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2017-07-05王九红
王九红
摘 要:作为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文化素养,所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推动素质教育教学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语文教育 传统文化 渗透
1、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价值
为何要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发展与传承的一条捷径,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1.1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只靠几篇古诗词就能了解透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比较单一、枯燥又比较偏见。对于古诗文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都是老师讲述,学生听,没有新意也没有创造力,根本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当代,我们许多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都没有什么了解,甚至还不如国外的学生了解的多,这种现状让人可悲,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了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它的内容是丰富的,它的体现也是复杂的,远远不是几篇文章就能概括的。在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对于人的思想精神指导都存在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的宗旨在时代的变化中衍生出不同的含义,只是为了更适应时代的所需,所以它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我们的教育也是要与时俱进的,教书育人是为了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所需,同时也代表着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我們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古文的讲解一般都是照本宣科,并不会多加引申,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敷衍居多,认为古文生涩难懂,对其兴趣并不大,这是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的,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把其价值发挥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1.2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
语文教学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选取合适的方式来进行传播,让其文化内涵能被更多的人接受理解,并且弘扬光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靠单一的对古文、古诗词的讲解是很难理解透整篇文章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体会到了这只是我学习的一种,和其他的现代文学习是没有区别的,这就没有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了。
2、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现状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是每个学生自小学到大学都要学习的一门科目,优秀的语文基础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构成我国文明的重要基础。语文教育的本质不仅是要教会学生使用文字,还要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但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采用灌溉式的教学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只是根据语文教材和辅导资料将文言文、诗词等进行机械的翻译教学,并没有将其深层的内涵展现出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不能了解传统文化,进而对传统文化没有过多的关注,也没有了解的兴趣。加之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为了完成这一节教学任务,不会把时间过多的投入到深层次的讨論当中,这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的学习中,不能很好地与传统文化契合。
3、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措施
3.1深挖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意义
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可以将传统文化更好的渗透给学生,一定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意义。教师除了要注重教学任务以外,还应该重视课文中传达出的有关传统文化的观念、内涵等等,将其中涉及的文化价值、传统价值等内容都尽可能详细地交代给学生,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再通过自身的品读将其传统文化意义融入内心,进而使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师说》一文时,我们应该还原中唐社会耻学于师的浮靡之风,以及韩愈写作此文的现实意义。韩愈提出了其择师的标准表现出了一种谦逊的学风、不耻下问的胸襟,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观,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等优秀内涵,让学生不仅能翻译文言文,更能深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
3.2营造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
为了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感知,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为学生营造适宜的传统文化教学氛围。我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而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就积淀了深深的古典文化。作者先是从荷塘写到月色,再从月色写到了荷塘的,将历来受人们推崇的荷花作为精神寄托的对象,敬重荷花的高尚情操并且希望自身也如荷花一样。作者的文采飞扬,历历如画,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一些相关的美景图画,使学生也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景色之中,最终通过细致入微的学习与赏析,激发学生向往崇高和纯真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的心灵、滋养学生的精神。不仅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而且更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
3.3拓宽传统文化教学范围
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除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之外,还应通过恰当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学习,将其逐渐地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经典古文进行品读、赏析,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其相关知识与课本中的知识相结合,既巩固了旧知,又学到了新知。长此以往,学生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的古代典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通过广泛的品读鉴赏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3.4开展名著阅读教学,鼓励探究学习
文学名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读文学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涵养和思想境界,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文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名著阅读教学,引导高中生体验优秀文学作品,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鼓励高中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日常教学中我会向学生推荐具有阅读价值并且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的名著,引导高中生对传统文学作品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学习,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精神。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学名著有很多,如《红楼梦》《水浒传》《边城》《鲁迅杂文选》等等。为了改变高中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我还定期开展名著朗读比赛或者书写比赛等,一方面让高中生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促进高中生感悟传统文化。
3.5创新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拥有了兴趣才能发挥学生自身主观意识,充分调动求知欲望与探索欲望。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契合,教师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铺助教学,为学生播放视频、图片、音频等,也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学习《勾践灭吴》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对文章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再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当时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模式,让学生带入到课文当中,结合我国革命时期的情况来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切身感受文章中主人公想要自由、公正、平等的愿望和思想,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4、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与科学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不但能够传播和继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2011.
[2]刘晓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J].教育导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