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西南地区壮族歌圩文化与壮族文化固守关系探究

2017-07-05陆宗武

艺术评鉴 2017年10期
关键词:山歌壮族

陆宗武

摘要:壮族歌圩文化是民族民间艺术大熔炉,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习俗文化领域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桂西南地区歌圩活动是当地民族情感交往和社会文化传播重要来源,通过探究壮族歌圩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功能与流变,发展歌圩文化是实现壮族文化固守的一个重要途径。壮族歌圩文化与壮族文化固守是相互依附共存关系,地方政府能够正确引领歌圩文化走向,从壮族文化固守的艺术领域和社会功能角度进行疏导,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文化。了解歌圩文化更有利于发挥其社会功能,实现壮族的传统民族艺术多元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与进步。

关键词:壮族;山歌;歌圩文化;文化固守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165-03

歌圩是壮族同胞传统的重要节日,是该地区的民族文化生活、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资源。在桂西南地区,推动壮族的歌圩文化互动健康发展,实现当地文化固守,在现阶段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民族发展问题。壮族歌圩文化,主要源于古代祭祀性歌舞活动和远古外族通婚仪式,歌圩文化在远古时期已经融入到壮族人民的血液里。古代壮族歌圩,主要是仪式性的群体歌舞,这些歌舞活动已随着时代变迁,逐步由“娱神”组织活动发展到今天的“娱人”自由参与过渡,但传统性的歌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宗教色彩。古代壮族歌圩,其宗教色彩成分伴随社会的进步逐步消亡,但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性质仍然得以延续,而且其艺术性、文学性得到不断的扩展与延伸。在桂西南地区,特别是左江流域,歌圩活动盛行一千多年,歌圩的文化内涵是壮族同胞与生俱来所具备的。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四月初七、是桂西南地区最热闹的歌圩节,俗称“歌坡节”,“祭祖节”。这一天,壮族同胞都会自发性的组织各种祭祀、祈福、山歌比赛活动等。参与活动者都是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在活动当天,不管彼此相识与否,也不管你来自何方,有亲朋好友带来的客人,主人家都会以最高规格热情款待。传统的歌圩节日,过去是壮族民间师公教、麽教主神的主持的壮族民间祭祀性宗教仪式。传统的壮族歌圩,现在还是一个特殊安顺日子,壮族同胞在当天特别注重祭拜麽教主神和布洛陀,可以推断,传统歌圩文化是壮族群众传统文化固守的表现形式。壮族三月三节日里,人们非常注重树立主神至尊神明的形象,坚信歌圩节的祭拜活动是万物来源神圣之日,是人与人之间得到尊重的佳节。所以,壮族人有一个信念,歌圩当天,凡是客人到家里来,都是得到精神上的寄托,灵魂的慰藉。这一天如果有不约自来的客人进屋,是被视为参与主人主持的祭拜上天下凡的神将,是为主人带来更多的福音,为了答谢,主人必须盛行款待。壮族歌圩的这些带有宗教文化色彩的传统习俗,是桂西南地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歌圩文化在壮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尊重壮族传统习俗,对地方少数民族安居乐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具实际意义。

一、桂西南地区歌圩来历与传统文化概述

(一)民族地区居住条件特殊性与歌圩的发展。桂西南地区分布有汉族、壮族、瑶族、布依族、京族、苗族等三十几个民族,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桂西地区地属我国边陲,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左右江流域古骆越文化发祥地。左江流域以壮族人口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边陲地区,壮族人口约占该地区总人口的80%以上,是广西壮族分布最密集聚居区之一,也是壮族典型布洛陀文化的故里。这里的地理条件决定了的壮族传统居住是村落为主,人们一般选择“依山傍水”定居,多数山寨呈现坡形,喜欢顺着山坡层层往山上建栏杆,山村背靠山,山上树林茂密,村前村旁鱼塘连片或溪水潺潺。这样的居住条件环境,村寨不与外界联系也能在生活方面基本保障自给自足。因此,千百年来,村寨之间想要集体来往,只能约定某个时间地点进行各种活动,歌圩也应运而生。在左江流域,每一个村落一般都自发的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中老年男子作为“都老”,都老类似于部落的首领,成为“都老”的首要条件是演唱山歌远近闻名。村落要举行祭祀仪式或参加带有宗教仪式的歌圩节庆,必须由“都老”决定。由于桂西南地区过去经济文化相对闭塞落后,日常生活中,基本以山歌形式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各个村落联合举办的各种歌圩活动,多数带有一定的宗教仪式色彩,不存在单纯的山歌对唱比赛。所以,直至今日,传统的歌圩文化依然起到对当地的社会生活、民间村规组织、信仰观念进行约束和维系作用。

(二)歌圩汇集八方山歌。壮族人民历来素以“善歌” 著称,日常生活中以山歌来表现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因此广西壮乡被誉为“歌海之乡”。在桂西南地区,壮族基本都是原居住地居民,他们演唱的山歌种类繁多,有的曲调委婉优美,有的高亢嘹亮,唱腔清亮豁达,有的醇厚甘甜,这都是与他们居住在山清水秀乡野有关。壮族山歌从盘古开天的呐喊,演变成如今内容形式多样,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直至今日已近乎“以歌代言”的程度。左江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新的高腔诗蕾、龙州的金龙响水调山歌,高腔诗蕾表现形式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金龙响水山歌结构短小,音韵圆滑柔和,朗朗上口。现代歌圩竞赛的各种山歌,流传方便,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生动而深刻的反映了壮族淳朴的生活。

(三)歌圩与祭祀关系。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其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依据。桂西南地区的壮族是左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其先民所處的恶劣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他们世世代代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周期性、传统性祭拜神灵和对唱山歌活动,如《后汉书礼仪至上》记载宏大的宗教歌圩场面为:是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去宿诟病,唱和竟日”;明代犷露《赤雅》就记载“跳月圩”的场景是:“每场聚集人众不下于千人”,清代赵翼《镇安风土诗》描绘“赶季”为:“垌场圩市三日不绝”。歌圩历史源远流长,其主要还是以宗教仪式的祭祀、相互酬唱恩德为主,只是到了近代人们交流活动增强了,才开始在农忙之前或者丰收季节举办大规模的歌圩活动,使其性质、内容、规模演变到如今的传统文化活动和串亲访友活动,今天看到民间组织的歌圩活动,主要是从古代祭祀神灵演变而来的。

(四)歌圩文化功能变迁及现状。壮族歌圩源远流长,唐代时期刘三姐被誉为“歌圩的女儿”,左江流域的歌圩在南宋时期已经盛行,桂西南地区歌圩文化的形成与演变发展,受当地壮族劳动人民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社会文化发展而变化。古代壮族山歌,基本上以宗教仪式吟唱为主,现在壮族常见的山歌种类已达三十多种,左江流域壮族山歌,单在内容上就分有:诉苦歌、叙事歌、农事歌、礼俗歌、盘歌‘儿歌、情歌等,可见山歌种类多种多样。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蚂歌会”等,这些山歌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壮族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近代,特别是桂西南地区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文化发展已经达到今非昔比的程度,而歌圩文化与整个地区的壮族生活习俗依然没有改变。壮族特有的山歌文化,都凝聚在“歌圩”的文化形态上。桂西南地区的歌圩活动,进入80年代以后不再盛行,这个时段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同时受到影视、网络等现代科技媒体的冲击,传统的歌圩不再有规模及影响力。近阶段歌圩文化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壮族歌圩逐步从单纯的民间组织走向政府引导。歌圩活动的种类很多,祭祀仪式、访友、赛歌是当今传统歌圩的主流,过去歌择偶歌圩活动已经逐渐退出历史。桂西南地区传统的歌节,以宁明花山祭祀活动为代表,祭祀性歌圩活动有:布洛陀、乜六甲、蚂拐等。花山岩画申遗成功之后,宁明花山宗教祭祀活动开始发生变化,逐步演化为学术研讨引领的旅游文化活动。而古代择偶歌圩活动,已经不适合当今年轻人的择偶渠道,这些歌圩活动,只有上年纪的老人自发约定在公园、广场、码头等场所进行,他们以娱乐消遣的追忆过去择偶场面的“再现性”山歌活动;赛歌山歌式的歌圩,民间组织也不断淡化,逐渐由当地政府组织,结合抛绣球、抢花炮、舞狮子等,举行综合性的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活动中结合村委、街道办、工厂的文化建设,宣传计划生育、环保意识等,既能把传统歌圩文化传承发展,又能宣传政府方针政策,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串亲访友性歌圩,俗称“歌坡节”,主要流行于左江流域,自古以来一长盛不衰。“歌坡节”大多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六,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举办各种求歌、和歌、相交歌、信歌、思歌等,村村寨寨热闹非凡,谁家有客人多,就预示着谁家今后的人丁兴旺,生活更加美好。歌坡节是桂西南地区壮族人民情感交流的重要活动,也是壮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表现形式。

二、桂西壮族歌圩文化与壮族文化固守依存关系

(一)歌圩与原始宗教信仰关系。在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理解,为摆脱自然灾害的困扰,壮族先民崇拜那些与自己生活有关的自然现象诸如太阳、大山、江河等,认为这些自然现象具有某种不可抗拒的神灵,于是组织宗族族群举行各种朝拜仪式。如今桂西地区还有不少地方在险滩处建立龙王庙、供奉龙王的遗址。左江崖壁上描绘各种图腾,特别是明江连亘数百公里的悬崖壁上,描绘几十幅古代壮族人民的艺术杰作岩壁画,它是壮族古代灿烂文化的遗产。这些壁画线条粗犷、造型古朴有狂欢、乐舞、呐喊和祭祀的特征。壮族先民在举行各种朝拜仪式的过程中,演唱具有宗教色彩的山歌必不可少。随着时间的流逝,壮族祭神、打醮等宗教活动的同时,也对丰收、对爱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一种期盼,活动仪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有浓郁宗教色彩的山歌文化活动,唐宋时期已经有文字记载。特别是壮族人借用汉字“六书”创造古方块壮字后,用来记载的各种师公、道公唱本和祭祀山歌唱本,歌圩活动影响力更加广泛。古代的壮族歌圩活动,演唱山歌主要以祭祀活动为目的,到近代才转化为以娱乐为主的歌圩活动。古代壮族先民认为:只有山歌能够起到沟通人界、神界、鬼界的作用,而道公、巫婆可以利用这些山歌直接鬼神“交流”。现在左江流域的边远山区,还有部分壮族村民认为巫师是神灵附身的化身,家里有灾难时,会请巫师吟唱本地特有的山歌,巫师利用山歌与神灵沟通,祈求神灵为他们解除灾难。由于道公与巫婆都是壮族人过去信仰其请神的高手,他们具有人生在世时得到阴阳交泰与万法在身,人死时,他们能沟通神灵,让神灵吧死者由阳界入阴界结胎重生,所以他们的社会地位在当地比较特殊。凡是举办大型的歌圩活动,必须请当地有名望的师公做法事,带来整个族群祭祀壮族麽教主神,引导众人以山歌形式演唱麽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师公求神的这些山歌,都是使用当地壮语方言唱誦。从每年农历三月三、四月八举行的各种歌圩活动,无不反映出壮族的民间巫师、麽教文化与道教文化相互渗透融合。

(二)歌圩文化的社会价值。歌圩文化的社会价值主要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我们研究歌圩文化的社会功能、价值方面,不能只停留在宣传教育、文化传播、陶冶情操、人际交往、繁荣市场等观念上。由于社会文化发展和社会历史变迁等因素影响,壮族歌圩的这些作用已经越来越小,歌圩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引起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黄勇刹《壮族歌谣概述》,这些著作主要从歌圩源流进行剖析,对歌圩流变进行整体梳理,但没有从歌圩文化本体进行探析,没有体现歌圩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现在人们普遍把“歌圩”限于娱乐、消遣范围,这是对歌圩的一种误解,尤其是桂西地区,人们社会生活、彼此之间以同一个元祖联系在一起,歌圩活动更是维系宗族关系的纽带。桂西地区的村落、宗族,组织和主持重大的继而祭祀活动就是在歌圩当天解决,特别是处理与其他宗族之间的矛盾协调与其他邻里宗族的关系,都利用歌圩祭祀活动协商解决。歌圩文化应该理解为壮族人民特有的一种知识、智慧和民族凝聚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壮族歌圩文化与道教习俗。壮族的三月三歌圩,民间组织形式主要以祭祀布洛陀为依托,负责定制修改族规民约,并于当天举办祭祀活动时,以山歌颂唱的形式把这些条例供奉宗族。具有宗族制约性的山歌由仪式歌、诀术歌、礼俗歌,这些山歌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咒语,平时有师公、巫婆带众人吟唱。近代诀术歌和礼仪歌多数是为了求福避灾,驱除鬼魔,多数在大型歌圩活动里一个必须举办的程序。礼俗歌内容非常广泛,在红白喜事都有,包括婚嫁、乔迁、祭祀、丧葬等,这些歌词的内容多数是赞颂和告诫之意。

2.传统歌圩维系族群作用。桂西南地区传统歌圩特点借歌系缘,他们除了习惯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会友尤为突出;群众自发组织的歌圩,还带有该地区特有的原土著居民历史遗留的痕迹,具有有宗教色彩浓厚的古代壮族祭祀性歌舞。祭祀性的歌圩,当地居民目的是追宗认祖,强调壮族的人文始祖是麽六甲和布洛陀。原始的習俗依然成为现代歌圩的主要活动内容,但歌圩文化从过去的“赶场”的特殊使命,逐步走上理性化的心灵沟通和娱乐化的自由活动。由于个家族之间借助歌圩祭祀活动的神圣联络感情,他们的亲缘观念得以继续保留,有利于对维系壮族家族的族际发展。

(三)歌圩成为壮族文化固守的重要因素。桂西南地区壮族居住环境,是喀斯特地形限制在农耕生活,近代历史出现多民族杂居所带来的人文环境变化,但歌圩文化能使其他民族族属身份认同,其人文环境依然稳定。壮族聚居环境适应的基本规律、特点,决定了歌圩文化的主要特征,基本不受外界文化的冲击。歌圩文化可以从“同源异流”视角分析,歌圩的领域涉及了考古学、文化艺术等多个学科。壮族歌圩从人类社会的民族关系探究,可以窥见族际 互动调适,是壮民族“求同”与“存异”的本民族内部问题。

1.古壮字与歌圩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民族存在的重要保证。秦汉时期,壮族先民为了能够更好的交流,他们借用汉字的形、音、义的文字结构方法,仿造出壮族的古壮字,俗称“方块壮字”,这些文字主要用来记录山歌和宗教经书手抄本。桂西南地区歌圩至今盛行,完好的保留明清时期具有村规盟约的山歌作品,主要还是归功于“方块壮字”,因为有了这些属于自己的文字,壮族先民基本也有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山歌内容形式可以用“土语”记录下来,不在受“口传心授”的限制。今天壮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还能蕴藏这壮族传统感情的基因,完全依靠古壮字延续民族的血脉,呈现真实的壮族历史遗迹。可以说,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责任感,深入了解桂西南地区的壮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资源,从一本本古壮字抄写的山歌可以找到答案。

2.歌圩文化的“神圣”与“娱乐”。壮族歌圩主要有节日性歌圩、祭祀性歌圩、纪念性歌圩等形式,古代歌圩活动是主要是祭祖为主的重要活动,其与壮族中元节的祭祖在“神圣”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三月三歌圩祭祖活动至今桂西南地区仍然盛行,尤其是宁明花山祭祖大典活动,其神圣庄严程度应该是壮族活动的典范。这一天,各家各户在家中厅堂设牌位路口焚香叩拜,恭迎祖先还家,祭祖性的歌圩活动是深入到每一个壮族人的心灵。歌圩活动以“歌”为主题的,是政府组织或群众的娱乐性活动,但是娱乐的歌圩多数是商业挂钩,真正以歌传情达意、以歌会友活动也仅仅是舞台表演。但村民自发组织的歌圩,都带有宗教色彩浓厚的“神圣”祭祖习仪式,有“神圣”的接祖、供祖、送祖仪式活动。农历四月初八,左江流域是自发组织歌圩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是出嫁的女儿和在外地工作的同族男丁,是回家存续血脉和姐妹相会的日子,故又称“姐妹节”、“同宗节”。所以,政府组织的歌圩,其娱乐性、艺术性、文学性较高,而群众自发组织的歌圩,主要以宗教习俗为主。

3.歌圩文化的民间艺术价值。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部门考虑经济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把歌圩被看作壮族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2016年,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后,政府把歌圩作为宣传壮族的文化品牌,加大扶持原来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歌圩活动,引导群众挖掘、开发各种民族民间艺术,使其文化意义显现出来。而花山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与当地的歌圩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花山岩画的人物歌舞的动作造型,与今天歌圩的载歌载舞生动形象搬上舞台和屏幕,是古代祭祀歌圩活动的再现。

三、小结

桂西南地区地处我国边疆,传统民风民俗及民间艺术文化保留完好。壮族传统歌圩文化历史悠久,只要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探究,才能发挥壮族歌圩固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社会作用。歌圩得到保护与发展,是发扬壮族传统歌圩的文学艺术价值,使传统文化资源向产业化产品转化发展。歌圩从过去的“神圣”,到如今的“娱乐”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古代歌圩主要是祭祀活动的歌舞节日,现代歌圩从宗教祭祀活动逐步演化,明确传统歌圩文化与宗教祭祀活动的关系。研究壮族歌圩文化,必须研究壮族亲缘、宗教、民族认同方面内容,歌圩文化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壮族传统文化固守,促进民族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桂秋.壮族民族风情[M] 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7

[2]罗艳兰.韦达.典藏壮族师公经[M] 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8

[3]崇左市江州区地方编纂委员会. 崇善县志[M] 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8

[4]崇左市江州区地方编纂委员会. 太平府志[M] 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8

[5]范宏伟. 同根异枝的壮傣族群[M] 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7

[6]黄桂秋.桂海越裔文化钩沉[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4

[7]何荣任.新时期广西山歌艺术的嬗变. 歌海[J]2015.6

猜你喜欢

山歌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壮族山歌
国画:唱支山歌
幸福生活感党恩 幸福山歌
奇妙乐器·壮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