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催化剂”

2017-07-06镇蓓蓓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情境

镇蓓蓓

摘 要:教学中如果能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巧妙创设冲突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情境将会成为一种“催化剂”,去促进学生主动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情境中去思考,从而能自觉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主动发现问题、 自发探究新问题。

关键词:情境;冲突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

曾经错误地以为: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有时更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然而随着对“情境”的深入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能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巧妙创设情境,情境将会成为一种“催化剂”,去促进学生主动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情境中去思考,从而能自觉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主动发现问题、 自发探究新问题。

一、创设冲突情境,引发探究知识的需要,主动参与

学习情境,不仅是根据学习内容量身定制的一组生活情境,更是带着激发学生学习需要的重任,创设出的问题情境要能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需要。即创设的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更好或者是不能解决新问题,而且能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冲动,觉得只要再去想一想,就能自己研究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初设情境:课的开始,由上一節课摆放面积单位测量图形面积的学习经验引入。测量面积较小的图形,逐步引入用什么面积单位去测量课桌的面积,操场的面积,得到似乎只要随身携带面积单位的正方形,咱们就有办法测量面积的结论。到这时孩子们似乎意识到什么,但是暂时还没太想明白。这时提出去测量鱼池的水面面积,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顿悟:这种方法太麻烦了,有时还不容易实现,必须寻找简洁的方法。

再设情境:如图1,让学生经历满格、不满格、标记、没有标记。一次次从冲突,到解决问题,再冲突、再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从数方格到想方格,最后再到忽略方格,直接计算面积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沉浸在冲突情境中经历探究活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接近计算面积的简便方法。学生的探究不只停留在会计算面积的表面,更是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二、利用生活情境,打破探索的制约点,开拓思路

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是依托在旧知认识的基础上,然而有时旧知的负迁移,约束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这时,如果能利用情境进行催化,打破学生思路的约束,即可开拓全面的理解范畴。

比如教学苏教版老版本三年级上册《加与减》这一单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两位数加减的再认识,让学生能用多种方法口算两位数的加减,并且能优化计算方法,提高口算能力。学习背景: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会用竖式熟练地计算两位数的加减。三年级一直在应用竖式进行乘除法的计算。

可能是因为思维定式,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习惯停留在竖式计算的方法。出示“44+25=”,进行自主尝试后,交流计算方法:个位上4+5得9;十位上4+2得6。再问有其他方法吗?讲台下一片空寂。

受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学生的思路受到了约束。这时由教师添加了一剂有效的催化剂——付钱的生活情境。

“如果你是营业员阿姨,收到这些钱,你可以怎样数一共有多少钱呢?”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马上想到,一般先数十元、二十元这样几十几十的人民币,再数几元的人民币,于是出现新的计算方法: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计算60+9=69。虽说与竖式计算的方法只是顺序的颠倒,但这是让学生从“竖式计算的思想”,向“口算思想”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

接着出现了先算44+20=64,再算64+5=69的算法,其实这种算法在二年级时有过,只不过长时间依赖笔算的孩子们已经遗忘了,此时情境的介入又唤醒了他们的记忆。

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教师创设了另一情境:“如果先付44元后,想再付38元时发现没有8元的零钱了,你可能会怎么付钱?”

我可以付44+40元,再让营业员阿姨找回2元呀!“44+38=44+40-2”的算法悄然诞生。“假设38是40再去计算”的思考方法,是四年级要学习简便算法,这种算法还是学生特别不容易理解的方法之一,居然就在孩子们的生活角色扮演中产生了,而且是那样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就是情境这一催化剂的神奇效应了。

三、借助问题情境,挖掘知识的生长点,突破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新的数学方法的自主探究,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模仿,想着只要会算就行,能算对了就行,根本不去想,甚至是觉得没有必要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有时教师自己也会陷入学生制造的“已经懂了”的幻境中,觉得学生完成得很好。然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应该只停留在单纯的机械模仿。如果教师能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思维的受阻点,并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自己思维受阻的原因,从而发现新知的生长点,进而突破思维。相信经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就不会是只见皮毛,不见本质了。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

复习部分:用竖式计算28×2,复习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

自主探究部分:改题目为28×12,同时出示情境图(如图2),理解算式的意思,以及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学生有竖式计算的经验且立刻开始尝试。不一会儿,大部分孩子算不下去了。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怎样计算的,遇到了怎样的困难?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困难是什么。在交流中发现:28与个位上的2相乘是会算的,十位上的1不知道怎么乘,相乘后怎么写。因为不知道十位上的1怎么算,出现了个位上的数相乘,十位上的数相乘,再相加(如图3)。

最终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是:第二个乘数增加了十位上的1,怎么算?

怎么算呢?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有个别会算的同学积极踊跃地当小老师。然而更多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就28乘2,28乘10。可不可以8×12 ,20×12呢?为什么后面就要空呢?”小老师有些被问蔫了,这些孩子也只是单纯模仿。

更多为什么的出现,激起了学生更浓的探究热情。再次借助生活情境,一起探究起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想一想28×2求出了什么,还要计算什么呢?乘数增加了十位上的1,其实还要计算什么?

这样利用情境,让学生明晰了“需要再算什么”的思维的困惑,并主动寻找了解决的方法。这节课结束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计算方法的模仿,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教师需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才能让“情境”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最大的“催化”作用。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