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初探
2017-07-06陆红映
陆红映
【摘要】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的提出是学生经历思维的发散、流畅和聚敛的训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思维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方法至关重要,可以选择以学生的矛盾理解为切入点,多样化的课堂提问为引领,于无疑处生疑为宗旨,鼓励学生敢问、好问,以此提高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提出问题 矛盾理解 课堂提问 无疑生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44-02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能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的欲望。但是提出问题对学生来说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在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的前提下,凭空要学生提出问题,那是很艰难的,有些学生不但不愿意提出问题,更困难的是提不出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以不同学生的矛盾理解作为切入点。
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关键。学生往往以为语文很容易学,能看懂,似乎没有什么疑难,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问题”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有时候,学生会因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引发争论,这恰恰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知识和思维的差异。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成熟的时候,他们慢慢地形成自己思维,特别喜欢争论,所以教师要加以引导,在争论中辨是非,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求知的热情。
比如,笔者在教授《背影》一文时,提出了“文中的父亲爱儿子吗”的问题,学生立刻分成“爱”和“不爱”两派,各执一词,进行争论。这时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依据,以理服人。最后,大家殊途同归,得出一个结论,文中的父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从父亲艰难地爬过铁栅栏的动作就可看出来,他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尽力爱着儿子,虽然儿子当时并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这种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的长大,这种父爱愈发显得绵延悠长。所以,笔者以为,抓住学生不同理解的争论,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与智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用多样化的课堂提问作为引领。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如何教会学生“有疑”,笔者做了一定的尝试,课堂上常用的方法有反问法、激问法、追问法、导答法、主问题牵引法等等。这里主要说说导答法和主问题牵引法。
(一)导答法
导答,就是要启发诱导学生回答。《史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就是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不要越俎代庖。
当然,导答要掌握一定的导答技巧,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笔者善于利用课堂生成,遵循的原则就是从一个合适的话题中,引出非常有挖掘价值的教学资源,进而引导学生向纵深思考,从而开启学生思维之门。就算是学生错误的回答,只要有利用价值,也会抓住时机,因为,错误也可以让课堂迸发精彩。
(二)主问题牵引法
设计一个既简单又能引起学生探究愿望的问题,顺藤摸瓜,带着学生的思维一路走下去,直到走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即可。当然,主问题的设计并非那么简单,它既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要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比如,笔者讲授《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在分析开篇叙事,交代了不一般的纪年方法(崇祯),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后,设计的主问题是“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纷纷作答,笔者借势带领学生运用赏析阅读的方法,具體深入地理解归纳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并由学生对“独”字展开了对下文的讨论。这样,学生在一个问题的牵引之下,顺理成章的激活思维,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三、把培养学生无疑处生疑作为宗旨。
黄宗羲说:“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种生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排难解困,而是以追本溯源为宗旨,这样才会有发现,继而有创造,最终有进步。
(一)首先让学生敢疑
要想培养学生乐于提问的良好风气,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培育出一种能使学生善思好问的学习风气是关键,在思想上让学生明白,提出一个创造性的问题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再蹩脚的创新也比完美的守成要伟大一百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方式。思想解放了,不愁学生提不出问题。久而久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习惯。
(二)其次教学生会疑
因为学生正值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段,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具备愿意生疑和能够生疑的心理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生疑的能力并非很难。
教学生会疑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自问生疑、比较生疑、求实生疑等等。有疑才有得,有疑是有得的开始,是解疑的前提,是深入理解文本的结果,如此培养学生善疑、会疑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
当学生明白“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的道理后,从不敢提问,不会提问,到逐渐变得爱问,会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便会自然而然地蓬勃起来,其学习也会兴趣盎然。鉴于此,我们老师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自由发问的时间和空间,建立激励机制,用多样化方法引领、鼓励学生质疑,养成学生发问的好习惯,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