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究

2017-07-05熊思尘

速读·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审视爱国主义教育反思

熊思尘

摘 要:爱国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对自己成长沃土的忠诚和热爱。这种情感因为蕴含着理性思维,得以上升为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与新时期加強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审视;反思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工作在我国开展较早,各高校始终把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抓手,接受度和认可度较低。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但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不够壮大和稳定,不少课程的教学任务由高校辅导员承担。辅导员往往被日常繁杂的事务工作所牵绊,难以专注于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影响了授课实效。此外,不少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逃课、不认真听课等不良行为频频发生,这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本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渗透给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经常被埋没于考试成绩中,学生是否对爱国主义有了深刻的认知,是否真正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基本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

2.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偏激,对理性爱国把握能力不高。近年来,与互联网相伴共生的“90”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网络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人际交往、沟通联络、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思维表达等发生着重要影响。青年大学生从网络空间获得了不少有利的信息,但因鉴别能力较弱,他们也最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意志力过于薄弱,爱国主义情感过于偏激,习惯在网络中发表激进言论,对党和国家的某一些做法进行恶意的指责批评,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谩骂中伤,并自认为是合理的情感宣泄。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爱国主义精神是否扎根于青年大学生心中,直接影响大学生为祖国壮大与富强而奋斗的热情与信念。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极其必要。

1.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推手。当前,全国上下正热烈开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掀起了努力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热潮。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凝聚社会力量的强大作用,可以转化为无穷的正能量,推动人们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2.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应对全球化冲击的必要举措。全球化是新时期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特征,全球化渗透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系列冲击与挑战。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影视等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肆意抹黑中国,大肆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诱导大学生崇拜、追求西方价值观。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被严重削弱,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被明显弱化,民族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感被显著淡化。在这些不良因素的作用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发展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过度放大社会中的不足和负面因素,一味索取不讲奉献,只追求自身利益和自我价值,崇洋媚外、全盘否定我国文化价值观和中华文明。

三、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改进措施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首要内容,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过程中起引导和凝聚作用。在新时期不断探索、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在把握历史脉络和全球化视野中挖掘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与精髓,培养具有理性爱国精神信仰和切实行动的忠诚爱国者,是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有效路径。

1.校内课堂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切实保障课堂教育效果。其一,应当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多创造课堂讨论等互动机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并加以引导,适当增加课外实践等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以增强学生爱国感知能力。其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不能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要分解、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开设中国历史、科技、艺术、文学等选修课,经常举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讲座。其三,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广大教师应当身体力行,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帮助学生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理性把握社会现实。分析社会现状时,既不能回避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西方观点时应当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不能误导学生。要做心态光明、对祖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灵魂工程师,引导学生积极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发奋图强。

2.构建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引导机制,激励大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爱国行为。应当针对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行为特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舆情研判制度、危机预警制度、紧急处置制度。引导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合理表达爱国情感,例如参加“中华诵”、爱国征文比赛、红歌赛等,是很好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用五星红旗作为QQ头像,宿舍和校园悬挂国旗、用爱国题材的墙报、海报、艺术作品装饰教室等是很好的空间表达形式,还可以引导大学生通过身体表达来理性抒发爱国情感,如将国旗画在脸上、身穿爱国T恤等。应当引导大学生将理性爱国情感升华为爱国行为,积极投身到强国行动中,通过多种途径报效祖国,自觉提高爱国意志力,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坚决同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做斗争。

参考文献:

[1]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74.

[2]许晓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5,3:60.

猜你喜欢

审视爱国主义教育反思
未经旅行“审视”过的设计,是不可信的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审视与当代发展探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生与死:《荒野猎人》的伦理价值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