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实施步骤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要有针对性,二要有启发性。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内驱力的作用。对引入新课的提问要求是:语言精炼,不知不觉,引人入胜。
2.实验引路,探讨新知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之下,学生按照制定的程序(教师将设计的实验方案印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实验或观察实验等,使其多种感官协调运行。如他们耳闻教师启导、手做实验或习题、目睹实验现象或实物或图表、口议概念或原理与现象的因果关系,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由强刺激引起的最佳状态,从而在实验探究中获取真知。
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一系列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定向思考,使实践上升为理论。关于探究性问题的解决,有的可用实验手段、有的可用学生己有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抓住重点,要有梯度,具有可探究性。
3.归纳小结,整理新知
教师在学生初步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归纳小结、整理分类,能加大学生贮存信息的容纳量。小结的方法很多,如概括归纳、画龙点睛、回答讨论、再现主题等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教学中心内容,从而形成知识结构上的网络体系。
4.简单应用,巩固新知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反馈信息的需要,我们选择一些与新知有关的思考题、习题等,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他们“趁铁热打”,不仅新知在思想中印象更深,而且也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三、教学实例——《乙醛 醛类》(区公开课)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设问:根据乙醛的分子结构特点,其醛基的还原性较强,可被哪些氧化剂氧化?
2.实验引路,探讨新知
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如下三个实验探究,遵从由简单到复杂,思维难度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①做好探究实验,有效形成基本知識。
探究1:实验室如何配制银氨溶液和新制Cu(OH)2悬浊液?
限用药品为:10%NaOH溶液、2%硫酸铜溶液、2%氨水、2%硝酸银溶液。
配制银氨溶液操作: ,配制Cu(OH)2悬浊液操作:
探究2:甲、乙两瓶无色溶液,分别是乙醇或乙醛,如何用三种不同试剂一剂鉴别之?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成员相互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相关实验结论并填写实验学案,最后教师点评。
② 提出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探究3:乙醛与Br2水反应的反应类型的探究:
向溴水中加入足量的乙醛溶液,可以观察到溴水褪色。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有如下三种猜想:①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取代反应;②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③溴水将乙醛氧化成乙酸。
(1)试写出上述三种猜想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取代反应: ;②加成反应: ;③氧化反应: 。
为探究哪一种猜想正确,一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检验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
方案二:测定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和反应后Br-的物质的量。
(2)方案一是否可行?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若测得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为a mol,
①若测得反应后n(Br-)= 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取代反应;
②若测得反应后n(Br-)= 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
③若测得反应后n(Br-)= mol,则说明溴水将乙醛氧化成了乙酸。
学生小组成员相互合作,进行以上思维探究,由小组代表进行演示及发言,得出相关结论并填写实验学案,最后教师点评。
3.归纳小结,整理新知
学生完成上叙探究后,教师顺势提出:
通过以上实验探索和问题讨论,你能认识有机物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吗?
学生议论,教师补充、修正,归纳小结,整理新知:有机物官能团和性质的相互关系(略)
四、结语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应用实验探究法使教师变教为导,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启迪人;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以致其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倍增,能进行有机化学知识上的纵向思考和横向比较,其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