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2017-07-05付书科陈梓清鲁庭婷邓倩逸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竞争力制造业

付书科+陈梓清+鲁庭婷+邓倩逸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RCA指数(衡量出口竞争力的指标)以及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单位劳动成本(ULC)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率、专利的申请受理数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均与制造业的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单位劳动成本与其呈负相关关系,且国家出台的关于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三点建议:增加R&D投入,加强专利保护;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引导外商投资方向,提高劳工工资水平。

关键词:技术创新 制造业 竞争力

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越来越大,从2000年1.2万亿美元一直上升到2014年的26.43万亿美元,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历年研发投入,也从2000年的1250亿元一直上升到2014年的13400亿元,总体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解读技术创新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杨以文、郑江淮、黄永春(2012)组织学习视角;胡杰、刘思婧(2015)金融学视角;陈广仁、邓汝春(2015)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等),杨以文、郑江淮、黄永春(2012)从组织学习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认为国际代工制造业企业通过逐渐增加的经验、知识融合与知识编码,能够提高其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能力。胡杰、刘思婧(2015)从金融学视角出发研究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等途径,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陈广仁、邓汝春(2015)应用规模报酬持续递增的机理推演出现阶段我国制造企业升级转型的演化路径,认为传统制造企业可沿着“提升技能—优化管理—技术创新”的路径获得规模报酬持续递增的效应。

对于技术创新对我国制造业影响,实证的计量分析以及数理统计依旧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张华胜(2006);陈宏、杨柳婧(2008);解学梅、曾赛星(2008);何永达(2009);姚利民、王莹(2009);杜传忠、李梦洋(2011);徐兆勇(2012);叶伟乐(2014);谢家智、王文涛、江源(2014);胡杰、刘思婧(2015);陈广仁、邓汝春(2015)等),不同学者选取的实证分析的变量不同。张华胜(2006)利用2002年R&D资源,而杜传忠、李梦洋(2011)则基于1998-2008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问题。基于实证研究的学者基本上都是考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以及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的影响程度,并考察政策、基础设施等的影响。

针对区域制造业的研究,部分学者主要在考察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之后,结合宏观经济政策提出自己的结论和建议。具体有:解学梅、曾赛星(2008)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实证方法对上海102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是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最大的障碍因素,税收减免是其最为迫切的政策环境,客户与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是其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何永达(2009)通过对浙江省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技術创新的统计测度,建立两者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结果表明:浙江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是一直在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虽然较弱,但也在逐渐增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提出了加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姚利民、王莹(2009)从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通过实证方法从行业层面来检验技术创新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为更进一步了解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本文构建一个多元回归线性模型,并以中国制造业的数据实证检验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程度。

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和指标的选择

经初步了解,1989-1992年是技术创新理论的消化阶段,1993-2000年是创新理论在中国的应用阶段,而2001年及之后则是创新研究的拓展与再创新阶段。我国的技术创新工程是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故选取1992-2013年作为研究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的样本。纵观各项可能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产生影响的因素,结合经济意义和数据获得的可能性,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中国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商务部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官方网站。

RCA指数是指在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所占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它剔除了国家总量经济波动和世界总量经济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是目前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较合理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 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i,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一般认为,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本文将选取RCA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作为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在模型中设定为被解释变量Y。

根据Porter的钻石理论,特选取技术创新、单位劳动成本(Unit Labor Cost)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这3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来解释RCA指数。由于技术创新的分析需要量化,故采用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

考虑到1996年为中国技术创新工程开始实施的年份,为了反映这一国家举措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故设置虚拟变量D1=0(1996年以前),D1=1(1996年以后)。故选取的解释变量有(见表1):专利申请受理数(X1)、单位劳动成本(X2)、外商直接投资(X3)、虚拟变量D1。

(二)建立含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

基于以上数据,建立的模型为:

上式中Y代表RCA指数,X1代表研发经费占销售额比率,X2代表专利申请受理数,X3代表单位劳动成本(ULC),X4代表对外直接投资(FDI), μi是随机误差项。

利用Eviews8.0,运用OLS方法,在对初始模型进行检验与修正,最终得出模型如下(统计结果见表2):

(三)实证研究结论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有着显著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研发经费占销售额比率每提高1个单位,RCA指数就会上升0.071985个单位;当专利申请受理数每增加1个单位时,RCA指数的就会上升1.8510-6个单位;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次之,当FDI每变动1%时,RCA指数的变动量为0.114692;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ULC)和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是正相关关系,当ULC每变动一个单位时,RCA指数的变动量为0.883249,这表明中国每生产1单位GDP所投入的劳动成本越大,RCA指数就越大,即反映我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也就越大。研发经费占销售额比率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当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率每变动1个单位时,RCA指数的变动量就为0.011435,所以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统计检验中可知,回归结果中t值表明专利申请受理数是技术创新中更重要的变量,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最大。因为D1前的系数是统计显著的,所以1996年后推行技术创新工程后的RCA指数和1996年之前未推行时的RCA指数差别大,故该模型表明1996后国家推行的技术创新工程大大提高了出口竞争力。

政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在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与国外市场日趋融合的情况下,每个企业都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创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一国技术水平己成为该国出口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更快,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因此,为更好发挥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就必须要重视技术创新,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中国出口竞争力。为此,笔者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增加R&D投入,加强专利保护

R&D投入是衡量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国家的研发投入体现了其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视程度,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R&D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研发人员的培养与引进。中国要进一步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必须要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力度,在加大R&D投入力度的同时,要保障政府财政和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在引进研发人员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劳动人员的素质,同时防止人才外流,对海外优秀人才采取积极引进的开放政策。

中国在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时,更要注重技术创新的产出——专利的数量。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不仅要在研发投入上加大力度,也要在研发产出——专利的申请受理上加大监管审核的力度,加速专利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促进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引导企业良性发展

国家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对制造业的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推进技术创新的进程。自1996年中国推行技术创新工程以来,国家的研发投入及专利申请受理数大幅增加,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大大提升。针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国家应主要从六个方面入手: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面向企业开放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從而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降低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实现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的结合。

(三)引导外商投资方向,提高劳工工资水平

国家应加快对外商直接投资积极有效的产业指导,促进外商加强对产品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投资以增加国家接触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机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中国国内劳工工资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严重不足。长期以来依靠内需推动经济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带给劳动力持久的经济利益,并且国内制造业市场长久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竞争策略正在慢慢失效,即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由此导致制造业厂商需要转移投资方向或者对自身技术进行创新,与此同时,在此基础上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增加(目前劳动力逐步走向年轻化,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厂商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以达到新一代劳动力的工资期望,否则将进一步压缩制造业劳动力的生存空间,不利于其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超.技术创新对浙江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

2.姚利民,王莹.技术创新对浙江省制造业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消费导刊,2009(20)

3.叶伟乐.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界论坛,2014(10)

4.徐兆勇.技术创新与我国企业出口竞争力相关性研究——基于制造型企业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12(6)

5.蒋渝.技术创新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08

6.解学梅,曾赛星.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13(4)

7.张华胜.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4)

8.吴昊.基于技术创新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08

9.陈宏,杨柳婧.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J].经济与管理,2008,22(2)

10.陈广仁,邓汝春.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演化路径分析——基于生产规模报酬变动的机理[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

11.杨以文,郑江淮,黄永春.国际代工制造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基于长三角微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1)

12.谢家智, 王文涛, 江源.制造业金融化、政府控制与技术创新[J].经济学动态,2014 (11)

13.何永达.浙江省技术创新与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09(7)

14.杜传忠,李梦洋.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

15.胡杰,刘思婧.金融发展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以制造业技术密集度高的 9 个子行业为样本[J].产经评论,2015(3)

16.DIPietro,W.R.&Anoruo,E. Creativity innovation,and expor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6(28)

17.Montobbio,F.&RamPa,F.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and structural change on export Performance in nine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2005,33(4)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竞争力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