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豆类大棚种植病虫害防治

2017-07-05张爱玲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豆类病虫害防治

张爱玲

摘 要:大棚种植是非常常见的种植方式,具有产量高.不受季节限制等优势,广泛用于农业生产,豆类是我国古老的粮食作物,五谷“稻、黍、稷、麦、豆”之一,也可以通过大棚进行种植,由于大棚本身存在通风条件差等问题,豆类种植会受到各类病虫害的影响,探讨病虫害的类型,并针对性的探寻防治措施,有利于豆类的相关生产。

关键词:豆类;大棚种植;病虫害防治

豆类在大棚中种植面临的病虫害多种多样,其会带来大豆减产等问题,常见的病害包括锈病、病毒病、枯萎病等,常见的虫害包括豆荚斑螟、豆蚜虫、蝼蛄、潜叶虫等,这些病虫害也可能出现在其他作物中,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包括喷洒农药、生态防治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现有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加强防治措施。

一、豆类大棚种植常见病虫害

1.豆类大棚种植常见病害

(1)锈病。锈病是由真菌所引起,超过4000种真菌会造成锈病,由于大棚中的通风条件相对较差,当真菌进入大棚,极有可能引发锈病。受害豆类会因为孢子聚集出现孢状物、引起粗皮、植物肿瘤等,甚至造成落叶、生长不良,未能及时处理甚至会导致豆类整株死亡。锈病危害范围大,在我国曾大面积流行,需要重点防治。

(2)病毒病。病毒病是由于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由于寄生病毒主要依靠豆类植物的细胞营养生活,其对豆类会造成很大影响,通常来说,病毒病病毒只侵袭一类植物,但由于大棚中豆类集中种植,因此很可能大面积發病,部分病毒甚至可以在短时间造成豆类植物死亡。

(3)枯萎病。枯萎病也被称为疫病,是由细菌、真菌引起的,其发病带有一定的突然性,主要病症是豆类叶片上出现的斑点、叶片凋零等,一般出现在新生幼芽上,包括豆类在内的许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会受到枯萎病影响。

(4)其他病害。其他病害还包括炭疽病、白粉病以及一些细菌引起的病害,均会造成不良影响。

2.豆类大棚种植常见虫害

(1)豆荚斑螟。豆荚斑螟又叫豆荚螟、大豆荚螟、豆荚蛀虫、豆蛀虫。幼虫阶段的豆荚斑螟危害豆列的叶片、豆荚,造成卷叶等,如果没有及时治理,可能造成豆荚被蛀空、掉落。

(2)豆蚜 。豆蚜是蚜虫的一种,其危害集中于豆类的嫩叶、幼芽、豆荚等处,造成豆类生长不良、卷叶等问题,甚至使叶片产生煤污病,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产量下降。

(3)地下害虫。地下害虫的种类超过200种,主要指长期或者某一阶段生活在地下的、对植物有害的虫类,对豆类有害的地下害虫包括地老虎、蝼蛄、根蛆、根蝽、根天牛等,由于地下害虫分布广泛,在我国各地均可以发现各类地下害虫,对豆类生长十分不利。

(4)潜叶虫类。在本地大棚种植中危害最大的是潜叶蝇,潜叶蝇属双翅目潜蝇科, 主要以幼虫在植物叶片或叶柄内取食, 形成的线状或弯曲盘绕的不规则虫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其具有舐吸式口器类型,以幼虫为害植物叶片,幼虫往往钻入叶片组织中,潜食叶肉组织,造成叶片呈现不规则白色条斑,使叶片逐渐枯黄,造成叶片内叶绿素分解,叶片中糖分降低,危害严重时被害植株叶黄脱落,甚至死苗。

二、豆类大棚种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法是指利用生物手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通常包括植物防治和动物防治两种类型。

植物防治是指根据豆类生长各时期可能遭受病虫害的情况,选择一些对病虫害有抑制作用的植物,放置于大棚内,比如一些气息强烈的驱虫植物等。动物防治是指不可捕杀蜻蜓、青蛙等益虫、益兽,通过自然天敌对病虫害加以限制。生物防治的方式对于大棚中的豆类作物作用有限,由于病虫害发病期无法精确预测,生物防治只能作为一种补充防治措施,在目前各地的豆类种植中,生物防治的应用效果也并不十分显著,不过由于生物防治成本较低,而且可以长期进行,依然值得尝试。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豆类大棚种植最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其是指通过化学药品杀死虫害、消除病害,同时也是指在病虫害发生前进行一些防治。

化学防治所使用的药品种类较多,通常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可能发生的病虫害进行药品购进、喷洒工作,也可以在病虫害发生后进行药品购进、喷洒,化学防治的效果是各类防治手段中最好的,其生效快、持续时间长,可以在短时间在杀死、消除病虫害,而且可以持续保护豆类作物免受病虫害侵扰,不过化学防治法有可能导致农药残留,在豆类加工时,需注意清洗工作。

3.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也被称为生态防治法,其也是一种生效较慢、长期进行的补充性病虫害防治方法,通常手段包括轮作制、酸碱调节、定期通风三种。

调查发现,长期在一块土地上种植相同作物,可能导致病虫害泛滥,比如豆蚜、豆荚斑螟等,如果大棚中长期种植豆类,则可能造成这两种害虫的泛滥,因此,在大棚种植中,可以在连续种植豆类作物2-3年过后,选择种植另一种作物进行调节,在次年或者下一次播种期内再种植豆类。

酸碱调节法是指调节大棚内环境的酸碱性,进行病虫害防治。在长期的豆类种植和其他农业活动中,科研人员发现,酸性土壤、空气条件更适合于害虫生活,也更容易出现植物病害,同时,自然环境中酸性条件较之于碱性条件也更容易出现病虫害,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调节大棚内酸碱性的方式防治病虫害,方法比如喷洒碱性物质等,需要注意的是,碱性物质的使用不能过多,当大棚内条件出现明显的碱性变化后,应注意进行必要的中和,防治碱性条件影响豆类生长。

定期通风是指应将大棚通风口定期开放,使新鲜空气不断流入,大棚条件通风较差是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一些真菌、细菌引起的病害,往往因为空气无法流通而在大棚内聚集,一旦发病会迅速大面积蔓延,通风、光照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菌、真菌病害的发生。不过通风需注意大棚外气候条件,如果内外温差过大、外部条件恶劣则不宜通风,夜间也不宜长期通风,通风每天2-3次、每次时间控制在每次1小时左右为佳。

参考文献:

[1]岑萍.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 江西农业,2016,07:8.

猜你喜欢

豆类病虫害防治
关注 | 豆类的消费风险提醒
缅甸政府计划将缅甸豆类拓展到中国市场
多吃扁豆少得糖尿病
豆类走势日渐明朗
脱脂对3种豆类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豆类及其制品食用价值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